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

專訪立法委員曾銘宗

金融整併三原則 開放網銀須配套
採訪、撰文:陳有德

面對產業轉型的挑戰,近期將進行一系列金融發展行動方案,而曾任金管會主委的立法委員曾銘宗認為,除了行動要加快之外,過程的細節拿捏也要注意,才能避免風險影響。

活化運用國內百兆元資金、帶動國內經濟成長,今年6月中旬金管會提出「金融發展行動方案」,其中涵括4大目標、15項具體策略,除了面向銀行、保險和證券業,更新增對金融科技的推動重點。

這4大目標包括:一、擴大金融機構規模、打造國際理財平台;二、2年內股市新增百檔上市櫃公司家數;三、3年內保險業新增投資5+2產業等逾NT$1,500億;四、3年內每年受理10件金融創新實驗申請案。

針對這項方案,過去擔任過金管會主委的立法委員曾銘宗認為,有兩大亮點值得肯定;首先是金融整併,他強調,國內銀行家數38家、農漁會信合社等機構多達400多個,保險業、證券業也同樣有太零散、需要整併的現象,然而必須提供業者相對誘因,才能順利達到目標。在金管會提出的方案中,同意已符合大股東適格性要求的金控或銀行,首次投資參股超過10%,擔任其他金融機構大股東,再洽商後續整併之機會;完成整併的定義,指的是有實質控制權且將對方納入持股25%以上之子公司,另提供資本計提的彈性處理方案作為誘因。

金融經營環境劇烈變動,競爭相當激烈,因此曾銘宗肯定金管會推動整併、提供退場機制的決心,更贊成由政策提供誘因讓市場「動起來」,解決長久隱憂。只是,唯有兩點他不樂見,那就是這次泛公股銀行被排除,以及首次參股比例規定太過寬鬆。

曾銘宗說,過往經驗顯示,若不能一次取得被併購對象的50%股權,容易增添變數,實務上會衍生出很大的後遺症,也會引發內線交易的疑慮。舉例來說,過去金管會曾把標準降到5%、10%,但10多年前的中信金插旗兆豐金、兆豐金啟動台企銀併購案破局等,不僅成為金融史的經典案例,若不能順利推動併購,大股東有限時處分規定,必須鎖股3年才能賣,但金融情勢瞬息萬變,誰能保證日後的風險仍符合先前評估。

曾銘宗強調,公開收購制度在國外早已行之有年,因此他建議推動整併要遵循3

原則,首先是主管機關「依法行政」;其次,尊重「市場機制」;再來是過程「公開透明」,如此才能達到公平公正。

要引台股活水 必須先調好體質

至於資本市場,金管會訂定目標,希望透過積極的輔導措施,2年內新增至少上百檔上市櫃公司家數,然而要替台股引活水,必須要先正視最根本的結構問題。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台灣企業界近來吹起A股掛牌風潮,截至今年6月底,台資企業在大陸上市公司合計30家;剔除被借殼的4家,有23家為在大陸設立公司的台商,僅有2家是在台灣上市,1家從台股下市後重新掛牌A股。除了鴻海子公司工業富聯,鵬鼎、榮成環保及南僑等也積極跟進赴陸上市。

自今年上半年起,多家券商、會計事務所都接到不少台商探詢,曾銘宗提醒,股市是經濟的櫥窗,台灣企業陸續西向掛牌,後續潛在的連鎖磁吸效應不可小覷,「被邊緣化就回不來了,資本市場反映台灣轉型的瓶頸,現在看起來除了主流的權值股,如台積電、大立光等,後續沒有其他新的產業支撐,未來很凶險。」曾銘宗說,過去1年來,有不少上市櫃公司減資,更凸顯台灣資本市場逐漸弱化的結構。

1998年,趨勢科技成為首創在日本上櫃的先例,兩年內成功轉上市,好不風光;然而後來總裁張明正娓娓道來心路歷程,大眾才知曉,原來初始鎖定的首選是台灣資本市場,只是後來經過謹慎評估,台灣當時並無庫藏股制度,加上無軟體業上櫃前例,基於認定員工股票選擇權是公司留才關鍵,如今趨勢是台灣之光,成為全球知名的資安解決方案領導廠商,但卻是台灣資本市場的遺珠,曾銘宗認為,政府應引以為鑑,盡快扶植出具國際競爭力的廠商,並協助它們順利掛牌籌資。

