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

連「被煙燻一下」都不允許

高規格風險管理 助高科技業安度巨災
採訪、撰文:張舒婷

對資本密集的台灣高科技產業來說,天災是相當殘酷的考驗,損失金額動輒上百億元,唯有做好「事前的風險辨識」、「災害中的緊急應變」與「事後的復原計劃」,才能將影響減到最小。

台灣,遭遇地震、颱風似乎已是家常便飯,一旦這些天災發生了,卻也伴隨著不少人禍,然而對資本與技術高度密集的高科技產業而言,這些巨災尤其是殘酷的考驗,只要一個小環節出錯,往往數十億元就蒸發掉,更何況是衝擊程度難以估算的巨型天災。

舉例來說,1999年9月21日,台灣南投集集發生芮氏規模7.3大地震,也就是許多台灣人至今回憶起來仍餘悸猶存的「九二一大地震」,不僅造成台灣中部慘重無比的傷亡及財產損失,就連距離震央100公里以外的新竹科學園區,遭受的震度僅5級,也損失慘重,最後保險理賠總金額超過百億元。

祭出最高規格 轉國外再保分散風險

正因為高科技產業稍有環節出錯,就是動輒數十億元、百億元的損失,投保的保險金額自然也十分龐大,按照國內保險公司的規模,能幫忙分攤的風險十分有限,國內保險自留的比例甚低,大部分會轉國外再保來分散風險,也有少部分則透過多家業者聯合共保。

若真要承接高科技業者的保險案件,臺灣產物保險總經理宋道平直言,保險公司會善用國際再保資源、國內災害防治中心的資料,再結合各部會(如水利署、氣象局、地震中心等)的專業資訊,像是自然災害地圖、風險指數,盡可能準確評估天災風險造成的損失,且在不影響公司安全營運的前提下,決定承接自留的額度,其餘則以再保適度分散風險。

隨著經驗的累積,台灣不只靠著科技代工業的成績,成為全球經貿體系的要角之一。宋道平分享,其實國內高科技產業不僅技術方面首屈一指,就連對抗巨災風險的能力,也可以做為許多先進國家的標竿。「只要被煙燻了一下下,機器至少毀了一半。」宋道平說,以高科技業者的產業特性,連「被煙燻一下下」的錯誤都不被允許的基礎下,更何況是天災,所以業者為了抵禦天災的損害,都會祭出最高規格的預防措施與應變計劃,以高科技業立足的台灣,卻位於如此不利的先天環境,數十年來,自然鍛鍊出豐富而成熟的防災經驗。

看看台灣的相關統計數據,不難理解國內高科技業面臨的巨災風險有多險峻。首先,我們地處環太平洋地震帶上,地震活動本來就很頻繁,從日前中央氣象局地震觀測網的數據可看出,每年約莫能蒐錄近4萬次地震記錄,其中有感地震就達百次。1901年以來,災害性地震(即地震規模4.9以上,或是有人死亡、有房屋全毀)已達102次,換言之,台灣每年至少要面臨一次災害性地震。

事前風險辨識 層層嚴格把關

其次,可能影響台灣的颱風皆在西北太平洋與南海流域生成,自1958年至2017年間共有1,577個,平均每年約有26個颱風,會侵襲或登陸台灣、造成災害的,平均每年就有2到3個。身處這樣的環境,對於台灣高科技業者來說,當然是防不勝防。宋道平指出,一般符合高科技產業巨災管理的安全需求計劃,可分為「事前的風險辨識」、「災害中的緊急應變」與「事後的復原計劃」。

事前的風險辨識與損害防阻,考量項目相當完整而縝密,從選址就是嚴格的把關過程,避開地震、颱風與洪水等災害容易肆虐或災情易擴大的地區,像是斷層帶、低窪地區,甚至周遭易產生鹽害或有其他汙染性物質的環境,都會被剔除。

另外,建築物結構的安全標準,也是異常嚴苛,不僅要符合國內法令規定,還需參考自然災害歷史回歸期的高標準,如耐震7級構造、抗風15級、墊高地基或防洪閘門等防洪措施等,更別說還有無塵室或其他半導體生產設備,排放廢氣或廢煙的管路材質,都要符合國際規範或半導體產業最高規格的安全認證。

災害緊急應變 運用高科技迅速搜救

一旦災害事故發生,緊接著就是災後處理計劃,這部分包含了緊急應變計劃(災害發生後0到1小時)、危機管理計劃(1小時到3天)、事業復原計劃(3天到40週),可依據災害類型及大小做修正。

台灣的高科技產業透過層層風險辨識與損害防阻管理,並結合營運持續計劃所發展的風險管理系統,造就了絲毫不遜於先進國家的巨災防制水準,但畢竟巨災頻率高,至今仍可能付出慘痛的代價。

2016年2月6日台南大地震,正是一例。儘管當時台南科學園區廠商的建築物並未因地震而嚴重受損,也沒有引發大型火災,不過,許多高科技廠需停機檢修,仍造成營收損失,而且不少生產設備一樣承受震損,各廠商損失金額至少數十億元起跳,全部廠商總損失金額高達200億元以上,打破台灣最大的天災損失紀錄。

事後復原計劃 力推巨災防禦升級

再者,近年來極端氣候加劇,天災的頻率愈來愈高,甚至在全球暖化加劇的衝擊下,熱浪襲擊各國,連北極海的冰層不斷有融化跡象,宋道平認為,許多巨災防制的數據與資料必須持續更新,連帶地,巨災防禦思維更應大力推廣與升級。

要推廣並深化一般人的風險管理意識,政府絕對有可以施力之處。以農業保險為例,我國推出農業保險是相當值得肯定的事,但農民的風險意識仍顯不足,以致政府實施農保面臨很大的挑戰。像是近來「天氣指數型保險」在亞洲快速成長,我國政府也持續開放,產險業者更是樂見其成,像是臺產歷時1年多後,開發出全國第一張氣候指數型的蓮霧保單,綜觀市場需求及台灣業者的研發創新能力,此般商品在台灣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

從國家風險管理來看,由國內災害防治中心,結合各部會提供即時資訊,已有長足的進步。比方說,地震時民眾會收到地震時間、強度等手機簡訊。高科技業者可在搖晃開始前5至15秒收到訊息,爭取更多防災時間。在災難發生時,就可以運用更多高科技工具及時防災或救援,如緊急停機製造設備與系統可及時防災避免損失,救援機器人和無人機能更快部署,用於指導救援人員,收集數據,更能事半功倍。

當然,業者也應當自立自強。宋道平提醒,國內保險公司與高科技業者應加強損害防阻的合作,如此對於承接高科技產業的保險才更有信心,且盡可能將每年所付出的龐大保險商機自留於國內,降低仰賴國外再保業者的比例,未來有機會發展出獨步全球的高科技產業巨災風險管理實力,或許將成為台灣產險業難以取代的國際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