2018年8月

美元動態最前線

美國升息 全球貨幣震盪
採訪、撰文:陳雅莉

身為強勢貨幣的美元,不管升貶都牽動著全球經濟表現。預期由於美國國內經濟逐漸回穩,聯準會的貨幣政策也將回歸常態,美元動態成為關注焦點。

著美國經濟穩健復甦,聯準會(Fed)超寬鬆的貨幣政策也要回歸常態,包括聯邦基準利率要逐步回升到中性水準、聯準會資產負債表也要縮減到相對正常的規模。否則,長期過度寬鬆的貨幣政策恐將導致美國經濟過熱,鼓勵金融機構及投資人勿過度冒險,引發資產泡沫和通膨飆升的風險。

升息和縮表,皆為聯準會緊縮貨幣政策的重要工具。升息會直接推升短期利率水準,影響家庭消費和企業投資;縮減資產負債表(簡稱縮表)規模則是貨幣供給量減少,直接推高長期利率,使企業融資成本增加,整體金融情勢趨於緊縮。因此,升息和縮表都可能對美國經濟形勢及全球貨幣產生影響。

逐步升息步調不變

聯準會自2015年12月終結零利率政策以來,至今(2018)年6月止,已升息7 次,並暗示今年底前至少還會再升息2次。相較以往,今年升息腳步明顯加快,每3個月一次,每次調高1碼(0.25%),因為美國經濟持續成長,就業市場穩健。聯準會也預期2019 年及2020 年將會分別升息3次與2次,這意味著2020年之前,聯邦基準利率將會升達3.25%至3.5%區間。

今年6月升息如市場預期,聯準會考慮已實現及預期中的勞動力市場狀況和通貨膨脹形勢,決議把聯邦基金利率區間調高1碼到1.75%至2%;貨幣政策立場依舊寬鬆,從而支持強勁的勞動力市場狀況,以及通膨率持續向2%回歸。聯準會未來將持續逐步升息,以使通膨受到控制。

法國巴黎銀行出具報告指出,預期美國今年經濟表現佳,因減稅將可為今年國內生產總值帶來0.5%成長,今年通膨率也將持續上升到2.3%,估計今年聯準會將至少再升息2次。但考量到2019年經濟成長率可能放緩至2.1%,預估聯準會將僅會升息1次。

星展集團則認為,聯準會今年下半年將再升息2次,預期至今年12月聯邦基準利率上限將升至2.5%;鑑於美國經濟展望仍舊樂觀,預估聯準會在2019 年底前,每季均會升息1碼。

至於升息後影響,美國民眾目前尚無立即感受。不過,聯準會所控制的短期利率,已透過金融系統逐步影響到信用卡、貸款、儲蓄帳戶及其他金融商品等利率,這些最終都與消費者荷包息息相關。

縮表進程緩步溫和

2008年美國次貸風暴後,聯準會不僅將短期利率降至接近零的超低水準,又先後實施3輪量化寬鬆政策(QE),購買大量政府公債及抵押擔保證券化商品,大幅壓低長期利率,以促進企業投資和民眾消費,刺激美國經濟復甦。然而,此舉亦使聯準會資產負債表規模從次貸風暴前不到US$1兆,至QE結束時,已擴大至US$4.5兆。

隨著金融海嘯已過,聯準會決定啟動縮減資產負債表計劃,等於將過去收購的政府公債、資產抵押證券化商品還給市場,讓膨脹的資產負債表瘦身,並收回游資。正如購買債券、擴張資產負債表會壓低長期利率一樣,縮表則會直接推高長期利率,推升企業融資成本,進而使美國金融環境趨緊。

根據聯準會於2017年6月公布的縮表計劃,自該年10 月起啟動縮表,初期每月縮減US$100億,包含公債US$60億、不動產抵押貸款證券(MBS)US$40億。減購金額逐季增加,即每3個月上調US$100億,直至上限US$500億,對應公債與MBS每月縮減上限分別為US$300億及US$200億。

聯準會預估,第一年資產減購額合計共US$3,000億,第二、三年分別共計US$6,000億、US$6,000億,3年下來減購額總計US$1.5兆,縮表方案將延續至2023 年。但聯準會並未提及縮表後的資產負債表最終規模,僅表示將能反映銀行體系對準備金餘額的需求,以及確保未來能有效執行貨幣政策。

