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
擁抱美好人生 看崩世代如何改變未來
當年輕世代發現「只要努力,就能擁有美好人生的憧憬」淪為幻影,要如何改變困境?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林宗弘表示,這群曾參與PTT或有跟上科技創業的世代,只要願意成為連接不同世代之間的溝通橋樑,就有機會扭轉現況。
西元2000年後,進入社會的這群人被稱為千禧世代或數位原生世代,然而,這族群卻面臨就業困難、薪資低落、貧困以至於難以成家等挑戰,因而曾經根深柢固地以為「只要努力,就能擁有美好人生的憧憬」淪為幻影,因此,這族群又被稱為「崩世代」。
這群青壯年因深受種種挑戰,進而影響台灣經濟、社會,乃至於金融活動,台灣究竟該如何面對「崩世代」,化阻力為助力,長期觀察社會問題的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林宗弘,分享他所觀察到的失落世代面臨的問題,以及對金融業可能的商機提出一些見解。
他指出,千禧世代生於富裕環境,然而,一出社會工作,卻要面對台灣經濟首度出現的衰退時代。
現在已有明確證據,定位1976年後出生的這個世代,步入社會工作後的薪資所得明顯低於前面幾個世代,特別是薪資成長率幾乎為零,主因1976年以後出生,一直到2000年前後出生的這批千禧世代,一出社會工作就是台灣經濟成長結束,跨入職場即面臨首次衰退的時代。
尤其是1976到1980年間出生的這群人,他們剛好在20至24歲時,遇到1997亞洲金融風暴,緊接著2001年的台灣首度經濟衰退,所以,這族群一出社會就面對台灣首度出現的6%以上失業率;甚至,年輕人失業率高達13至14%,這些是台灣社會過去所沒有經歷過的,也因此,千禧世代進入勞動市場的資本明顯偏低。
而造成千禧世代就業困難、薪資低落的主因為當時台灣製造業外移,因此,千禧世代大部分就業進入的是批發、零售等薪資水準較低,或者從事短期不穩定的非典型工作,加上當時又有高等教育擴張,如今事實顯示「高等教育擴張,並未大幅提高學子的畢業工資」。
有研究顯示,今天自私立技術學院畢業的人,他的收入跟過去五專畢業生是差不多的,且這些私立技術學院很多都是由當初的五專所升格的。
「高等教育擴張,只是延後他們進入社會的時間,但對薪資的提高或技能的提升是有限的。」也就是這群人多念2年書,卻沒有積累到所需的人力資本。
勤儲蓄,仍難跨越投資門檻
儘管種種情況下,導致數位原生世代的薪資收入以及財務起點都低於前面幾個世代,然而,這群世代卻推翻外界認為他們儲蓄率較低的刻板印象。
數位原生世代的儲蓄率仍有21%、22%,至於儲蓄率最低的年齡層為目前40歲到50歲者,因為他們是上有年長者需要奉養,下有孩童需要教養的三明治族。
「可惜的是,即使這世代把22%的薪資儲蓄起來,但積蓄仍無法跟上房地產或金融商品的成長速度,也因此,數位原生世代根本連跨過投資理財的門檻都是有困難的。」
儲蓄率在年輕世代並沒有出現明顯降低,這件事情雖然很奇怪,但年輕族群的儲蓄總量一定會降低,因為稍年長的世代可能是以月薪8萬元進行儲蓄,跟一個月領22K者,兩個人在一樣的儲蓄率下,儲蓄量當然有差。
「不能叫年輕人為月光族,他們並沒有這麼月光,只是他剩下來的儲蓄真的很少,也並不存在這樣一個比較偷懶的世代,更應說是時勢造英雄,因為生錯時代,使得從起點就受害。」
然而,這樣的狀況,在2018年後進入職場者將會逆轉,主因台灣總勞動力人口在2015年開始下滑,勞動市場退休的人多過於進入者,在供給變多的情況下,失業率明顯下滑,且數位原生世代未來將會繼承更多來自於父母或祖父母的財產,這群人才比較有能力進行更多的金融投資或創新創業。
無閒錢,連創業都困難
即1976年後到2000年左右出生者,就是崩世代,處在一個經濟窘境,因為還沒能繼承資產,且手上沒有多餘的資金可以投資,甚至連創業都有困難,這同時也反映在台灣前幾年在創業數據表現上非常不振。
1998年後,台灣創業率一直以來都偏低,工商登記或公司登記的成長率都陷入低谷,甚至2001、2009年都是衰退的,公司登記家數呈現負成長,尤其2009年企業破產家數是倒閉的3倍,也因此,台灣創業潮陷入低潮,直到2011年後才稍微回升。
