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
專訪壽險公會理事長黃調貴
與時俱進 保險業的金融創新時代
政府宣示金融發展行動方案,金管會對於金融業的3大領域,包括銀行、保險、證券期貨等,都訂出了新發展方向;針對此方案的進行,壽險公會理事長黃調貴特別針對保險領域的改革亮點提出分析與觀點共享。
中華民國人壽保險商業同業公會(後簡稱「壽險公會」)理事長黃調貴指出,壽險業的3大目標為3年內保障型及高齡化商品(不含投資型)市占率大於60%、5年內微型保險累計承保人數大於1,000,000人與3年內保險業新增國內5+2產業投資金額大於NT$1,500億;要達成前述目標,主管機關訂有7大推動方向,分別是促進多元保險保障、發揮保險安定社會人心功能、營造友善投資環境、引導保險資金協助經濟發展、建置數位化保險基礎建設、推動保險科技發展及建構新一代保險監理制度與國際接軌等。
3大改革亮點開發更多投資商機
若再仔細探討改革執行細項,黃調貴認為這次的改革亮點有以下幾項:
1.推動保障型商品:保險的本質本來就是銷售方要能提供保險保障功能,雖然近幾年壽險業保費收入業績表現良好,但傳統保障型的業績推動卻較為不理想,若主管機關能於利率上(使價格較為便宜)、安定基金計提優惠與投資額度等能搭配上獎勵措施,對本業未來的經營與獲利性,及達成保險提供保障的功能有正面表彰與宣示。另外對於微型保險加重推動的力道,亦會使保險擔任社會安全網第三層之角色,再度獲得正視,使產業的企業社會責任得以具體完成。
2.鼓勵商品創新:保險商品設計若能給業者較大之空間,對市場上保險商品之多樣性具有正面的助益,且各公司可推出保戶需要之保險內容,因此,若對於送審方式上能再進一步放寬限制,以及基於特定範圍內得引入監理沙盒之概念於商品監理上,未來對保險商品的發展可以較有創新的機會。
3.保險科技發展的機會:目前保險公司內正如火如荼地進行Insurance 4.0,發展上亦正與所謂的INSURANCETECH緊密結合,此部分對保險公司的服務或行政效率之改善將會有大幅地進化,加上行銷可使用的工具與管道將會打破地域性與時間性的限制,如此對客戶的服務與銷售亦將會朝向客製化與破碎化的方向發展。
特別是針對第3點,黃調貴個人是頗為期許的,他透露,有幸參與此次產業技術上一次重大變革的機會,也希望能從其中產生許多創新的商機及投資機會。
特別是金管會目前已經申請台版的金融監理沙盒,據悉30多案輔導中,熱門的技術或服務,如跨境支付、客戶辨識、線上借貸平台、區塊鏈支付技術,甚至也有保險創新等,對此,黃調貴表示,金融監理沙盒就保險業務上來說,壽險業是守方,保險業者是否有可能投資金融創新科技業者,他覺得以商業角度來評估,只要對企業經營有正面之發展助益,業者應該不會放棄任何轉投資設立或入股的機會。
另一部分,若就新的技術或服務來說,壽險公司本身就會積極參與各項創新研發,包括金流、身分辨識、區塊鏈運用等,目前各壽險公司都積極研發與參與。以保險公司業務處理流程來觀察,業者認為「身分辨識」是一個重要的關鍵技術,若可確認被保險人身分,對下一階段之業務服務或銷售作業等,皆能有較具突破的發展;黃調貴說,只要是關於能協助產業有正向發展的技術或創新做法,壽險業者皆會敞開雙臂歡迎共同合作。
借助媒合平台 挖掘創新技術應用
政府為了讓金融創新過程順利,據悉金管會將設置台灣金融科技創新基地,並在實驗前提供「前店後廠」之諮詢輔導機制,實驗後則提供媒介合作及創業輔導協助;黃調貴認為,金融業者是實務經營者,科技業者是提供技術之專業開發商,若能有平台將二者結合,將會有2種專業運用場域援引到壽險業中,因此媒合平台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對一個尚未具知名度的新創科技開發事業,更是打開市場、讓金融業者知道的最佳管道。
