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
開放銀行增加產業競爭力 滿足創新與多元服務
國內金融服務相當普及,開放銀行雖可促進金融產業競爭、有利金融創新及提供客戶更多樣之金融商品與服務,但仍存有客戶資訊保護不當,或者遭第三方業者濫用等個資及資安問題,值得關注。
由台灣金融研訓院、中華金融科技產業促進會共同主辦的「Fin Tech產業策略論壇」上,就針對個資及資安議題探討消費者資料權。國外主要有兩大做法:第一,是主管機關強制要求銀行揭露訊息到特定單位,再由這個單位提供給第三方服務業者。等於銀行把所有資訊集中,類似「聯徵中心」,英國已有9家銀行採用,但業者也指出,由於具強制性,已超越《銀行法》第48條保密條款規定。
第二,採新加坡、香港方式,銀行跟第三方服務業者形成夥伴關係,銀行把客戶資料透過標準格式給第三方服務業者,夥伴是由銀行負責挑,有點委外概念。顧主委認為採第二種方式,銀行業者反彈可能會小一點,因跟他合作的第三方服務業者,屬夥伴關係概念,甚至可成立子公司來做。
金管會對開放銀行在國內的推動高度重視,主委顧立雄也已請銀行公會研議,將客戶資料開放給第三方服務業者,傾向朝第二種方式,但初期先開放資訊類,而非涉及金融交易的服務。
如採第二種方式,臺灣銀行資訊處處長朱永榕認為,應由銀行以自願自律的方式辦理,譬如臺銀就籌思以Open API提供匯利率資訊查詢服務。他指出,臺銀匯利率資訊深受消費者青睞,現行經常有坊間的資訊服務平台以機器人擷取網頁資料,對資訊系統造成負擔。以臺銀來說,提供Open API或許是ㄧ個很好的解決方案。未來逐步漸進後,在法令許可與銀行業務適合的前提下,找到創新與安全之間的平衡點,再建立相關業務規範與技術標準,逐步往開放銀行的方向邁進。
早在1年前,中國信託銀行就已對外宣布和IBM聯手共同導入API管理平台服務,加快API的設計開發和上線維護等作業,被視為最早擁抱開放銀行浪潮的先行者之一。
異業競合浪潮來襲 勢力不容小覷
由於金融科技快速發展加上消費者需求變革,金融業正面對不可小覷的異業競合浪潮,隨著政府政策鼓勵數據開放,不少腳步快的民間業者已提早卡位,自行積極向外結盟打造開放銀行服務。金管會官員指出,這些業者大都透過Partner API或Open API與第三方服務提供者(TSPs)合作,提供TSPs業者可安全存取用數據或連結銀行支付等系統的管道;對TSPs等系統開發者而言,透過API獲得相關金融資訊或連結銀行系統後,可進一步打造自己的產品和服務,為客戶提供創新且更有感的金融服務或商品。
凱基銀行2017年11月便推出開放API服務「KGI inside」,以異業合作為發展策略,把銀行的金融服務提供給FinTech業者進行串接,例如和「有無科技」合作,讓數千位社區住戶可透過社區幫App快速繳納社區管理費,不僅減少社區管委會現金管理負擔,也推動了普惠金融的創新進展;除了繳費,KGI inside也攜手iCHEF首創餐廳專屬餐廳貸,著墨信貸商機。
台新銀行則與日本「Buy日貨」網站合作,提供身分認證API,讓台新卡友無需重新註冊帳號就可以在該網路商城購物,中信銀行則與中華電信、統一超商合作紅利點數兌換,提供消費者折抵、兌換商品等;另外,包括玉山、國泰世華和台北富邦銀行也都表示正積極接軌、開發相關應用。
金管會已請財金資訊公司研擬API技術標準及資安標準,初期只開放非交易性質的業務,同時間有更多銀行業者已摩拳擦掌,著手研究相關資安以及應用的範圍,如財富管理、群眾募資、區塊鏈和安全監管與法規等。只是,開放銀行未來仍有一系列問題需要面對;例如誰能掌握平台的所有權,誰來協調平台的服務,誰來負責與客戶之間的互動,和爭議衝突時的解決機制等等。不少銀行業者私下表示,徵信核貸是大家都瞄準且含金量最高的數據,然而目前開放層面尚未涉及交易面,但未來勢在必行,銀行必須找到自己的利基點來面對異業競爭,這些都是未來的挑戰,需要有事先良好規劃與配套措施,以創造金融機構、新創事業與客戶三贏局面,值得行政與立法單位關注並積極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