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
革命性的銀行新型態
開放銀行蓄勢待發 提供最佳個人化服務
消費者不管手上有多少張信用卡,透過開放銀行的API,以後將不用再每次麻煩的輸入帳號、密碼,但這將是一場個資保護與金融創新的對抗,也是傳統銀行轉型的重大挑戰。
2018年起,開放銀行(Open Banking)在先進國家崛起,但這種將業者與消費者之間的界線完全打破的先進觀念,也讓傳統的金融監管法規受到嚴峻的挑戰。
若你是有志於推廣開放銀行,或是在金融科技領域大展身手的人,對你而言,法律規範是挑戰,還是機會?路孚特(Refinitiv)市場開發風險管理負責人馬塞洛(Marcelo Hiratsuka)認為,你提出的答案,極有可能會左右你在該領域的表現。
開放銀行須兼顧「分享意願」與「資料保護」
Refinitiv是全球最大的金融市場數據及基礎設施提供商,原為湯森路透金融與風險事業部,為全球150多國、4萬多家機構提供服務,提供公司對各項金融業務、企業風險與犯罪治理等領域的調查數據及觀點,也針對個別公司提供金融交易、風險管理、稅務及會計等解決方案,始終是全球金融圈素以仰賴的強力後盾。
2018年10月,湯森路透將該部門的過半股權出售給美國資產管理業巨擘黑石集團(Blackstone),該部門獨立成為新事業體,並改名為「路孚特」。近日「路孚特大數據實驗室」還進駐政治大學的創新園區,提供數據資料趨勢分析與商情關鍵洞察等金融科技解決方案。
所謂「開放銀行」,指的是經消費者同意後,透過應用程式介面(API)與其他銀行或第三方金融業者合作,藉由取得消費者資料,提供更加個人化的金融服務。
從2019年1月開始,歐洲便執行最新的PSD2(支付服務指令第二版),要求歐盟會員國都必須將此規範納入法規中。PSD2的意義,在於強制要求銀行提供開放的應用程式介面(Open API),將過去被銀行視為重大資產及隱私的客戶資料釋放出來,以API授權給第三方業者使用,讓銀行業者無法獨占這些資料。
這樣的模式,不啻為金融科技的一大突破,目前香港、澳洲、英國、以色列、墨西哥等國家都在陸續推廣開放銀行的觀念,台灣的金管會也研議開放中。
開放銀行可以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什麼改變?馬塞洛舉例指出,消費者手中可能不只一張信用卡,有的專門累積飛行里程數,有的則以累積紅利點數為主,但每次要使用這些卡片時,就要分別上不同網站,用不同帳號、密碼登入,相當不便,若透過開放銀行的API,系統可以做到只辨識一次(比方說不必輸入密碼,直接辨識用戶的自拍照、證件的照片及厚度等細節),便能確定對方身分。
當然,我們可以說,開放銀行是一場個資保護與金融創新的對戰,所有參與業者必須兼顧「分享意願」與「資料保護」,才可能創造更優質的金融服務。但,如此革命性的創新,傳統的法律規範是否仍適用,更是一項重大議題。因此,現在有許多客戶追著馬塞洛詢問「開放銀行」的內涵、相對應的法規方向等。
「你如果跟金融業者說,我這裡有非常好的應用(服務或產品),但我不了解相關的法律規範,金融業者根本不敢理你。」馬塞洛甚至說,若不知道如何配合法規來應用,沒資格說自己是「金融科技」這個領域中的人。這也是為什麼他一再強調,若想踏入該領域,但內心深處覺得法規是挑戰與限制,而非機會,這種心態會造成與競爭者之間的落差。
他也坦言,現在檯面上能針對新趨勢制定法規的人,也不見得是金融科技領域的專家,所以大家也是一邊摸索、一邊學習,努力尋求著法規與新科技之間的平衡點。
面對新時代的創新解決方案
面對這些新趨勢,銀行業者也有不同作法,有的規劃直接併購相關的金融科技新創公司,有的則試圖發展自己的介面、培育自己的團隊,「大家要知道,以後很可能會有『金融科技專員』,這與傳統的『科技專員』是差異很大的。」
馬塞洛強調:「不管火箭怎麼改良、創新,地心引力永遠都會存在。」不管科技工具如何推陳出新,重點都還是當事人的態度是否願意擁抱新事物,以及了解新金融科技服務(如開放銀行)的原理。
無論將來開放銀行的推廣速度與內容為何,我們可以確定的是:與其將開放銀行列為傳統銀行業者的競爭對手,倒不如說它更像是一種面對新時代的解決方案,現階段看起來是有許多挑戰,但背後更多的是機會,傳統銀行業者若不改變營運模式,可能就要面臨淘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