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
專訪華南銀行董事長吳當傑
金融科技創新 提升台灣產業戰略行動力
為加速國內產業的轉型與升級,政府與產業端皆推出一系列相關對策,而金融業也力挺行政院年初的「金融發展行動方案」,期待藉由串連三方的力量,讓台灣經濟能夠更欣欣向榮。
金融科技(F i n T e c h)時代來臨,不但為銀行業帶來全新挑戰和機會,更成為傳統金融機構成功轉型的重要關鍵。華南金控近年來以金融科技為發展主軸,希望不僅在金融領域上保有堅實穩固的金融基礎,也與時俱進加入科技應用元素,提供客戶更便利的智慧生活,為華南金控下一個百年打下更堅實的金融根基。
培育FinTech跨界人才
在金融科技的競爭浪潮中,想要獲得優勢,金融機構需要擁有複合型人才,包括具備數位技能、商業頭腦、管理能力等缺一不可。因此,如何培育多職能的FinTech跨界人才,成為金融業者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華南金控暨華南銀行董事長吳當傑表示,F i n T e c h背後隱含著F i n a n c i a l(金融)及T e c h n o l o g y(科技),未來的金融人才將不再侷限於商學系所或金融專業,而是必須具備跨界、跨領域的能力,尤其是技術力、設計力、創新力、多元力及敏捷力,才能在競爭激烈的金融環境中脫穎而出。
為延攬數位金融優秀人才,華南金控於2016、2017年連續兩年舉辦「F i n T e c h校際總動員──金融科技創新競賽」。透過此種黑客松(Hackathon)競賽,入圍決賽的學生在未來3年內只要經面試通過,即可進入華南金控工作,藉此發掘金融科技潛力人才,建立企業和校園間的正向循環。
華南金控也集結銀行、證券、產險及投信等各子公司最優秀的業師,偕同B l o c k E x、繁星金融科技等國內外新創團隊,舉辦超過50場校園合作課程,走訪北、中、南各大專院校,讓青年學子了解金融發展現況及科技應用趨勢,引導他們激盪出金融科技應用的創新想法,同時也藉此提升學生族群對華南金控品牌的好感度。
另外,華南金控也舉辦4場金融科技體驗營,安排學員與講師面對面互動,共同激盪創新與創意,建立產學金融科技交流平台,鼓勵並協助學生將在校所學理論與實務結合。
針對內部員工數位金融訓練,華南銀行於2015年規劃「1~3年在職員工轉型計劃」,並於2016年開始執行,使員工具備第二銀行業務專業知能及數位金融基本專業知識,以因應數位金融趨勢。
強化內部風控及法遵
為因應數位化浪潮,金融業者逐漸在既有金融服務上提供創新模式,或直接取代傳統金融服務,以提供客戶更優化的數位金融體驗。不過,吳當傑提醒,在應用新科技時,應深入了解網路安全、隱私保護及防制洗錢等重要性。畢竟,符合隱私、金融消費者保護及防制洗錢等法規要求,只是起點;更重要的是,要在金融數位化發展後,又能同時做好風控與法遵。他也建議,金融業者應正面看待風控及法遵,透過落實與強化法遵機制,進而轉化為企業競爭力。
基本上,風控及法遵單位屬於內部控制的第二道防線,負責協助和監督第一道防線(營業與業務單位)辨識和管理風險、訂定整體政策及建立管理制度等,以及擔任第一道防線及第三道防線(稽核單位)之間的溝通橋樑。
比方說,金融數位化後提供許多快速、便利的線上服務。若要提高交易便利性(如免輸入密碼、免安控機制),很可能與保護客戶的安全措施產生互斥現象(如因免輸入密碼而發生偽冒交易)。
因此,華南銀行在每項新的數位服務上線前,均先由風險管理部負責評估交易相關作業風險及風險抵減措施,再由法令遵循部協助評估是否符合主管機關業務相關規範、是否執行洗錢防制和打擊資恐相關措施,以及消費者保護措施等。
同時,華南銀行也成立跨業務、跨通路、跨單位的「數位金融推展小組」,成員除各業管單位外,還納入資訊、法遵、稽核等單位。當業務推展和風控及法遵間發生意見不一時,可經由跨部門溝通協調,以取得最佳平衡點。