另一方面,壽險業者亦可藉此平台,隨時進行採礦,看有無新發展的新科技技術或想法能帶到壽險公司中運用或改善相關商品及作業流程等,更有甚者,由業者主動出擊,提出想要改善或運用的地方,請科技公司提案或設計解決方案;不管是採用何種方法,金融科技創新基地應該都可扮演相當好的功能,亦可讓金融業者在此之中,得到更多創新研發的能量機會。
針對政府是否願意為金融業創新給予投資抵減,黃調貴則認為,金融企業於市場上競爭,要永續經營,創新發展是一條不得不走的道路,否則必為市場所淘汰;因此,如果政府能夠在金融創新上再給予投資抵減,他個人是持正面看法,且一定會加快企業投資的意願與力道。
黃調貴說,據了解,雖然現在已有相關申請機制,但認定程序與方法似乎尚未制度化與簡單化,其實政府或許可依興利角度看待,若某一企業之新創做法能成功,其所伴隨而來的業績表現必定會有所成長,因此企業的其他稅收亦會跟著增加,以此視之先減點稅,後再補回,亦會對國家稅收產生一定的貢獻。
而針對金融發展行動方案在「金融攜手產業」的部分,黃調貴認為壽險業一直以來都相當關注台灣哪些產業需要資金的幫助。保險業部分之發展目標是「營造友善投資環境、引導保險資金協助經濟發展」,如何運用壽險資金協助經濟發展,他個人認為將會以壽險產業本身所專長之投資標的(資產管理)為幫助其他產業入場或獲取資金之方式;例如,利用創投基金、購買股票或其他有價證券等,以協助產業營運之所需動能。至於產業,將會以與公共建設相關、綠能產業、長期照護產業、健康管理產業、科技新創事業等首要考量之目標。選擇以上的產業,主要是保險業具有專案運用公共建設管理辦法之投資經驗,及本業發展保險單是以關懷及服務人群為出發點,因此因應高齡化的相關產業,會是壽險業者主要關注的焦點。
產品持續追求創新 加速進軍國際進程
在壽險業商品創新的部分,政府有提到期望提高保障型以及高齡化的產品占比,金管會保險局特別做出決策,「鼓勵」保險業今年行銷新商品時,若發行「不含生存保險金、滿期金、祝壽金」等保障型壽險、醫療險等商品,可提高保單適用的新契約責任準備金利率,利率提高以加1碼(0.25個百分點)為限。由於利率提高、保費可降低,藉以提高民眾購買誘因。黃調貴認為,這也是回歸壽險的經營初心,針對這部分之政策,業者亦會加強與配合推動,但壽險公司是銷售方,客戶會決定選取之結果,要如何讓客戶之保險規劃是先於理財,是一個重要的教育工作。
而在今年3月,台灣65歲以上的公民占總人口比例已正式突破14%的關鍵門檻,進入所謂「高齡社會」,目前壽險業確實也得面對這樣的業務轉變,黃調貴說,高齡化的問題與商品策略的調整,將會是現階段首要解決的任務;隨著人口結構改變,保險公司的生命周期保單亦會隨之調整,因此推動實物給付型保單、外溢效果保單及結合長期照護服務法所給付項目的長期照護保單,將會是產業未來的重點發展商品,此亦與主管機關想要推動高齡化的產品方向是一致的。
最後在保險業進軍國際的進展上,黃調貴分析,先前保險業進入國際市場,方式有兩種,一種是業務的擴展,目前有部分壽險業已進軍中國、越南及韓國等地區,只不過中國的業務推展雖已多年,惟其成效並未彰顯,有很大一部分是受到股權只能占5成的限制,一般而言,此經營模式,若公司策略有不同看法,要說服對方是有一定難度的,中國最近雖已有修正,其效果尚待觀察;另外,台灣壽險業者國際化的腳步似乎亦較其他歐美國家為慢,此種模式進軍國際,並非是國內壽險公司的首選任務。
至於另外一種國際化發展,則是資金的國際化,此部分壽險公司隨著資產規模已達NT$25兆之水準,資金運用已提升為壽險公司最重要的工作,況且台灣的國外投資比率亦已達65%,因此,國際上資產管理與投資標的之選擇會是壽險業進軍國際的方法之一,加上主管機關鼓勵南向及運用投資保險相關事業,幫助其金融機構南向拓點,此部分的國際業務拓展,壽險業這幾年表現較為積極,且具有相當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