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
德國經濟穩健的歷史制度淵源 也有干擾鄰國的隱憂
TIPS:德國的企業有所謂的社會理想主義,不完全以追求最大利潤為目標,會追求規模的擴大,以及所謂的德國氣氛──低通貨膨脹、強勢貨幣、經濟成長、社會福利。
2010年歐債危機爆發後,國際三方組織(國際貨幣基金、歐洲央行、歐盟)連續執行對希臘、愛爾蘭、葡萄牙紓困,後續對西班牙及義大利提供資金援助等,德國堅強的經濟實力提供重要的後盾,德國國會都通過紓困案,成為穩定全球經濟金融情勢重要支柱之一。近年來歐洲難民及德國境內的難民犯罪問題、全球所得分配不均、德國能源廢核等更成為全球關注的議題。2018年9月15日發行的《經濟學人》中一篇文章以「使美國再德國化一些」(make AmerianGermany again)為標題,德國經濟的特點更受到注目。
依德國經濟面臨國際風險仍穩健成長,依據德意志經濟研究所(DIW)9月的報告,今(2018)年經濟成長率是1.8%,預測2020年相同。主要動力來自民間消費的增加,而國內資本設備及營建也持續增加投資,政府部門的投資相對增加較少。近年來德國商品及勞務的出口值常居全球第二位,但商品及勞務出口增加率都低於進口值。歷年受到其他歐盟/歐元區國家的批評,因德國國內最終需求不足使經常帳發生有盈餘的現象,可能導致歐盟/歐元區內總體經濟失衡的現象略微改善,但還需持續觀察。
德國的失業率較其他歐盟/歐元區國家相對低,物價相對穩定。今年失業率是5.2%,較歷年都為低,預測2020年可降至4.6%,可能帶動工資上漲;單位勞動成本逐漸上升,今年提高2.1%,2019年提高2.2%,2020 年略下降;通貨膨脹率今年1.9%,較2019年0.5%遽增,但至2020年維持相同平穩;政府財政穩健,堅守財政紀律,2015年預算盈餘占國內生產毛額的0.8%,今年將提高為1.8%(604 億歐元),2020年將為1.4%(528億歐元);國際競爭力強,對外貿易經常帳長期維持順差,順差占國內生產毛額的8.9%,今年略降為7.6%,2020年將為7.2%。
從前的歐洲病夫 翻轉為歐洲經濟強權
1990年兩德統一,重建德東地區花費鉅額財政支出,德國經濟成長率由1990年5.26%遽跌至1993 年的-1.0%,利率上升,引發法國、比利時等鄰國資本外流,爆發匯率大幅震盪。德國經濟成長率略回升再跌至2003 年-0.38%,2008年為1.08%,2009年跌為-5.13%,曾被譏為歐洲病夫。2003 年施洛德總理(Gerhard Schröder)執行「2010改革議程」(Agenda 2010),大幅鬆綁勞動市場的管制,容許一人公司設立,增加青年就業機會,降低企業的薪資附加成本,以及提高求職者的媒介效率等。將個人所得稅的稅率(最低稅級稅率)調降為15%,最高稅級稅率則在5年內調降至42%,2007年開徵45%的富人稅稅率,並且提高免稅額額度。改革有助於降低勞工成本,2002至2010年間德國工資成本只上升6%,同期間歐元區平均及法國分別上升22%及26%,有助於提升德國出口競爭力,也增加非典型(非全職型)勞動型態。另針對移民制定新的勞工訓練方案,擴大女性勞工參與率,修法簡化外國勞工的學歷與執照認證措施,簡化外國高素質勞工入籍德國。此外,為提升企業家精神,培育下一代的經理人與鼓勵創業,學校企業家創業精神方案,降低新設企業的成本與申請時間,德國復興信貸銀行(KFW,政策銀行)與歐洲復興計劃(ERP)對中小企業的援助,鼓勵創投資金(VC)對中小企業的投入。後來梅克爾總理(Angela Merkel)改革退休制度,將退休年齡由65歲延長至67歲。
獨特的社會制度 造就卓越的產業發展
