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

企業社會責任商品大檢視

金融業投注關懷與良善 社會效益債券彰顯CSR
採訪、撰文:黃庭瑄

金融業投注於企業社會責任的效益除了提升公司形象,轉金融風暴以來的負面觀感之外,更重要的是,銀行能藉此發展新事業,吸引對社會責任有興趣的投資者。

年來,企業社會責任成為企業著重的領域,但企業執行社會責任的根本原因是什麼?為了打造品牌形象,又或者是對於社會和環境有著真正的關心?以金融業來看,根據《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指出,英美財星500大的公司平均年花152億美元在企業社會責任活動上。自從2008年金融風暴後,許多金融業為了增強大對於金融機構的信心,紛紛開始投注於企業社會責任,為永續社會和經濟成長做出貢獻。其中的效益除了強化銀行部文化,讓員工以自身企業為榮,提升公司形象,轉金融風暴以來的負面印象之外,更重要的是,銀行能藉此發展新的事業,例如綠色債券、社會債券、永續能源相關商品等,吸引對社會責任有興趣的投資者。

藉由投資發揮金融業的

「效益」和「影響力」

社會效益債券(Social Impact Bond, SIB)的發行正好符合金融業的效益需求,既能達到企業社會責任,藉此開展新項目投資,多數國家也給予務抵減。社會效益債券於2010年起源於英國,當時是為了降低彼得伯勒(Peterborough)監獄再犯問題,政府提出了一項新的公私合營模式。原理是當政府提出一項社會議題,但基於成本負擔難以達成時,利用社會影響力債券的發行,由投資者提供資金,承包商實施項目。與一般債券定息收入不同的是,政府唯有在達成實施效果時,才支付投資者報酬,成果由各種量化指標評估,也稱作「為成功付費」(pay for success)。彼得伯勒監獄案例成功指標為英國法務部(Ministry of Justice)設定的降低再犯率7.5%,7年後統計,再犯率降低了9%,成功達到目標,因此17位投資者可以拿回本金和年3%利息收入。這樣的模式,使得政府能將風險轉移至投資者,投資者則經由此投資對社會發揮「效益」或「影響力」。截至去年,全球已有100個發行社會影響力債券的案例,從英、美、澳、日、韓、印度到非洲等24個國家,範圍擴及各項失業、無家、教育等社會問題。

企業執行社會責任最常見的是經由基金會或慈善捐款,這些方式雖直接,卻缺乏能量化的效果。而透過投資社會效益債券,企業不只是捐款,同時可將這筆款項視為投資,量化評估效益。此外,投資社會效益債券也讓企業能見度大幅增加,利用政府的影響力達到宣傳公司注重永續社會的形象,並分散投資。著名的案例有高盛集團(Goldman Sachs)投入降低紐約監獄再犯率,法國巴黎銀行(BNP Paribas)參與康乃狄克州和法國的專案,谷歌(Google)投資降低加州聖塔克拉拉郡無家者數量,勤業(Deloitte)加入降低失業率專案等。

然而,社會效益債券發行的成功模式無法複製,項專案的背景和容因地而異。2012年高盛集團首先在美國紐約投資第一項社會影響力債券,欲降低克斯島(Rikers Island)監獄的再犯率10%,當時高盛出資720萬美元,其中600萬美元由彭博(Bloomberg)基金會擔保,相同的,若專案成功,能拿回本金和3%利息。但此案例不同的是專案失敗了,監獄並未減少任何的再犯率,高盛無法拿回投資款項提早結束合約,所幸可以拿回擔保的部分,只損失了120萬美元。2018年法國巴黎銀行投資美國退伍軍人專案,為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軍人在退伍後找到一穩定且有品質的工作,這些專案皆被視為建立社會創新模式的案例。

社會效益債券

連結企業活動和社會責任

社會效益債券的發展時短,還未經過長期檢驗,近年來受到許多質疑,其一是投資風險無法評估,因項專案皆像是政府的社會實驗,當沒有成本壓力時,政府極有誘因推出各項方案,許多人懷疑這樣的模式不見得能達到創新。對投資的企業來,很多時候是「為失敗付費」(pay for failure),政府的失敗專案買單。許多執行方也反映,這些專案都是全新做法,需要許多專家投入,相對困難。其二是這些專案皆有時間性,實際上的最終效益,或是長期是否能降低政府成本都為未知。最後是項專案評估指標皆有很大差異,企業在選擇時也會評估挑選較有機會達成的方案。

