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
新加坡金融科技展
金融變革風向球 數位創意新未來
在全球最大的新加坡金融科技展示場中,可看到各國領袖、金融業者、科技業者齊聚一堂,為讓金融科技成為全世界共同前進的動能而奮鬥,並落實普惠金融的願景!
“Change is the only constant,〞wrote the ancient Greek philosopher, Heraclitus of Ephesus. Singapore knows this. You know this. It is the true spirit of the Fintech Festival—opening doors to new digital futures; hoisting sails to the winds of change.
國際貨幣基金IMF主席拉加德(Christine Lagarde),2018年11月14日在新加坡金融科技展(Singapore Fintech Festival)專題演講,用了這段話開場,盛讚新加坡蓄勢待發,打開大門,與全球政府、企業夥伴一起迎接新的數位未來。
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緊接拉加德之後,上台演講,這是新加坡金融科技展舉辦第3屆以來,第1位外國總理在大會專題演講。莫迪挾著13億人口市場、3.3億未有銀行帳戶的無敵優勢,在這個全球最大的金融科技展示場上,向130個與會國家代表明白表示,新加坡的金融科技是印度發展普惠金融的最大推手,新加坡領導並建構的東協金融創新網絡(ASEAN Financial Innovation Network ,AFIN),正式與金融科技API線上市場與監管沙盒APIExchange(APIX)結合,串接東協國家、世界銀行的投資與發展。
兩位世界級領袖賦予新加坡的金融科技,展現了歷史定位,友好邦國結盟,幫助企業改善效率、活絡投資,讓金融機構的服務契合數位環境,帶給民眾美好生活的便利,解決貧富落差,創造社會融合。
時時有創意
天天高潮不斷
2018年新加坡金融科技展於11月12日至16日在新加坡展會中心舉行,緊鄰新加坡樟宜國際機場的便利地點,外國參訪人士一下飛機就能直奔會場,同時3個大型展館一次打通,各展館各有專精、彼此又有連結,大型參與業者如AMTD尚乘、DBS星展銀行、Deloitte、Google Cloud等,都在自家展間安排小型演講、論壇,議題設計上雖有明確聚焦在AI人工智慧、區塊鏈、行動支付等,卻沒有任何衝突或違和感。
綜合來看,自2016年第1次舉辦,迄今3年的新加坡金融科技展,開始確立出自己的配套模式:重量級演講者,實體展場及企業展出,各議題小論壇、新創團隊Pitch,電子數位媒體攝影棚,以及企業實驗室參訪,尤其是最後的實地參訪,從去年第1次嘗試就深受歡迎,今年再度安排照樣滿場。
國際貨幣基金主席拉加德和印度總理莫迪的重量級專題演講,並不是安排在開幕首日,而是活動第3天上午,與會人士不乏是為了「追星」而來,蜂擁而至的長長人龍,主辦方靈活地把4個設置在展館中間、帳篷搭設的臨時演講廳,第一時間全部改為現場實況轉播,由於影音設備極佳,滿足所有聽眾的期待。
12日至16日的展期,後面兩天的活動是參訪參展廠商自家公司,像金融加速器80RR、國際顧問公司Capgemini、渣打銀行、區塊鏈全球聯盟R3,都是今年與會人士搶著報名的參訪行程。金融機構基於風險控管或資訊安全,向來大門鎖得很緊,據非正式統計,目前至少有200家國際金融機構選擇新加坡,作為金融科技實驗室或加速器的全球據點,有些銀行從來不開門見客,像Citi Bank(花旗銀行),有些雖然開放、卻條件限制嚴格;像HSBC(匯豐銀行),唯有在金融科技展期間,外人能達成企業參訪的心願,因此與會人士把握最後兩天時間,穿梭在新加坡金融中心的不同金融機構之間,成為活動的另一個高潮。
國際形勢比人強 技術找尋市場最愛
新加坡金融科技展主辦方,在活動圓滿落幕後,公布幾項特別數據:(1)參觀人士:來自近130個國家、4萬5千人,據此確認是目前世界最大規模的金融科技盛會,驚人的熱鬧氛圍簇擁下,及至展期閉幕前一刻還是人潮洶湧。(2)展出者:超過250名主講者,近500個參展商,6成是外國參展者,包括外國政府、新創事業和外商。(3)企業與新創媒合:第1次登場的MA T CH交易媒合平台,創投公司GTR Ventures與3家金融科技公司進行3筆交易,3個基金公司簽署設立15億美元的亞洲農業科技基金。(4)Prudential爭取到2019年的主要贊助商資格,且一次簽下4年合約,直到2022年。
與會的重量級演講者,除了國際貨幣基金主席拉加德和印度總理莫迪、加拿大總理Justin Trudeau、肯亞中央銀行總裁Patrick Njoroge、寮國國銀行長Sonexay Sitphaxay及新加坡各部會首長,包括財政部長Heng Swee Keat、教育部長翁葉功,新加坡副總理兼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主席Tharman Shanmugaratnam更是以主辦人之一的身份,與印度總理莫迪簽署API Exchange(APIX)。