德國雙軌制職教培育體制對德國年輕者低失業率有重大貢獻,至今德國年輕者(15-24歲)失業率是歐盟國家中最低國家之一,今年5月歐盟統計局公布,歐盟平均年輕者失業率平均是15.1%,德國是6.1%(第二低),最高是希臘(43.2%),西班牙是33.8%,荷蘭是6.9%。德國雙軌制職業教育體制源自中古世紀的師徒制,學生不只學習基礎理論,也需到企業實習,例如在大學學習3個月,再到企業實習3個月,如此交替學習,而職業學校體系訓練也兼具學理及實作技藝,社會尊重工匠師傅的專業及地位。即使產業結構已經轉向服務業,職業教育能了解未來發展趨勢符合產業脈動,訓練出人員能符合產業的人力需求,提高生產力,就不會浪費教育資源。美國川普總統女兒兼顧問伊凡卡‧川普參觀德國企業後,表達將此體系引進美國的高度興趣,川普總統也大為讚揚,宣布將參考此一體制的精神,提高美國職業教育的預算,加強訓練企業所需的勞動力,並配合海外美國企業移回美國的人力需求,以減少美國年輕者的失業率。但其他國家無學徒制的歷史傳統,引進時需大幅調整才能適用。
德國經濟與經濟社會制度的歷史發展有關,基於二次大戰前發展的社會市場經濟制度思潮或稱為萊茵經濟模式,即一種混合式經濟體制。德國的資本主義模式所擁有的優勢,包容社會主義的精神,建立具有社會主義色彩的市場經濟。20世紀30至40年代發展的弗萊堡學派,強調經濟制度的7 項原則:有效的價格體制、穩定的幣值、開放市場競爭、財產私有制、契約自由、自負盈虧及企業持續投資等。德國的企業有所謂的社會理想主義,不完全以追求最大利潤為目標,會追求規模的擴大,以及所謂的德國氣氛──低通貨膨脹、強勢貨幣、經濟成長、社會福利。此外,德國的國際化很早開始,在1875年德國統一前,尚無統一國家型態,境內小諸侯林立,各地諸侯常熱心建立地區性小企業,使得當時成立的企業必須從事國際貿易才能成長,故而很早就進行國際化活動,因此調和(co-ordination)可能是德國國民的特質,並由此可知其根源的確是相當地區性。
德國產業結構以中小企業為主,若將249人以下全歸為中小企業(包含微型企業),家數占比幾達99%,重要產業為汽車業、化學業、機械業、製藥業及光學業等,有許多隱形冠軍,研究創新能力強,產品品質獨特優越。
力推前福利與環保政策 然現實仍面臨考驗
德國民眾的環保意識強,很早就已經確實實施社區垃圾分類,有利環境永續發展。近年來因梅克爾總理驟然實施廢核轉型能源政策,力推再生能源,停止若干核能電廠的運轉,改為博物館,提倡再生能源的比例,有一些成功的地區案例,發展風力發電,甚至停止火力發電,打擊到以採煤礦為主要生計來源的鄉鎮,南北輸電網絡尚未完備,再生能源價格波動幅度大,是否不利於低所得家庭在寒冬使用暖氣的能力,引發醫療費用增加的所得分配惡化問題,並引起德國境內部份人士的批評。
此外,為減少對環境的損害,一些城市倡議禁止柴油汽車行駛,未來可能停產,對汽車生產大國的德國汽車產業將造成重大的打擊,儘管德國汽車產業已經發展出程度相當成功的電池汽車及自駕汽車,聯邦政府及各邦政府與汽車業者的會商並無具體結果,有待繼續談判;再者,因人道原因,德國已經收容100 餘萬的難民,多數來自敘利亞等戰亂地區,德國財政負擔甚高,可能因生活方式宗教社會習俗等因素格格不入,發生幾次難民騷擾甚至刺死德國人事件,持續引發德東地區極右派人士的示威遊行衝突,東歐匈牙利、奧地利及義大利政府的不合作抗議,梅克爾總理的人道開大門政策引起德東地區聯邦政府的異議,以及歐盟內部各會員國間的歧見,至今仍無法獲得一個泛歐妥協解決方案。
若干批評指梅克爾總理決策反覆緩慢;但其在國際政治上保持低調、影響力大,政治支持度仍高。依據2018年9月22日德國《世界日報》報導,在2018年7月時曾委託一項民調德國政治音樂科學家等公眾人物的受歡迎程度,對象是1,047位社會上有影響力人士,結果梅克爾以16%居歷任總理中最受歡迎的首位,第二位是史密特(14%),兩德統一的總理柯爾獲得6%,西德第一任總理艾德諾只獲得4%。
世界上無真正的烏托邦存在,每個地區或國家都各有長短之處。德國民眾仍偏愛使用現金的比率高,銀行的獲利率不高,最大的德意志銀行(較偏向於投資銀行)穩健性發生問題,德國的經濟政策制度仍有一些缺失。2018 年9月15 日發行的《經濟學人》中一篇文章以「使美國再德國化一些」(make Amerian Germanyagain)為標題,若干美國民主黨國會議員提案要求企業照顧廣泛大眾的利益,補貼租金,以及實施一些社會福利措施,雖然最終都不會立法通過,然而觀念上似乎已經傾向德國較中庸的社會福利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