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

專訪立法委員許毓仁

金融科技勤創新 讓世界看見台灣軟實力
採訪、撰文:鄭文

金融創新是世界趨勢,而金融業如何把世界帶進台灣,讓台灣走向世界?長期關注科技、新創、教育等政策的立委許毓仁,對於如何讓台灣的研發創新能量結合「金融科技」,發光發熱,有其獨特見解,與眾分享。

法委員許毓仁長期關注的法案,以數位創新、新創人才為主,像是金融科技發展與創新實驗條例、數位經濟基本法、產業創新條例、無人車立法,以及外國專業人才延攬及雇用法等,被外界譽為具創新視野的年輕世代立委。其實,了解許毓仁的經歷後,就可以理解為何他如此關注這一塊,他本人的職涯歷練,就是不斷在做跨界的嘗試,永遠都在翻轉。

踏入政壇前,許毓仁已有許多特別的資歷,他曾與朋友們在美國舊金山的車庫創業,負責蘋果Mac電腦的軟體銷售。2008年,他與朋友籌劃「大哉問論壇」(The Big Question Conference),被視為TEDxTaipei的開端,2009年為台灣成功取得TED授權,正式創立「TEDxTaipei」,讓台灣成為亞洲第一個獲得授權的城市。2011年,他成為「TEDx亞洲大使」,奮鬥這麼多年來,心願只有一個:向全世界的人分享台灣的故事。


設一站式窗口 加速扶植新創進度

2016年,許毓仁成為第9屆不分區立法委員,迄今仍時常與新創業者交流,平均一周會接見2到3家國內外的新創企業,並致力於舉辦金融科技、區塊鏈等議題的重量級研討會。加入政壇迄今,他的感受是,政府無論是對於監理沙盒、區塊鏈或加密貨幣,「防弊」心態都還是明顯重於「興利」。

比方說,各界殷殷期盼的監理沙盒法案,今年初過關了,雖為好事一樁,但許毓仁指出,按現行法案的規定,最高曝險金額至多NT$2億,不過多數金融科技的新創業者,1日之內的交易量動輒數10億元,對他們來說,即使進入台灣的沙盒,也沒有意義,可能還是只能先在沙盒外經營,但要是觸法了還是得再打官司,形成惡性循環。

又例如,政府為了發展「金融科技創新基地」,積極推動創新實驗機制,政府為了讓金融創新過程順利,實驗前,提供「前店後廠」之諮詢輔導機制,實驗後則提供媒介合作及創業輔導協助。

許毓仁則認為,像金融科技這種需要創新思維的領域,不適合偏向傳統製造業的「前店後廠」思維,因為每家新創業者的需求都會因為提供的產品、服務型態而大相逕庭,政府應該成立一個國家級的專責單位,提供「一站式窗口」,由這個窗口盡量針對其需求,提供客製化的服務。

以新加坡為例,MAS(新加坡金融管理局)的做法是,直接設立一個與新創企業相關的窗口,從登記到籌融資等階段,都由該窗口與新創公司討論,而且MAS自己還有扶植新創團隊的加速器。

但若是在台灣,因為沒有一個跨部會的專責窗口,一家金融科技新創公司可能光是申請立案,就要同時向好幾個部會上簽呈,而等一個部會的簽呈,就不知道要耗掉多少時日,「對新創來說,可能連幾個月都等不了,像台灣這樣層層關卡、層層卡關,真的很難運作。」

成立專法 防弊興利應並重

另一項在國內常被討論,卻一直進展有限的議題是加密貨幣及區塊鏈的應用。許毓仁主張,關於加密貨幣及區塊鏈的立法監管,應把握「幣鏈分離」的原則,在區塊鏈技術的研發上,政府應鼓勵產業投入,但針對加密貨幣進行合理的監管。

他打比方指出,區塊鏈好比是一條馬路,而「加密貨幣首次公開發行」(ICO)的虛擬貨幣項目,則是在這條馬路上行駛的車輛,管理馬路與管理車輛的思維,是截然不同的。

「『鏈』應該像是一條平直的馬路,但車子有好車、也有壞車,好比現在很多加密貨幣紛紛出來了,但這些貨幣也是有好的、壞的,我們不能等用戶或投資人出狀況了,才開始研究要怎麼辦。」許毓仁呼籲主管機關,應該秉持兩種態度,一是「防患於未然」,二是「防弊與興利並重」。