由於中國大陸祭出一連串系統性方案,全面拉攏本國企業和人才技術,曾銘宗指出,台灣有近2,000家上市櫃企業,卻有78%都在中國有投資,如此一來兩面夾擊,相當不樂觀。曾銘宗認為相關政策應先從「調體質」著手,再進一步催動IPO的引擎加快。

需求驅動創新 開放純網銀必先配套

曾銘宗說,純網銀是時勢所趨,贊成國內開放執照,只是應該讓科技業主導,同樣接受監督管理,他指出,美國第一家純網銀成立超過20年,只是通路改成純線上,業務內容更單純。

他提醒,與其讓金融業占主導權,進行「有責任的創新」,更別忘了開放純網銀設立後的相關配套方案,因為一定會對金融業帶來衝擊。最首當其衝的莫過於價格的破壞性,根據國外實例估算,無實體通路的純網銀,與臨櫃人力業務的處理成本差距可達30倍,因此曾銘宗認為要針對3大方向擬定具體因應策略:

一、資訊安全,純網銀每天處理巨量線上數據,萬一不慎洩漏用戶個資,後果不堪設想;二、對價格的破壞;三、對就業機會的衝擊。

曾銘宗分享,自己先前擔任金管會主委時便認知,趨勢無法抵擋,在新一代的網路原住民崛起後,所有消費模式、日常行為都圍繞在網路及行動科技上,相當注重簡單、方便和效率,因此傳統金融業的通路效益遞減,更要提早因應。於是他在主委任內便已函請所有金融機構要提出3至5年的轉型訓練方案,協助前台人員增進顧問技能;擔任立委後更在2016年底提案建議,要求金融業從特別盈餘公積中提撥0.5%到1%,也就是NT$27至54億作為員工轉型計畫費用。換句話說,為了幫員工保飯碗,金融業須提撥專款,也必須思考如何跟著潮流,調整做生意的方式。

曾銘宗也不擔心純網銀的出現會讓金融業受到威脅,因為從國外經驗來看,純網銀提供的商品和服務縱然有價格優勢,但也相對受限,且市占率不超過5%,企業金融和相對複雜的外匯理財,仍然是傳統金融擅長的強項。

身為最早提案推動監理沙盒的立委,曾銘宗始終主張外部委員必須過半。他認為,傳統金融業有其無法摒棄的包袱,基於日趨嚴格的法律遵循和風險控管標準,創新風險太大,但透過挹注金融科技業,由需求的角度來驅動業務創新,是有機會的,傳統金融和新創產業兩邊並行、相互合作,透過新技術讓金融服務的成本更低廉,有望取得雙贏。

區塊鏈最具潛力 南向事不宜遲

曾銘宗觀察,台灣的平板手機使用滲透率極高,朝向無現金社會的趨勢已成形,傳統金融若要突圍,便要借力使力,透過科技增加競爭力,達到普惠金融的目標;而台灣有硬體及技術人才趨勢,當下全球最受矚目的區塊鏈跨產業應用,以及生物辨識等,都帶來蓬勃先機。曾銘宗說,世界經濟論壇(WE F)曾有議題研討,到了2027年,區塊鏈將會有全球10%GDP份額的資金流動,若以目前數字估算,約當是US$8.7兆,而現在國內最積極推展區塊鏈技術的富邦金,去年11月獲准在自家銀行內推動區塊鏈電子支付錢包,今年5月更結合台灣大車隊,提供企業員工從搭車付款到報帳一鍵完成的程序,這就是金融與科技業彼此競合的案例。

曾銘宗分析,傳統金融業資本充裕,但創新卻綁手綁腳,正好與金融科技的新創業者互補,政府除了提供公平競爭的機制,也應積極促成跨業合作,可發揮更大的綜效。

「打亞洲盃要快!我越看越急!」曾銘宗近期就要動身前往寮國考察,他指出,台資金融機構南向成果蔚然,除了進駐較早、據點最多的越南,柬埔寨利差逾4%,5家國銀獲利表現飛揚,占當地GDP10%,另外,緬甸也充滿機會與挑戰。

曾銘宗總結,金融業與總體經濟發展環環相扣,依法有協助並扶植產業義務,只是,過程中也必須拿捏界線,避免引發系統性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