談到主辦方,新加坡金融科技展自第1年起,就由新加坡銀行公會和MAS同時掛名,前者扮演金融機構間的協調,後者則搭建國際合作網絡、加強跨境金融監管合作以及金融市場的連通性,這次展期之內,MAS就和各國金融監理單位簽署了7份協議,其中包括中國大陸金融機構間的4項重要協議,主辦方事前的綿密規劃與展出目標達成設定,呈現「新加坡式」的追求完美。
從國際政治和地緣關係分析,新加坡長期扮演東協地區的知識指導者、資金加值服務;在金融科技範疇,新加坡再度展現此項優勢,新加坡金融科技展的關注議題之一,即是東協市場的現況與商業機會,大家都看好東協地區極高的手機普及率,以及數位世代的年輕族群。在展場裡的論壇上,大華銀行地區數位銀行和數位銀行業務負責人Dennis Khoo分析,東協地區35歲以下人口占總人口的6成,數位金融服務對象潛在規模達4億客戶;支持開發數位銀行業務的曼谷銀行PC L總裁Chartsiri Sophonpanich則認為,泰國農村地區的金融空白將需要藉此填補;菲律賓聯邦銀行董事會主席Justo A. Ortiz則強調菲律賓的中小型企業需求,推動個人信貸P2P平台主流化,可以改善個人信用資料的搜集與建立。
另一部份,新加坡藉由金融科技而茁壯的創新創業氛圍,也促成東協成員國把新創團隊送進新加坡培育,在新加坡金融科技展場的新創事業區,亦設有東協專區,讓參訪人士和東協各地新創團隊可以專門針對當地市場更深入了解,新加坡領頭設立的「東協金融創新網絡」AFIN(ASEAN Financial Innovation Network),平台上有新加坡銀行和外商,以及金融科技業,彼此在平台上共同開發針對東協市場的解決方案,印度總理莫迪此行簽訂的API Exchange平台合作,是世界第1個跨境開放式API架構平台,即奠基在AFIN之上。
合適的金融科技 全球產學一起加值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董事總經理Ravi Menon總結新加坡為東協夥伴在金融科技的投入與綜效,計有5大項:(1)人才培育:多管齊下解決技術人才短缺問題;(2)數位身份判讀(Identity):啟動國民數位系統National Digital Identity(NDI),東協成員國公民能授權第三方使用政府機構中的個人資料;(3)支付:以新加坡國家電子支付基礎設施,如FAST、Pay Now等開放手機號碼進行即時匯款;(4)數據管理:各國通過一致管理原則指導金融機構在數位服務過程的公平、道德、責任和透明度;(5)應用研究:啟動近3,700萬美元預算支持AI人工智慧研發和金融部門的資料分析專案計劃,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亦參與其中。
技術開發日新月異,在金融科技領域亦是如此,但能真正有潛力應用在市場上的金融科技,在新加坡金融科技展上才會成為與會者的焦點,像數位銀行、Open Banking、區塊鏈加密資料、AI人工智慧,3天展出期間隨時都有相關的小型論壇在進行。
舉例來說,銀行業面臨數位世代的新經營問題,Accenture顧問公司調查,歐洲銀行業已出現3成的新收入來自銀行業務以外,迫使大型銀行加快考慮經營策略,卻僅有7%的銀行業務流程進入數位化;渣打銀行集團首席執行長Bill Winters一語道破同業的盲點:銀行的數位轉型仍處於初期階段!歐洲第一代網路銀行Fidor Bank在歐盟對消費金融服務規範嚴格下,2009年使用臉書的按「讚」數量來決定放款利率,亦是API的先前採用部隊,而今運用與網路客戶建立起來的信任,透明化個人帳戶管理、信用條件和分析,成為歐洲銀行業創新模式的學習範例,Fidor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Matthias Kröner說,科技創新只是幫助Fidor找到突破點,成功的商業模式還需要一試再試,但放眼絕大多數傳統銀行業還在追趕數位化潮流,距離數位服務綜效達陣肯定還很遠。
AI人工智慧應用於金融服務,是2018年新加坡金融科技展的新元素,和Insurtech保險科技議題同樣吸引好奇的群眾,從各項論壇、與會專家背景來看,這兩者屬於「科技」端,Google、IBM、亞馬遜AWS為主導業者。華僑銀行集團首席執行官Samuel Tsien評論,AI的高速計算力,讓銀行內部數據能與外部大數據分析結果相互契合,節省時間和減少人為錯誤,探索出較過往更有價值的洞察回饋。然而,AI所存在的可能風險至今尚未揭露,包括取代服務人力的機器人,有可能成為駭客的幫手,反過來威脅金融經營者或欺騙客戶。
一如I MF主席拉加德在演講中指出,新加坡傾力闡述、並積極落實金融科技的真正精神:開放、順著趨勢、全力發展。然而,全心投入改變的同時,不同的擔憂也油然而生,人們害怕長期以來的穩定會被破壞,甚至進一步帶來威脅,就像技術變革會破壞人們的習慣、工作和社交互動,金融科技要成為全世界共同前進的動能,關鍵是一邊創新技術,同時管理風險,並好好利用它們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