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
解讀Bank 4.0
從思維到做法 全面翻轉金融創新!
科技帶動金融業變革,已是不可逆的趨勢。在邁向Bank 4.0之前,金融業領導者必定要自問兩個問題:「您所看見的未來生活樣貌與隨之衍生的金融需求是什麼?」「您是否具備滿足這些需求的能力?」
「簡言之,轉型的重點不是放在科技,而更應聚焦於詮釋未來生活場景的思維與能力。」IBM全球企業諮詢服務事業群合夥人吳建宏直指。
建構Bank 4.0數位化管理思維
思維,取決於心態。金融業必須跳脫「將既有服務數位化、行動化」的舊思維,重新解構數位原住民的生活模式,從中找到差異化的可能性。致力邁向Bank 4.0的金融業者,吳建宏認為其管理思維會有以下特性:
決策心態:決策時以數位客戶為優先,探索其數位行為與場景應用,量身訂製線上為主、線下為輔的金融服務。誠如Bank 4.0作者Brett King所言,當有過半營收來自數位通路,才能稱為Bank 4.0!
公司治理:過去多將數位創新任務交給數位長或科技長,職權平行於各大業務副總。Brett King認為,未來CEO必須具備數位DNA,董事會也需要具備技術背景,直接主導與貫徹公司的數位變革。
工作方法:Bank 4.0是「以客戶體驗為核心」、「聚焦應用場景」, 與過去銀行產品為主的邏輯完全不同。銀行應建構設計團隊與資料科學團隊,引進企業級設計思維(Enterprise Design Thinking)、規模化敏捷(Agile at Scale)的新工作方式。
績效評估:KPI設計將直接影響數位策略成敗。領導人必須明確定義數位客戶,才能掌握其取得成本、營收貢獻、黏著度、股東權益報酬率,進而制定精準數位策略及績效評估方式。
7大能力實踐數位創新
調整思維的同時,金融業也須建構充足的數位能力,以因應Bank 4.0創新所需。IBM建議銀行可聚焦於7 大領域:
智能數位銀行平台 提供美好體驗
Bank 4.0最重要的關鍵在於融入客戶的生活情境,提供智能的數位服務,而網路銀行與行動銀行也將演化到由上百個微服務所構成之智能數位銀行平台(Smart Digital Banking),除了繼承原本的全通路服務,更推展到全場景服務,隨時隨地提供客戶即時、一致、個人化、預見未來的貼心金融服務。
人工智慧即服務平台 個人化與即時決策
運用新一代的機器學習理論與深度學習架構,結合大數據貼標及場景運算技術,建構人工智慧即服務(AI-as-a-Service)平台,提供從基礎的仿生認知運算、複雜的情境判斷與個人化運算服務,以及法遵關注的風險運算等金融相關的AI運算服務,協助銀行彈性調用與重組AI能力。
核心系統現代化 化解創新瓶頸
銀行的核心系統應該更現代化、彈性化、服務化、符合分散式與雲端架構。彈性化:藉由產品工廠、定價中心、核算引擎等新架構,讓核心系統具高度靈活與彈性。服務化:符合微服務及SOA 架構,將核心系統解構成像積木一樣的零件,可以分批分別部署,也可以API對外直接提供服務,內嵌到客戶日常的情境中。分散式與雲端架構:採用符合分散式、雲端、開源的開發架構,可更快速擴充以因應海量交易。
雲端遷移 混合雲成主流
全球大型銀行都已經走向混合雲架構,提升靈活性、開發速度、加速回應市場需求。穩健的雲轉型過程,必須要從銀行內應用系統盤點做起,選擇最適合的上雲策略與部署方式,建立企業級的混合雲平台,並搭配完善的DevOps機制,以API、微服務、容器化打造可重複使用的應用元件,在雲端實現敏捷創新!
認知自動化 實現「無接觸」全面自動化
新一代認知自動化(Cognitive Automation)透過RPA與AI技術的結合,優化作業流程,節省作業成本,提高流程品質。新加坡DBS銀行也運用自動化機器人協助打擊金融犯罪,省下重複性工作,每年節省2.5萬人時。
資訊安全 一切創新的基石
銀行業永遠是惡意攻擊的主要目標,Bank 4.0時代威脅更將有增無減。當對外接觸點大量增加,銀行必須建構「免疫系統」觀念,即便遭受入侵也不損及關鍵資料與流程,才能確保商譽,避免一失足成千古恨。
雙活資料中心 營運服務不中斷
Bank 4.0時代,金融機構將面臨全新的業務永續挑戰,應該重新審視業務連續性管理計劃,建構雙活資料中心,強化災備等級,增強作業風險防禦,搭配備援自動化機制,確保系統切換的順利與風險管理,達到接近於「零」停機的業務永續,使銀行服務不中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