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

百年信合社‧老故事新傳承

信用合作社 平民金融的土地公
採訪、撰文:蔡逸軒

過去在農業時代,信合社肩負著台灣金融圈的重要角色,人們的大小事,只要跟錢有關,多數都離不開信合社。爾後工商業興起,商業銀行普及,雖然現在信合社的數量所剩不多,但能在歷史的洪流中繼續堅持下來的他們,是如何站穩腳步的?面對未來的金融環境,他們又該如何傳承與創新?

北區 台北市第五信用合作社

大龍發跡,落實金融普惠遠景

灣信用合作社啟蒙於日治時期,迄今已邁入百年,台北市第五信用合作社不僅為台北市僅存、也是唯一的百年信合社,更見證了台北金融服務業從大龍峒一路向東發展的歷史軌跡。

台北五信成立於1918年7月29日,由當時的仕紳陳培根、辜顯榮等人於台北市大龍峒(現今大同區)成立「台北市大龍峒信用組合」,是為台北五信的前身,並由陳培根擔任第一任組合長。

關注庶民需求 解決資金流通問題

台北五信理事主席陳建忠解說,台灣的合作社制度源於日本,依產業類別的差異有不同類型的合作社,如生產合作社、運輸合作社,至於金融領域的則稱為信用合作社,其日治時代名稱為「信用組合」。

陳建忠進一步指出,日治時代台灣已有銀行的存在,但無法顧及庶民需求,加上大龍峒地區仍無金融機構,因此,為因應地方發展,並解決民眾資金流通的問題,當地仕紳師法日本經驗,引進信合社制度,當民眾入社成為社員後,不僅是信合社的客戶,更是信合社的老闆,具備民眾自主管理、經濟參與、社員互助等多重效益。

然而,面對金融服務業高度競爭的壓力下,不少信合社紛紛棄守,或選擇整併或轉制成為商業銀行,身為台北市僅存百年信合社,台北五信不著急嗎?尤其在利差微薄的大環境下,是否可能轉成商業銀行?

「貓與老虎畢竟不同,貓的目標是老鼠,老虎則以狩獵羊、牛等中大型動物為主,不能因為現在食物少了,老虎餓了也來搶食老鼠,就讓貓消失了。」陳建忠強調,銀行與信合社本應各司其職,可惜現在界線愈來愈模糊,「貓放出去不會咬死人,但老虎放出去就可能會咬死人。」

切入差異化服務 擬推三大措施服務社員

同時,陳建忠指出兩點說明信合社與銀行的不同。首先,服務對象的不同,銀行以服務有錢人、資產階級為主,至於信合社的目標對象則是中下階層的庶民;其次是功能的不同,銀行以營利為目的,信合社則以服務社員,謀求社員共同利益為宗旨。

陳建忠表示,信合社深耕在地,可提供民眾微額貸款,以解決社員人生各階段如創業、購屋、喜慶等資金周轉融通問題,有助實現普惠金融,尤其當金融越朝自由化發展時,金融平等、金融普惠的重要性就愈容易被忽視,也因此,即使在眾多商業銀行強敵環伺下,信合社仍有存在的必要性。

他說,儘管已開發國家商業活動發達,當地不乏大型購物中心、超市,但傳統市集迄今仍未消失,「信合社對民眾、對社區是不可或缺的存在」。

而為服務社員,且協助政府解決高齡化社會所面臨的長期照護等多項社會問題,陳建忠擬建議爭取推動三大措施,一是架設房屋買賣資訊平台,不僅可讓有房屋買賣需求的社員,在台北五信的網站上一目了然,了解物件貸款等相關情況,且由於該物件先前已在台北五信辦理貸款,台北五信自然了解物件情況,屆時買賣雙方只要約好代書到台北五信辦理相關手續,即可完成房屋買賣,這項作法不僅可簡化民眾購屋程序,同時可免除仲介費用。

二是善用社員間的相互照護精神,提供年長者日間照護服務,讓中壯年社員可無後顧之憂去上班工作;三是協助政府促進地方產業供銷調節、社員多元產品需求及互助服務特性,申請開辦「代銷代購非金融商品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