換句話說,聯準會採取緩步漸進的基調,惟縮表仍是勢在必行。啟動縮表,除了可代表美國經濟復甦外,金融海嘯後的股市榮景,有一部分是由QE所營造出來,尤其當前全球經濟仍存在脆弱性,縮表可為聯準會因應下次金融危機或經濟衰退時預留一點政策空間。因此,縮表對未來全球股市、利率走勢及資產價格的影響,將會慢慢浮現。

美國經濟穩健成長

美國經濟成長速度攸關聯準會的利率決策。今年6月,聯準會調升2018年美國經濟成長與通膨估值,預測2018 年國內生產毛額(GDP)將成長2.8%,高於今年3月所發布的2.7%。此次上調GDP成長率的預估值,凸顯決策官員對美國經濟前景更有信心。

聯準會預計,2019 年和2020 年美國經濟將分別成長2.4%及2%,與之前3月預測一致,長期經濟成長率預測則維持在1.8%,顯示決策官員認為美國總統川普的減稅及財政政策並不會對經濟產生長遠影響。

2018年美國失業率預料下降至3.6%,今年3月預測為3.8%,目前失業率則處於18年低位的3.8%。2019年、2020年失業率則預估從3.6%降至3.5%,長期失業率並從4.6%下修至4.5%。各期間的失業率全面下調,代表聯準會對美國經濟成長的看法更為樂觀。

儘管聯準會看好景氣走強及失業率下降,但對通膨預測其實變動不大。2018年通膨估值從先前2%調升到2.1%,並將維持到2020年,隱含聯準會對未來通膨看法仍偏向保守。

聯準會在此次會後聲明也出現重大改變,措辭較以往更顯鷹派色彩,指稱對美國經濟的信心增強,主因是勞動市場續強、企業投資增加及政府擴張公共支出,家庭支出也有升溫跡象,這些都是美國較不受國際經濟情勢變化影響的本錢。

安本標準投資管理公司(Aberdeen Standard Investments)全球經濟學家麥肯(James McCann)指出,聯準會不再使用金融危機時代的用語,並釋出今年將繼續升息的訊號,這種轉變反映了美國經濟強勁成長背景,但是否足以抑制通膨仍有待觀察,2019年也許可能需要加快升息腳步。

不過,當前美國經濟也面臨諸多風險,除了尚無法確定縮表將對金融情勢造成多大影響外,減稅政策及美中貿易戰正式開打,也可能衝擊美國今年下半年的經濟表現,值得持續關注。

引發全球連鎖效應

聯準會一舉一動都會牽動全球經濟表現及股匯市動向,現今美國已進入升息初階段,展望今年下半年及明年全球經濟與資產市場的最大挑戰之一,就是各主要央行將陸續縮減寬鬆政策的規模、調整利率政策,以落實「貨幣政策正常化」。

路透評論指出,美國調高利率可能引發全球連鎖反應,尤其是波灣國家、香港和其他貨幣釘住美元的經濟體,都將面臨是否跟進聯準會緊縮貨幣政策的壓力。

彭博社也彙整全球22 大央行今年下半年的貨幣政策,預估將有9 國升息,包含美國、加拿大、英國、瑞典、挪威、南韓、印度、印尼、沙烏地阿拉伯等。因考量到通膨率接近設定的2%目標,加拿大已於去年下半年升息3次,彭博預測今年下半年至明年中仍有機會再升息3次。英國為了壓抑通膨,今年下半年同樣有可能升息1碼。

瑞典在實施超過3 年的負利率政策後,有望於今年底小幅升息;挪威則因石油產業回升,該國央行已預告將於9 月升息;南韓、印度因經濟穩定成長,有望於下半年升息1 碼;印尼則會因阻止通膨而升息,沙烏地阿拉伯有可能跟進聯準會升息政策。

牽動美元升貶走勢

對新興市場而言,當前最大變數可能是強勢美元。滙豐銀認為,聯準會持續升息,雖符合市場預期,但也因吸收資金效益,可能推動美元上升,今年下半年仍將走強。另一方面,也導致新興經濟體與發展中國家資金流出,資金取得變困難,對全球經濟影響最快於今年底浮現。不過,美國總統川普對美元的基本態度是希望其處於弱勢地位。根據資料顯示,自川普於2017年1月就任以來,美元兌多數貨幣已大幅貶值,因疲弱美元可增加美國出口商獲利,對美國跨國公司將海外銷售收入和利潤轉換成美元時,其價值亦可獲得提升。此外,美元貶值也可能吸引外國遊客到美國旅遊,挹注海外觀光收益。因此,聯準會升息與川普態度,未來都將牽動美元匯率升貶走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