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

縝密風險管理+完善保險措施

高雄捷運 堅持給民眾安全回家的路
採訪、撰文:楊晴


近期台灣天然災害影響越來越激烈,身為重點基礎建設的高雄捷運,自然是時刻嚴陣以待。不論是四階段災害防範,或針對暴雨造成水災的應變管理,為的就是在巨災來臨時,能將傷害與影響減至最低。

端氣候加劇,天然災害發生機率越來越頻繁,面對巨災風險發生機率攀高,台灣基礎建設嚴陣以待,假設因巨災造成嚴重毀損,將可能帶來龐大災損、衝擊基礎建設穩定性,甚至影響一般民眾的日常生活。而2008年開始營運的高雄捷運,雖然背負巨大資金壓力,卻仍然成功運用有限資金、現有資源與人力,拉高風險承受度,以達到企業永續經營與確保民眾權益。

身為大眾交通運輸工具的捷運,巨災管理做得好不好備受檢視。尤其近期台灣的天然災害影響越來越激烈,暴雨災情已不輸颱風,尤其若降雨量瞬間擴大,市區在短時間內大淹水,捷運也難以避開這種天然災害的影響。就以今年發生在南部地區的823暴雨,當大雨逕流量龐大,又適逢漲潮,地區性暴雨頻傳,甚至達到停班停課標準,但因高雄捷運起初在防災措施設定標準就有提高,僅造成部分天花板漏水,且積水並未影響捷運相關設備機房。

吸取北捷經驗 拉高防災設定標準

「我們從台北捷運納莉颱風的災後處理中,吸取到防災經驗,並將防洪高度拉高。」高雄捷運營運部門副總經理林誌銘指出,他們將地下車站出入口、通風井以及其他設施開口等防洪高度,從一般過去200年洪水水位增加50公分,整體提高到增加80公分,才能安然度過這次的823水災。但面對未來更加嚴峻的氣候變化,高雄捷運以「風險管理基本原則」為主軸,搭配保險分散風險為輔,以確保企業永續經營發展,並保障民眾權益。

 



 

 高捷自營運以來資金壓力龐大,直到2013年提早移轉資產給予高雄市政府後,才有喘息空間。去年高雄捷運盈餘4,700萬元,平均一天客流量逾17萬、收入400萬,假設因天災或巨災造成營運停擺,一天損失金額就占全年盈餘的一成左右,這樣的財務損失高捷實在承受不起。



另一方面,基於營運上要帶給民眾一條安全回家的路,以兩大部分做好基本風險管理,包括「風險管控」(事前的損失預防)與「風險理財」(事後的財務補償),以達到保護企業與員工財產、避免營運受影響等,風險理財更可協助轉移巨災損失,確保企業永續經營發展。

四階段防範計劃 定期演練分散風險

為避免最糟的狀況發生,高捷利用四大階段,達到災害防治,並設有緊急應變小組,定時演練各項可能發生的災情,讓員工習慣面對任何臨時狀況,搭配硬體與保險移轉且分散風險,防患於未然。林誌銘進一步分享,第一階段,自標下高雄捷運標案,就要做好事前防範。針對興建中的工程,投保營建╱安裝綜合保險。

第二階段,進入營運階段,保險部分則按照標案內容,高捷必須投保完整項目,包括財產保險(包括火險、地震險、颱風洪水險)、營運中斷險、大眾捷運旅客運送責任保險等險種來分散風險。並透過保險公司保單與滾動管理,做好必要的情勢分析,加上定期災情演練,與外部消防隊、衛生局聯合防災。第三階段,就是盡速恢復營運,確保公司現金流不會因為災害造成損失再擴大;最後,則是防患於未然,檢討每一次災害的處理過程,從而改善預防與應變的機制,將未來可能發生的災害損害降到最小。

在資金方面,林誌銘表示,每年保險經紀公司會協助高捷進行營運風險的審視與查核,並由專業風險機構協助模型化運算與損失評估分析,再針對損害預防提供改善建議。以地震為例,他們結合國家地震研究中心等專業機構,評估地震損失模型與數據,以及判斷公司本身的風險忍受度,進而精算出可能損失的範圍,作為巨災風險轉移策略的參考依據。

再以水災為例,高捷委託僑光科技大學環境與能源管理中心及崇峻工程顧問公司,共同研究高捷沿線的淹水潛勢與風險分析,包括區域排水特性、高雄捷運防洪系統資訊等等,評估捷運沿線各站淹水特性。

面對高捷旅客人數逐年增加,為了能在災害發生時,順利疏散旅客,選定高鐵、台鐵及新光三越共構且出入旅客人數較多的R16新左營車站分析(編按:係採用由專業工程師推薦之具國際認可的人員疏散軟體SIMULEX)。其次,針對被辨識與定義出來的災害防範,加強落實及提高防災標準,包括訂定防洪高程水位加高等。高捷站體、橋梁等均依照國內建築物耐震設計規範及公路橋樑耐震設計規範,以抗震耐震,並進行非結構地震風險查勘,掌握站體或機廠的非結構物地震風險。

PDCA機制應對 不怕水災來襲

除此之外,高捷針對各項天災都設有應變管理作為,像是風災、水災、地震以及土石流,其中,高雄近年暴雨頻繁,針對暴雨造成水災的應變管理,他舉例會採用P、D、C、A四項機制應對。

P是訂定災害防救業務計劃(含緊急應變計畫),即建立輕軌或捷運可能遭受的颱風暴雨等災害的應變與通報措施,且需經交通部及高雄市政府核定;D為每年3月中旬啟動防颱防洪整備(一般是4月底完成),防汛期前召開防颱防洪整備會議確認各項整備事項。

C則是召開防颱防洪檢討會議,加強相關應變舉措。例如捷運站外部淹水、輕軌沿線積水等歷史資料,以利累積經驗,並透過工法會議優化受影響設備等;A則是將回饋納入防災及緊急應變處理機制。

最後,對於政策或金融機構的建議,林誌銘坦言,目前政府或企業的巨災風險管理,多是採取災害風險自留方式,而政府的救助金也就是由納稅義務人共同承擔,假設是企業遭遇巨災,損失就是企業自行承擔,無論是哪一方都承受很大的財務風險。因此,高捷認為應該有效利用資本市場來分散我國巨災風險,方能保障人民與企業的生命、財產及安全,不至於在巨災發生時,造成你我都無法承受的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