這時期創業低落,除崩世代沒有足夠資本無法創業外,第二個要素為台灣製造業外移西進中國,很長一段時間台灣產業鏈都沒有回來,以至於沒有出現周邊的創業,一直到2011、2012年情況才有所改善。
「其實台灣面對一個失落的世代,在這之後的可能不會太糟,可是在這之前的崩世代,已經在職場機會上有所犧牲。」
弔詭的是,這群崩世代沒有錢可以從事金投資,但他們的上一代卻緊抓著資源不下放,1970年前創業的這批企業主,其實到了現在才考慮二代接班的問題,而這些企業主手上緊抓資金很多流入泡沫性的投資,而不是對未來有長性、發展性的產業類別或研發。
「第一代的企業藉由犧牲新一代的動者,累積金融與房地產資產;之後資本移,使得產業鏈創新停滯。如今,企業回流發覺我們已經犧牲一個青年世代,他們工作資、勞動基礎都比前一代糟。」
青年失業率較高、就業困難的情況不只現在台灣,歐美等先進經濟體也都面臨同樣困境,但歐美國家都有其內部結構性問題,解決方式不適合借鏡。
求解方,讓有資源者願意投資創新
有趣的是,英國近期報導發現,漸漸的,數位原生世代開始繼承大批資產,但這群繼承者在成長過程中缺乏金融資產操作的經驗,這衍生了一個問題,即繼承者們繼承了資產卻不知道該如何處理。
另外,以戰後嬰兒潮為主的全球人口老化也是地球首度經歷的,主因兩次世界大戰導致每人平均壽命受影響、世代輪替較快,也因此,過去代間的資產繼承或資產分散的速度較快,但現在卻是卡在一個世代的手上,久而久之出現了,大家都拚命效法「活到老,做到死」的精神,如長榮集團創辦人張榮發。
目前台灣人均壽命為81歲,預估台灣人均壽命將會繼續成長至87歲、88歲,林宗弘推估要到2037、2038年左右,才會見到戰後嬰兒潮的企業家全面退出。
「我們都是第一次經歷人口嚴重老化,沒有什麼理論可以教我們當人老到這麼老的時候,他的金融投資行為有什麼變化,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經歷,台灣不是例外。即使日本早了我們幾年進入這情況,但目前仍沒有比較清晰的解決方案。」林宗弘解釋。
世代之間的分配問題幾乎都是動輒得咎,目前仍沒有很好的辦法可以來安排,或者說有些就是生在對的年代,有些就是生在錯的年代。
世代分配問題就此無解嗎?其實因為2018年後勞動人口萎縮,勞動市場轉為對受雇者有利,剛出社會的年輕人薪資會逐漸上升,找工作也容易,「現在問題在於不是年輕人不創新,而是要如何讓年長手握資源者願意投資創新。」
所幸,台灣已經走過最糟的情況,未來十幾年將是戰後嬰兒潮的後代大批繼承、再投資、轉投資以及併購等高峰,這將給予金融業提供專業服務的空間。
當橋樑,解釋創新的發動機
千禧世代是新科技的早期使用者,喜歡嘗試新技術,驅使金融業推出結合新科技的產品來吸引年輕人,然而,金融業的創新成效似乎有限,無法順利與年輕人對話。
「問題出在決策的主管」,最近台灣頂尖大學的研究所訓練學生從事網路大數據分析,以利於掌握消費者或市場偏好,但這批學生進入金融業後發現,他們很難說服高階主管進行創新投資,主要原因是主管不太明白你在說什麼,這是世代斷層,這問題需要被克服。
而所謂的崩世代,雖然位處青黃不接的時代,但這族群曾參與PTT或有跟上科技創業,我們鼓勵這些目前位居中階主管者成為連接不同世代、居間解釋創新的發動機。
另外,為推動創新,金融機構紛紛成立數位金融處、電子處等科技部門,「拿錢出來做一個AI處是很容易的,找一些人進來就結束了,但若機構內部無法改善數據品質,AI就會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甚至最糟的情況就是繼續燒錢。」
根據玉山金控科技長陳昇瑋的發現,現階段大家對人工智慧或大數據應用推廣最大的困難為數據的品質,即金融行業如何把手中的數據轉化成為分析性較強的數據,轉換成內部可以應用的工具,成為獲利來源,但資深的長官可能沒有處理過這種數據的經驗。
林宗弘說,健保花了20年才統一處方箋,健保資訊才比較好用,現在問題是,銀行內部是否可以改善客戶資訊品質,否則加一個AI處,對企業的幫助很小,短期內看不到效果,除非這個處可以指導整個銀行改善數據管理流程。
另一方面,當銀行面對異業挑戰時,建議把競爭者視為投資對象,例如Google、Amazon一旦觀察到某個服務平台有其獲利模式,便進一步收購對方,倘若金融業遇到競爭者只是一味的遠離而不懂合作,恐淪於被淘汰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