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

產業結構變革新契機 打造未來所需人力資源

撰文:Olga Rakhmanina 翻譯:廖珮杏


新興科技帶來了令人振奮的改變,但這些轉變造成的影響,也同時為社會運作的基本原理帶來新挑戰。當生活中各方面的大小事務都發生變化,我們就必須設法適應眼前的新世界。尤其當我們討論未來的人力資源,以及如何讓員工為新時代的新工作做好準備時,這點更是重要。


日會比今日更好。當然,悲觀的人與樂觀的人對此會有不同的看法,但可以確定的是,明日不可能與今日相同。科技的進展,以及生活中各種自動化與人工智慧(AI)的發展,讓所有觀察家一致認為,這個世界正踏上一場翻天覆地的變革之旅。未來的職缺數量與工作性質,都將因此發生改變。


以色列歷史學家哈拉瑞(Yuval Noah Harari)在新書《21世紀的21堂課》(21Lessons for the 21st Century)中指出,「終身職」(jobs for life)這種目前在日本等國依然相當普遍的概念,到了2050年將會過時,除此之外,「終身具備的專業能力」(profession for life)也將禁不起新時代的考驗。而在就業市場發生變遷的同時,員工將必須保持彈性,不斷主動學習新技能。


當然,最重要的問題是,當許多工作逐漸被自動化取代,市場上的相關人力職缺就會減少。麥肯錫全球研究院(Mc Kinsey Global Institute)在《工作的消失與崛起》(Jobs Lost, Jobs Gained)這份報告中指出,截至2030年前,全世界大約將會有4億至8億人因為自動化而失業。不過好消息是,這段時間也會出現大約89千萬個全新的工作機會。


這會產生哪些挑戰?新的職缺將會需要新的技能,被取代的舊員工未必具備這些技能。這份麥肯錫的報告推估,大約有75百萬至375百萬的人可能需要重新培訓,或者轉職。因此,如何藉由員工訓練及技能再造,讓既有的員工順利適應新型態的工作,如今已是政治與商業上的當務之急。


銀行業的不同業務領域,也都會因此受到深遠影響。花旗集團在2016年的報告《數位化顛覆》(Digital Disruption)中估計,未來10年可能有高達30%的銀行業職位消失,其主因就是自動化。該集團前執行長潘偉迪(Vikram Pandit)在2017年的說法甚至更為悲觀:他認為這些職位在5年內就會消失。與此同時,《銀行家》(The Banker)雜誌也指出,銀行業目前開出的職缺有四分之一屬於「工程師」,這表示銀行業的就業市場已經開始轉變。到了未來,這個行業將變得完全不同。


國家的角色

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曾說,19658月脫離馬來西亞聯盟的時候,是一個「極為痛苦的時刻」(moment of anguish):當時新加坡的未來即使不算渺茫,也是吉凶未卜。但在54年後,這個城市國家卻晉身成公認的區域與全球強國。新加坡成功的關鍵之一,就是對創新的持續投資,這讓它從過去以製造業為中心的發展成為當今的金融中心。


不過新加坡並不滿足於現狀。新加坡的政治人物與產業界之間有一個明確的共識:決定這個國家未來成功與否的主要因素,就是他們的人民在這個科技導向的世界中做好多少準備。他們認為培訓政策與技能升級計劃,是在國際舞台上保持競爭優勢的關鍵。如今每一篇各國人力資源技能再造策略的研究或政策報告,都會包含新加坡精深技能發展局(Skills Future Singapore, SSG)的個案研究。


新加坡精深局的主要任務,是孕育終身學習的文化,提供機會讓新加坡公民在有生之年都能發揮潛能。當代新加坡在工作與生活環境上相當具吸引力。照理來說,它可以直接聘雇國外各領域的專業人士,不需要投資本國員工的技能再造。但精深局局長黃子鵬(Ng Cher Pong)卻在接受《海峽時報》(The Straits Times)專訪時表示,目前機器人、人工智慧、資料分析等某些領域都已經出現全球性的人才與技能短缺。即使能夠支付更優渥的薪酬,也無法打造出具有最新技能的專業團隊。


因此,新加坡政府主動出擊,讓該國的人力資源足以支持未來的經濟發展。他們打造一個集中化的課程資料庫,因應各種不同產業的需求。舉例來說,「技能創前程新興技能系列」(Skills Future Series,簡稱「新技能系列」)培訓課程,提供了資料分析、金融、科技化服務、網路安全、數位媒體等八大領域的產業相關短期課程。學員可以根據自己目前的程度,選擇報名入門、進階或高級課程。


另外,新加坡在20161月又推出了「技能創前程培訓補助」(Skills Future Credit)計劃,對每一位25歲以上的新加坡公民發放500元新幣的信用額度,供他們支付課程的學費。這些信用額度沒有使用期限,而且政府之後打算繼續定期發放。政府希望藉此培養公民的技能意識,鼓勵每個人自己負責發展各自的技能。該計劃開展的頭兩年,使用這項補助的人已經超過了285千名。


新加坡可能是以中央集權的方式培訓全國人力資源的典型例子。但終身學習既不是新加坡的專利,也不是什麼新概念。只要說到教育以及失業扶持,我們都會想到北歐國家。長久以來倡導終身學習並引以自豪的丹麥,於2017年達成了一項政府、雇主、工會之間的三方協議,提供經費讓人們進修技能或重新培訓。