所以,政府這邊應該以「鏈」為主,打造一條寬敞無阻的大路,這個階段可以由國發會起頭,並請其他相關部會(如經濟部)研擬區塊鏈應用於各種施政的創新可能性,但「幣」的部分當然需要財金部會予以管制,而且法務部也應當共同參與,一同為虛擬貨幣的課稅及洗錢防制議題而努力。

許毓仁建議,台灣目前當做的,應該是針對加密貨幣成立一個明確的專法,如果沒有明確規則,新創公司即使有心投入,也會戰戰兢兢,生怕一個不小心違反規定。日本與馬爾他都設立了加密貨幣專法,可以作為台灣的參考範例。

以馬爾他來說,雖然是最小的歐盟成員國,但已設定將自己打造成「區塊鏈之島」的具體目標,並在縝密的計劃下,讓加密貨幣在國內合法化,今年上半年已通過「虛擬金融資產法案」,為加密貨幣和ICO提供了監管的規範架構。

而且,現在就連菲律賓也積極搶食這塊商機,菲國政府的卡加延經濟區管理局(CEZA)正在起草一份關於加密貨幣的法規, 並計劃採取發放執照的方式,允許新創公司開拓加密貨幣的業務, 當地媒體指出,第一批大概就有25家機構可獲得合法執照。

許毓仁認為,自從中國禁止ICO及數位貨幣的交易後,許多人才、資金和技術紛紛往外流竄,包括日本、韓國、新加坡等,當然也有來到台灣的,這不啻為台灣的機會。

善用新興科技 緩解現行困境

但是,在他看來,與新加坡、菲律賓等國家相比,台灣政府的積極度,還有加強空間,「我們的政府好像覺得通過監理沙盒這些法規後,等著業者自動找上門就可以了。」可是,若無相關專法、無專責「一站式窗口」等問題不解決,等於將這些機會都往外推,「台灣『外人直接投資』(FDI)的排名約莫為全球倒數第5到10名之間,占GDP比重也不及世界各國平均的一半,如果還因為這樣,眼睜睜看著台灣人才被挖走、有意投資的資金流到海外,以致於『人財兩失』,真的很可惜。」

對於台灣相關法規與產業的進展都比其他國家慢,許毓仁感嘆:「我們缺乏整合傳統與新創業者的協調角色,而且也缺乏幾個成功的好故事。」或許正是因為如此,多數人都以為,區塊鏈的應用距離我們很遙遠,或是僅限於金融業。其實,若能妥善運用,許多民生經濟問題或許都有機會迎刃而解。許毓仁舉了一個多數台灣民眾一定都非常有感的例子:水果滯銷。

近年來,台灣被譽為水果王國,種出來的水果品質,是全世界都稱許的,卻幾乎每年都有水果嚴重滯銷,導致農民血本無歸的慘案,光是今年,就有香蕉、鳳梨、火龍果面臨滯銷窘境。在傳統的供應鏈模式下,消費者不會接觸到生產者。而是透過大、中、小批發商將農產品送到一般消費者手中,於是這些批發商掌控了農產品的價格與銷量,才會有價格被炒高或滯銷等問題。

許毓仁認為,若能善用區塊鏈技術「去中心化」的特性,這樣的問題將迎刃而解,農民可以直接透過以區塊鏈技術為基礎的「智慧合約」,了解消費者的認購量,而決定產量,如此一來,不但克服農民、消費者之間的資訊不對稱問題,也因為少了批發商這個環節,消費者可以直接與最上游的批發商或農民購買商品,省下因為商品在盤商之間轉手而被迫負擔的成本,買到更便宜的農產品。

另外,農民也可以藉由區塊鏈技術來蒐集資訊,確定何時能收割農作物,並與客戶交流農作物在生長過程中的相關數據、適當採收時間等事宜。許毓仁指出,政府決策時,若能多結合新世代的思維,善用這些新興科技,相信可以慢慢扭轉不少既有的結構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