提升數位企金服務
金融科技發展日新月異,促使銀行思考如何用來解決傳統企金服務的痛點,或是提升數位企金服務的品質。畢竟,企業客戶非常重視安全及穩定的數位服務,所以銀行在發展數位企金服務時,不可一味追求創新及速度,而是必須經過縝密規劃及嚴謹測試後方能提供。
目前,華南銀行提供的數位企金服務,包含網路銀行開發信用狀、線上電子交易融資、E-P a y m e n t及全方位代收等業務,能滿足客戶購料、付款、收款及融資等需求,提高企業貿易金流效率。
近年來,透過數位化傳遞貿易往來文件,儼然成為全球趨勢。根據麥肯錫研究報告,相較於傳統平台,使用數位平台的出口成本可降低83%。但貿易往來若要達到數位化,必須確保所有數位化的文件無法複製或偽造。
在資料傳遞上,區塊鏈(B l o c k c h a i n)具有去中心化、不依賴第三方等特性,可透過自身分散式節點,進行網路數據的儲存、驗證、傳遞及交流。由財金公司企業金融區塊鏈小組推出的「金融區塊鏈資訊查詢服務專案」,利用區塊鏈技術,創造銀行、會計師及企業等三贏的函證服務,大幅提升效能,並降低三方的人員成本及風險。
華南銀行不但是首批參加「金融區塊鏈資訊查詢服務專案」的銀行,也擔任財金公司企業金融區塊鏈小組召集人,並提供華南銀行發展HNOTE區塊鏈的經驗。2017年9月,H N O T E區塊鏈專案已獲金管會認定符合投資抵減辦法標準。未來,華南銀行將與經營國際運輸的客戶討論並運用新技術,來解決傳統跨境金流、物流、資訊流的痛處,提供更快速又安全的貿易環境。
鼓勵創新法規環境
2017年底,俗稱「金融監理沙盒」的《金融科技發展與創新實驗條例》完成三讀通過,象徵台灣推動金融科技發展再跨出一步。金融監理沙盒的目的是以「科技創新」或「經營模式創新」方式從事屬於「須特許之金融業務」實驗。因此,金管會支持新創業者透過沙盒實驗來驗證經營金融業務的能力,或鼓勵其與金融機構合作,結合雙方經驗及技術優勢,共同發展創新科技應用模式。
吳當傑認為,金融業者未來藉由創新技術、新穎業務或與新創團隊合作,進入監理沙盒實驗,將具有掌握新技術、傳承金融相關經驗、創新業務與流程、投資新創公司等4大意義。
新創業者大都具有技術研發及學習能力等優勢,可解決傳統技術的痛處或提升效能,銀行可藉此深入了解及學習區塊鏈、人工智慧等新技術。另一方面,銀行在金融監理、洗錢防制、消費者保護、資訊安全等擁有豐富經驗,有助於欲進入金融領域的新創業者可快速、有效學習。
對銀行而言,與年輕的新創業者合作,有機會激盪出火花,改善現有交易模式,進而創造新的業務及流程。金管會已於2016年開放銀行轉投資資訊服務業及金融科技業等規定,允許銀行可100%轉投資如科技業的風險管理、洗錢防制、資訊安全、交易安全、消費者權益保護等金融科技事業。因此,合作期間如發現有合適或具前景的新創公司,銀行也可以納為投資對象。
審慎評估純網銀
為協助銀行因應數位化發展商機,金管會將於2018年底開放設立純網路銀行,家數以2家為限。開放純網銀政策的目的,主要在於鼓勵金融創新及深化金融普及,希望能產生「鯰魚效應」,導引傳統銀行也能跟進金融創新,提供新世代客戶更完善的金融服務。
吳當傑表示,即使是純網銀,仍須與一般傳統銀行競爭,加上目前純網銀業務的營運方針尚未明確,且無法準確預測民眾未來對純網銀的接受度,「華南銀行將審慎評估,站在投資者及經營者的角色面對純網銀業務,不會『為參加而參加』。」
面對金融科技的興起,不論是純網銀或傳統網路銀行,都必須努力規劃並評估異業合作、電商生態圈及在地生活圈的經營,才能創造更大的商機。因此,華南銀行將強化現有網路銀行及行動銀行服務,以經營生態圈的模式, 整合客戶食衣住行育樂等需求,並透過異業合作,開發不同客群,確保華南銀行在數位金融的領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