至於瑞典,則有一個強大的安全網能夠協助面臨集體裁員的員工。由非營利組織「就業保障委員會」(Job Security Councils)專門提供職涯諮商與技能培訓,協助失業員工找到新工作。《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在2017年的一篇文章中,援引了瑞典就業與社會整合部(Employment and Integration)部長約瓦‧約翰森(Ylva Johansson)的發言:「我們不保障工作職位,但我們保障員工。」分析人士發現,這種模式讓該國工會比較不反對裁員,因而有助於讓市場變得更靈活。由此看來,瑞典員工絲毫不擔心目前的自動化浪潮就不足為奇。有80%的瑞典人對機器人與人工智慧帶來的變革相當樂觀。


而在歐洲另一邊的英國,則於2018年成立了程式設計研究院(Institute of Coding),讓學術界、專業機構、企業共同合作,解決數位技能落差的問題。該計劃的網站指出,他們正在為進行數位轉型的企業以及工作因此受到威脅的專業人士,提供符合產業認證的學程與短期課程。


銀行投資新技能

政府主導的技能再造計劃,在面對整體社會的科技與數位技能落差的時候,大部分都著重於協助製造業,往往會忽略金融服務業等特定產業。然而,隨著新科技不斷地侵蝕服務業,這種局面也正在快速改變。許多銀行為了跟上時代潮流,正忙著制定自己的人力資源轉型策略。


新加坡的銀行業似乎走在最前線。星展銀行(DBS)越來越常自稱為「新加坡的數位銀行」,它於20178月宣布要在5年內投資2千萬新幣,將員工轉變成「數位勞動力」(digital workforce)。該公司冀望在新加坡訓練1萬名行員提供數位銀行服務。為此,它推出數位學習與體驗式學習(experiential learning)〔例如舉辦黑客松(hackathon)讓員工嘗試用數位方法解決工作中的實際問題〕,並在星展學院(DBS Academy)這樣的培訓空間中舉辦各種跟創新有關的演講與訓練。


星展銀行在適應數位變革的時候,很清楚銀行員工也必須與時俱進。該行執行長高博德(Piyush Gupta)接受彭博社採訪時表示,該行必須面對中國科技公司提供的金融服務威脅。星展與其他東亞銀行受到的威脅比歐美的同業更為急迫,因為中國公司進入網路銀行業的速度比谷歌與蘋果快了許多。


星展銀行在國內的主要競爭對手:華僑銀行(OCBC Bank),也採取類似的策略。華僑銀行於20187月宣布,將在2年內減少一半的櫃檯人員,但會將受影響的員工培訓為數位推廣人員或者諮詢人員,而非辭退他們。此前,該行承諾要投資2千萬新幣,讓全球各地的員工提升數位相關技能。無獨有偶,新加坡大華銀行(UOB)也於201711月表示,將藉由新加坡勞動力局(Workforce Singapore)、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新加坡銀行業暨金融學院(Institute of Banking and Finance)共同開發的專業人士轉業計劃(Professional Conversion Programme)提升員工的數位工作技能。


這些改變都完全符合新加坡金管局的願景,該局於201710月宣布,為了整體產業轉型規劃,要讓新加坡成為亞洲最重要的金融中心。而如何提供未來所需的重要人力資源便至關重要。因此,新加坡將在當地建立專業人士的人力銀行,並提供技能再造與職涯升級課程。


其他國家的銀行也在設法提升員工的數位工作能力。例如摩根大通(JPMorgan)自2019年開始,要求新進員工學習資料科學、機器學習、雲端運算的程式語言。該公司負責人瑪莉‧艾德斯(Mary Callahan Erdoes)接受英國《金融時報》(FT)採訪時表示,這將讓業務與技術團隊使用同樣的語言溝通,共同為客戶研發更好的方案。


從小開始因應數位變革

未來的金融服務顯然將繼續與科技緊密結合,但要讓這兩者成功結合,整體教育方針勢必要做出改變。目前人工智慧取代的大都是低技術工作,但不久之後就將威脅到許多專業職位的必要性。其中一個經常被提到的例子,就是高盛集團(Goldman Sachs)自2002年逐漸將服務工作交給機器之後,權益現貨交易員已經從600人減為2人。這在在反映了人力培訓政策也必須與時俱進。


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在《職業的未來》(Future of Jobs)這份報告中引用一項資料指稱,目前進入小學的學童,約有65%未來將從事至今還不存在的職業。雖然我們不可能為無法預測的未來做好準備,但許多政府依然把握每分每秒,設法讓下一代能在解決問題或運算思維等能力上獲得某種優勢,成為數位時代的贏家。


2012年,愛沙尼亞因為開始讓小學生學習程式設計而成為國際矚目焦點。而到了2014年,至少已有15個歐盟國家在課程中加入一些有助於學童發展邏輯推理、創造力、專業技術的程式設計教材。世界上許多其他國家也紛紛推出或考慮要推出類似的課程。


新加坡精深局局長黃子鵬表示,新加坡的技能培訓計劃是根據德國與瑞士的學徒制設計而成的。這種制度讓大部分的年輕人都能從工作中學習專業技能,同時獲得相關證照。


如今英國也大量採用這種模式:摩根大通開設了4年制的科技學徒學程,讓錄取者一邊攻讀數位科技解決方案(Digitaland Technology Solutions)學位,一邊接受在職訓練,學習科技在金融業中的作用方式。學員將先花1年學習通用課程,然後選擇專攻程式設計、硬體設計、網路安全,或者資料分析。未來成功銀行家具備的技能與知識,將與現在大相逕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