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
總論篇》Open Banking來襲,掀銀行存亡戰?
銀行業變革浪潮 擁抱新商機、新服務
銀行業的創新變革關鍵在於金融服務的差異性與價值,如今開放銀行來襲,未來金融業的異業結盟或不同型態的合作在所難免,未來只要在客戶同意下,都應該能在銀行業務中享受到無縫的體驗!
開放銀行的服務與內涵令人嚮往,其實指的是在取得消費者同意的前提之下,透過API與其他金融業或第三方業者的合作,讓消費者擁有更個人化的智慧服務, 目前英國、澳洲、香港、新加坡,甚至以色列、墨西哥及秘魯等國,近年都積極推動開放銀行,我國金管會也正如火如荼地研議中,為的就是不在這股重要的趨勢浪潮中缺席。
科技化、智慧化、人性化金融服務
歐洲從2018年初開始執行最新的PSD2指令(支付服務指令第二版,the Second Payment Services Directive),要求歐盟會員國都需遵守。PSD2的重要意義,在於強制要求銀行提供Open API,企業跟個人可以更全面掌握自己的財務資料,同時帶動金融服務創新。
國內銀行凱基KGI inside是首家開放API服務的業者,例如與FinTech業者串接後,將凱基銀行的生活繳費功能內嵌在App裡,其他銀行同時間也摩拳擦掌;不過,要解放客戶資料,不免讓人擔心資料保護問題,目前歐洲的做法會將客戶資料統統加密,只有在主管機關監管下的公司才可以使用資料,當傳統銀行面對數位轉型的挑戰時,尤其使用者的去忠誠化將帶來更劇烈的金融競爭,開放銀行更被視為重點的數位戰略之一,英國、歐洲銀行已經積極走上開放銀行之路,從單打獨鬥轉而結合新創、FinTech生態系,打造更多樣化的數位新服務。
反觀國內,目前金管會已請銀行公會研議兩種開放方式,其一是有特定單位,類似聯徵中心(JCIC),但前提是採取這種方式一定要修法,強制要求銀行揭露訊息到這個單位,再提供資訊給第三方服務業者。第二種方式不涉及修法,走的是新加坡、香港模式,銀行跟第三方服務業者形成夥伴關係,若客戶想知道帳戶狀況,第三方服務業者會提供相關的服務。未來台灣不論採取何種方式,誠如顧立雄主委關於金融科技「天使與魔鬼」雙性並存的理論所描述,金融業者的機會勢必存在,但艱巨的挑戰與難度亦隨之而來,值得所有金融相關業者嚴陣以待。
可想而知的是,開放銀行來襲,未來金融業與科技業甚至支付及電商等異業結盟或是不同型態的合作勢不可免,銀行業的創新變革只爭朝夕,重點是金融服務的差異性與價值,客戶在同意之下,都應該能在銀行業務中享受到無縫的體驗。
但前提是金融業者是否嗅出其中的商機與挑戰,畢竟銀行海量般的客戶資料及數據已經無法再占為己有,不只是因為客戶的去忠誠化,更是因為當銀行可以主動在應用平台介面上解決小孩的學貸,當用戶急需理賠結果時,再也沒有繁瑣的資料文件與漫長等待,甚至預測用戶的理財運用避免透支等等行為,創建出一些特殊優惠和自動儲蓄計劃,主動在客戶有多餘收入進帳時預留資金,針對不同的需求及個人背景打造長期投資及預算分析等等,用戶需要的API除了更個人化,或許在未來進行奢侈消費前,還會警示用戶為了來年的旅行或進修,直接建議你是否取消購買,與此同時,金融生活才真正主動走進人的心裡,成為有溫度的服務。
台灣積極加入金融創新行列
這令我們想起去年底方圓滿落幕的「FinTech Taipei 2018台北金融科技展」,由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指導,金融總會及台灣金融研訓院共同主辦,兩天活動吸引超過32,000名參觀者,包含金控、銀行業、支付業及投信等1,200家參與者。金管會主委顧立雄致詞時表示,期許 FinTech Taipei 能成為國際平台,提供有關金融科技創新的媒合、交流,為台灣引進更多資源及經驗,加速產業創新。多位國際重量級人士來台演講分享,其中英國競爭及市場管理局開放銀行業務負責人Bill Roberts來台與大家分享金融創新的未來、監理沙盒、金融科技生態圈等主題,更點出在趨勢浪潮下開放銀行的重要性。
誠如Bill Roberts對英國開放銀行1周年的喝采與期許,過去規模較大且傳統的銀行不必為了客戶的業務而努力變革,但數十年下來,這些大型傳統銀行的牛步的確拖垮了整個英國金融業的創新與改革,在不得不改變的狀況下,英國競爭及市場管理局(CMA)研議透過完整的監理技術與流程,包含API通用準則及開放標準,未來不排除讓新的提供商進入金融市場並有可能顛覆現有狀況,徹底改變銀行業務及人們管理資金的方式。
目前英國仍然是全球開放銀行的先驅,台灣亦步亦趨跟上這股浪潮,這再也不是一場譁眾取寵的喧嘩,而是一股潮流。身為金融業的一員,我們該問問自己如何幫助使用者提升體驗,建構一個集成客戶金融生態系統的平台,如此才能跟上變革節奏,不至於流失客戶, 甚至淪為被遺忘的悲慘命運,這樣的大課題值得金融圈的你我細細探究與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