社會效益債券的確為企業執行社會責任帶來新的觀念,企業社會責任最初是獲利的公司投入一部分收益到社會,為非營利活動,但社會效益債券連接了企業活動和社會責任,使得社會責任的執行不必然只是負擔極大的成本支出,也可能成為一項投資。

永續型債券逐漸成為主流

許多企業也透過發行永續債券(sustainability bond)執行社會責任,例如星巴克發行永續債券來支持咖啡供應鏈的永續計劃,永續債券包括綠色債券、社會債券、藍色債券等,是各種發展環境友善的永續投資債券的總集合。其概念從綠色債券開始,綠色債券最初於2007年由歐洲投資銀行發行,接著世界銀行也為主要發行者,在近3年開始盛行,發行量高度成長,2018年全球發行量創新高,達到1千億美金。目前有許多企業及銀行發行綠色債券。其主要投資標的是氣候或環境相關專案,包括能源效率、防治染、永續農漁業、保護海洋及生態系等範圍。

許多金融業更是積極將社會責任的支出轉化成商品。以綠色債券為例,除了大量發行的中國各家銀行之外,美國銀行、摩根士丹利、豐、法國興業銀行、ING集團、荷蘭銀行、澳洲國民銀行、丹麥丹斯克銀行等皆已發行。今年2月,花旗集團宣布發行5億歐元的綠色債券,美國銀行發行5億美元社會債券協助社區發展機構,提供可負擔的住房和貸款。一直以來,美國大型銀行參與度不足,這些商品的推出大幅提振美國市場。

這些大型金融業參與的重要性在於,讓社會及永續性的投資成為一項主流,也使金融業投資容更加公開透明。Banca Etica文化基金會於2007年至2017年調發現,成功塑造成「永續型」的銀行營收是一般銀行的3倍,許多金融業者已開始發現打造「永續」形象的重要性。許多企業提出發行綠色債券所帶來的其他效益,除了募集資金,綠色債券通常都可抵之外,在發行時為符合債券發行原則,公司有機會修正其永續策略,使其更符合投資者需求,提出效益衡量指標。對投資者而言,這樣的商品也讓他們不用承擔額外的風險。

ESG準則下,以達最佳財務表現

社會責任投資基金(Socially Responsible Mutual Funds)已經被操作一段時間,金融業除了在名稱和本質上推出具有環境友善或社會責任特質的專案之外,許多銀行致力於符合聯合國的責任投資原則(PRI),並考量符合環境、社會、公司治理(ESG)準則的目標,例如英國Santander銀行去年在西班牙推出永續投資基金,由兩種基金組成,給予客風險程度不同的選擇,這些基金的運用類似於永續債券,投資不只是歐洲市場的商品,也涵蓋世界各地其他市場,在ESG準則之下希望達到最佳的財務表現,由永續基金會定期監督其運作是否能達到永續目標並評估報酬。

目前也有許多聯盟「認證」企業是否為永續機構,包括B型企業(B Corp)和永續銀行聯盟(Global Alliance for Banking on Values)。B型企業衡量標準包括評估企業是否公平交易,給員工的薪水是否合理公平,以及企業所在的建築物是否使用永續能源等,從策略、程序到實作層面,200分的評鑑至少要得到80分以上,目前美國有9家銀行取得,且2年需更新認證。永續銀行聯盟則包括全球50個銀行,想透過銀行為世界帶來正向改變,從兼顧地球、人們和營利做起,進行社區投資,經營永續關係。

南非聯合銀行(Amalgamated Bank)的Mestrich總裁曾,金融業除了獲利之外,應成為一股好的力量。銀行雖倡導永續性,但實際上,投資範圍並不設限於友善環境的項目,石化業需要貸款時,銀行也會投入資金。例如美國六大銀行在2014至2016年投資600億美元在Dakota Access Pipeline石油管線專案上,儘管環境組織大力反對,依然執行。因此表面達成的社會責任和實際作為是否一致,往往還需要深入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