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
公股銀行何去何從? 擬定轉型策
公股銀行迎向新未來
面對快速變遷的銀行金融產業,政府也積極地透過政策協助公股銀行轉型;為讓公股銀行轉型之路更加順利,除可參考各國的經驗,也應重新評估公股銀行自身的定位及優劣勢之處,方能發揮更大的效果。
主掌金融監理的金管會在顧立雄上任後,做出不少對於「除弊」以及「興利」的努力。2017年底的慶富聯貸案,爆出公股管理人以「配合政策」為優先的前提下,未落實其內控機制導致公股承受巨大損失,最終以3家行庫高層主管走人作結。後續顧立雄做出金管會卸任官員不得轉任公股行庫的宣示,難能可貴的是,財政部亦表態跟進,共同終結所謂「酬庸」的公股管理時代。
同時在國銀競爭力不若其他國家的情況下,顧立雄亦相繼推出了「民民併」、「公公併」以及在合意併購下,也能享有資本計提優惠的「公民併」,以求追上國際的發展趨勢,亦是顧立雄較前幾任主委勇於任事的證據,可惜的是「公公併」除了金管會提出誘因,是否整併則要等這些公股銀行願意提出合併計劃,未由主管機關進行縝密的安排與規劃,又顯得政府改革的決心仍嫌不夠。
借鑑國際經驗
咸認政策性金融改革較為成功的國家為日本。在90年代前,日本的政策性金融為兩行十庫,兩行包括日本開發銀行及日本輸出入銀行,十庫則是國民金融公庫、商工組合中央金庫、住宅金融公庫、農林漁業金融公庫、中小企業金融公庫、北海道東北開發公庫、沖繩振興開發金融公庫、公營企業金融公庫、中小企業信用保險公庫、環境衛生公庫。而隨著政策性任務減少,日本的公營行庫改革朝著「整併化」、「私有化」的方向前進,保留公益性高項目,逐步減少一般業務規模,達到資金使用效率提高的目標。
與台灣的經驗類似,日本政府公營行庫一樣受到私有銀行的競爭、政府政策限制等,甚至在2004年時,壞帳已超過8兆日圓。雖然台灣的二次金改是朝著縮減公股銀行數量、壯大規模的方向前進,但卻有中小企業銀行以罷工來抵制整併,加上政府出售經營權給台新的彰銀,又因時任財政部長張盛和的介入,成為懸宕未決的公案,都顯示出我國政府的決心不若其他國家政府,政策朝令夕改,改革近於失敗,又不斷以「守護全民資產」作為逃避其執行不力的藉口。
除了日本以外,德國在公股銀行的處理方式亦能提供我國參考。德國復興信貸銀行(KFW),透過政策性銀行控股的形式,將商業銀行及政策銀行分開。KFW集團主導政策性業務,由政府提供擔保及信用保證,讓其在國內外資本市場籌資,而負責商業銀行的則由KFW的全資子公司KFW進出口銀行(IPEX Bank),對於KFW進出口銀行,政府不但不提供任何資金支持,其營運更受一般商銀的法律與監管要求,與其他民銀一視同仁。
相較於上述國家,台灣在公股銀行與一般民營銀行的監理模糊,就連在推動金金併的政策上亦祭出不同待遇。在早已「民營化」的公股行庫,政府持股已落在2至3成之間,這些銀行又因何種原因適用公公併的合意併購標準,而不是民民併的「敵意併購」,政府沒辦法舉出合理的解釋,僅能以公股肩負「政策性任務」較為特殊,來回應外界質疑。
台灣到底需要多少家政策性銀行?
慶富案給台灣社會最大的啟示是,即使是公股行庫的聯貸案,不只是各家銀行未落實內部監理,在銀行的聯貸案審核中找出問題,令外界不解的是這些公股銀行做一樣的事,甚至出一樣的包,那為何仍需要維持8大公股行庫?
如日本的政策性銀行,從原本的兩行十庫,轉變為以「日本政策金融公庫」(JFC)以及「日本政策投資銀行」(DBJ)與獨立行政法人的「國際協力銀行」為主之政策金融體系,即使私有化的步調受到日本大地震影響而延遲,但在行庫的整併上仍落實得相當徹底。相較之下,金融規模不如日本的台灣,有著數量更多,卻分工不清的政策性銀行,政府亦拿不出合理解釋的說詞。
年輕人如何看待公股銀行
年輕人不僅無法適應公股繁雜的業務程序,更對不管是使用者介面(UI)及使用者體驗(UX)相當不友善的老舊系統無法上手;相較之下,民營銀行行動App的使用體驗遠超過公股。公股聯合推出的台灣Pay,若非補貼,在年輕族群中幾乎無法引起任何討論。
事實上,受到新自由主義意識型態影響的年輕一代,對政府提供服務不會有不切實際的幻想,更對財團無特別的厭惡。反倒是對於民營銀行的各種服務都讓年輕人對其有更多的好感,多數年輕人接觸的金融機構,除了郵局,就是民營機構,也能夠想見若非公司的特殊要求,年輕一代幾乎可以與公股銀行「老死不相往來」。
公股應認清自己的優勢與職責所在,如台灣Pay就難以做到民營銀行「敏捷式開發」的節奏,就是因為敏捷式開發要有高層的充分授權,以及跨部門的協力合作,才能在消費者喜好變遷快速的時代中,不斷抓住其注意力;而公股科層結構如此鮮明,在組織制度上難以做到,這即是公股先天上的弱項。
公股銀行的未來,應該按照專業分工來整併及轉型,產生新的公股體系,如面對地震肆虐的台灣,公股應負責都市計劃及更新的資金支援,以及如中美貿易戰造成後續金融的紛爭,就應由負責國際金融的公股行庫協助國內企業應付金融危機,並在承平時期協助台灣企業走出去。
與其不斷被民營金融機構分食國內市場大餅,公股更應有深層的體悟來面對自己的優劣勢,這才是公股應該轉型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