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

最佳海外發展獎 本國銀行組(特優獎) 中國信託銀行

准入+在地化經營 海外拓點開枝散葉
採訪、撰文:賀先蕙

國信託銀行是今年菁業獎「最佳海外發展獎——本國銀行組」的特優銀行。能夠獲此殊榮,中信銀行法金暨國際事業執行長黃毅分享,「中信銀行一九九二年改制為商業銀行至今,總共二十六年的時間,但國際化已經走了二十三年。」在過去二十三年的時間裡,中信銀行以多元型態在海外拓點,跨足十四個國家及地區,在全球建立超過二百六十個據點,不僅設立辦事處、分行和子行外,近年來更透過併購及參股等方式布局全球。

「改制商業銀行之後,中信銀行幾乎就開啟國際化腳步。這要感謝中國信託金控創辦人辜濂松先生的遠見與多代人的努力,克服了許多困難,包括經濟週期的起伏,中間經歷了亞洲金融危機和次貸風暴。能在這麼多危機中堅持下來,並達到目前的獲利占比。」黃毅有感而發地說。

收購日、泰銀行 打通任督二脈

中信銀行海外布局最受矚目的案例,莫過於二○一四年全資收購日本區域銀行日本東京之星銀行以及二○一七年入股泰國LHFG,間接參與當地LH Bank經營。參股LH Bank後,相當於打通了中信銀行的任督二脈,加上原先的東南亞布局,已有新加坡、印尼、菲律賓、越南胡志明市、印度新德里等東南亞據點,這樣的國際化經營,可以堪稱我國銀行業之首;以全球布局的縝密度來說,亞洲區域性銀行也只有日本的三大銀行能與之媲美。

針對LH Bank的參股,中信銀行全球營運總處總處長施景富分析,泰國前四大銀行的市占率高達六十五%。高市占率意味著他們往往優先服務大型企業。然而,對於像LH Bank這樣的中小型銀行來說,與中信銀行結合,可對有國際業務需求的泰國中小企業提供服務,使得LH Bank可以拉開與當地其他中小型銀行的差距,「LH Bank跟我們結合,讓小銀行可以處理大銀行的事情,」施景富指出。

能成功收購日本東京之星銀行,也是根基於中信銀行過去二十多年來,努力建構全球網絡所造成的「網絡效應」。中信銀行收購東京之星銀行,在保守的日本金融體系實屬難得、至今也是唯一一個外資全資收購日本金融機構的案例。中信銀行國際管理處處長黃文烈分析,在併購東京之星銀行時,除了奠基於已故創辦人辜濂松長期在中日之間所建立的良好友誼,也因日本是一個少子化的市場,地方性銀行長期來說有經營困難、需要尋找突破的缺口。中信銀行在亞洲的布局,跟其他亞洲區域性銀行相比毫不遜色。藉由中信銀行與東京之星銀行的結合,可為日本當地銀行尋找突破契機。

施景富也進一步分析,金融機構國際布局要能成功,「准入」只是第一步。第二步就必須埋鍋造飯、在地化經營打開市場。在這一點上,中信銀行相當堅持「國際化就是本地化」。以人才的晉用來說,中信銀行因應海外事業持續發展,積極投入當地人才招募及養成,目前中信銀行海外員工已占整體銀行總員工近三成,積極在海外市場經營做到本地化。

一年兩次全球Country CEO 深化交流

中信銀行位在美國、新加坡以及日本的子行,負責人都是當地人士,有助於深入當地市場,為了強化海外員工與台灣母行之間的交流與溝通,中信銀行每年舉辦二次全球Country CEO大會,邀請各地子行與分行經理參加,凝聚共識。也會派遣海外員工回台參與培訓課程,更定期舉辦海內外典範員工遴選、表揚活動,進而與母公司建立深厚的革命情感。

在中信銀行過去二十年的海外拓點過程中,也曾遭逢挫折。但黃毅強調,由於管理高層和董事會的支持,才能持續在海外發展。舉例來說,二○○八年全球金融海嘯時,中信銀行也身處次貸風暴的大環境,美國子行的三億美元資本額在一年之內耗盡。但當時,中信銀行董事會立即決定增資五億美元、相當於當年度中信銀行整體獲利的八成之多,並且派遣專業團隊前往美國協助處理並進行策略轉型。這樣果斷的處理態度,留給美國監理單位深刻的印象,也正因為內部管理階層的支持與強化,推動我們美國的業務在往後幾年漸入佳境。

除了得獎的肯定外,展望未來,中信銀行也期待能將海外獲利比重從目前的三十%提高至四十五%,深化現有的網點,持續海外發展,做到深耕亞洲,提供客戶最佳、最在地化的跨境金融服務。

獲獎理由

透過併購、參股等多元方式積極拓展海外據點,跨足十四個國家(地區)設置一百一十一個分支機構,海外獲利比重近五成,成效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