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
歐企投入並實現CSR
遵守法令做優良企業公民 省思社會與環境所受之衝擊
撰文:Olga Rakhmanina 翻譯:廖珮杏
協助年長者擁抱數位、研發數位學習課程並落實金融教育,這些與CSR有何關聯?為何企業在創造更高利潤之餘,還要擔負這麼多社會責任?歐盟執行委員會認為,企業不僅應該遵守相關法令,也應該在決策與經營中思考社會、環保、人權、消費者權益。
如今幾乎沒有人會懷疑企業社會責任的重要性。 那些實踐CSR的企業,都注意到CSR讓它們獲得同業的讚譽,同時提升了員工士氣。為了鼓勵企業在決策與行動時對社會負責,當代的企業報告書紛紛將CSR列為報告項目。銀行業這個現代經濟的重要支柱,其實可以造福更廣大的社群,例如讓更多人提升數位時代所需的金融知識與技能。
利益最大化並擔負更多責任
美國知名經濟學家密爾頓•傅利曼(Milton Friedman)在《資本主義與自由》(Capitalism and Freedom)一書中曾說:「企業唯一的社會責任,就是運用資源提高利潤。」在這句話於1960年代出現之後,許多人開始討論企業究竟應該擔負哪些責任,而討論內容也顯露出商業思維在這段時間的變化。近幾十年來,CSR以及各種相關的永續性概念,已經成為所有組織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當代的消費者、供應商、員工都希望企業除了關注利益最大化之外,也要擔負更多責任。
我們可以把公司當成企業公民,就像每個人對社會一樣負有責任。雖然目前「企業社會責任」並沒有統一的定義,不過歐盟的行政機構「歐盟執行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將其描述為,企業對其造成的社會影響所擔負的責任。企業不僅應該遵守相關法令,也應該在決策與經營中思考社會、環保、人權、消費者權益。
雖然傅利曼對企業責任的看法如今可能已經過時,但可以理解的是,如果決策者把其他利害關係人的利益看得像投資人的利益那麼重要,就無法營運公司了。當代所謂的企業社會責任沒有那麼嚴肅,只要公司在追求其存在的終極目標──「利潤」的時候,同步考量某些影響就可以。例如英國專業經理人的責任,就是想辦法讓公司更成功(經理人對公司負責,而非對股東負責),這包括照顧員工的利益,以及思考對於社會與環境的衝擊。
歐盟積極推動企業永續經營CSR
追蹤施行狀況與成效
此外,大公司經常必須公開除了財務以外的其他資訊。長久以來,決策者都很喜歡用企業報告書來檢視公司的表現,因為它可以提高透明度,衡量績效指標表現,讓股東更了解公司的營運狀況。同樣地,它也能讓企業檢視自己實踐了哪些企業社會責任,並以更有系統的方式回顧企業的發展歷程。
歐盟頒布了一份《非財務資訊揭露指令》(European Union Directive on disclosure of nonfinancial and diversity information),適用於員工超過500人的大型公眾利益公司(public-interest entities),包括公司、銀行、保險機構等。這是歐盟對於企業報告規範的重大進展。根據這份於2017會計年度生效的架構,企業必須在年度報告中納入環境、員工、社會影響等項目,讓人了解該公司的相關表現。其中最重要的是,企業必須提到該公司可能在這些項目上造成哪些重大風險,簡述公司的因應政策及效果。也就是說,公司不僅必須採取某些行動,還得追蹤這些措施的施行狀況與實際成效。
金融教育為歐洲CSR重點之一
雖然慈善捐款(無論是公司直接捐款或透過員工捐款)目前依然是CSR的重要項目之一,但許多歐洲的銀行已經開始設法更全面地與社會互動。金錢固然重要,但銀行業者的時間、經驗與知識卻是無價之寶。當代的生活已離不開銀行業。我們未來的財務狀況,全都取決於當下的消費、儲蓄與理財規劃。
然而根據標準普爾(Standard & Poor)的《全球金融涵養調查》(Global Financial Literacy Survey),歐洲人金融涵養的平均得分只有52%,台灣人平均則為37%。同樣地,英國金融行為監理局(Financial Conduct Authority)也發現,一般人在金融知識、數位技能、算術等能力不足,已成為重大隱憂,因為該國將近有50%的成人算術能力最多只有11歲學童的程度。而且當今金融業在數位化與新技術下的迅速轉變,可能還會進一步加劇目前這種令人擔憂的問題。
於是,金融教育很自然地變成歐洲CS R的重點之一。例如挪威最大的金融集團DNB,就研發了一套稱為「重要的一課」(A Valuable Lesson)的數位學習課程,根據9至12歲學童的能力設計,教導學生理財方法,避免孩子長大後陷入財務窘境。它在2016學年度獲得900多所學校採用。
另外,也有許多銀行業者培訓員工,讓他們去幫助學童練習閱讀與算術能力。例如英國考文垂房貸協會(Coventry Building Society)就參與了這樣的計劃。它在官網上表示,這項計劃不僅讓學童建立信心,而且也許是因為與當地社區密切聯繫的關係,員工的反應相當正面。至於愛爾蘭銀行(Bank of Ireland)則與當地的金融涵養專家法蘭克•康威(Frank Conway)合作,為7至12歲的學童開發一套金融教育雜誌《奧利》(Ollie),免費送給學校使用並附上使用指南,幫助老師與學生討論金融知識。
西班牙最大的銀行之一桑坦德銀行(Santander)聲稱自己是全世界對教育做出最多貢獻的企業。它不僅提供高等教育的獎助學金,更提供免費的培訓、協助、指導,鼓勵18至31歲的年輕人創業。奧地利的瑞福森銀行(Raiffeisenbank Austria)則用規模較小的方式,在暑期的創新學院(The Innovation Academy)中推出為期1周的「未來企業家」(Future Entrepreneurs)課程,教學生如何開發創意、撰寫商業計劃、打造行銷策略與財務模型。
藉「新手學院」、「學習茶會」
凸顯CSR價值
至於雇主則經常抱怨年輕人不夠精熟職場上的實作技能,即使資格符合職位的需求,應徵上之後也無法立刻勝任該職位的工作。因此某些公司的CSR項目著重增進年輕人的工作能力,讓他們就職後能夠更快上手。例如愛爾蘭銀行推出了「新手學院」(TY Academy),用3天的時間向業界介紹剛入職的新鮮人,同時也讓年輕人了解職場的要求。某些銀行則試圖未雨綢繆,用CSR來解決未來勞動市場的問題。例如瑞典銀行(Swedbank)就為了因應社會變遷,與該國政府的就業服務機關共同推出一項計劃,讓外籍的大學畢業生接觸瑞典的相關雇主,減少磨合期。
數位化浪潮的無情衝擊,讓年長者需要更多教育資源。許多銀行因此設計出各種整合課程,協助年長的客戶適應新環境。例如巴克萊銀行(Barclays)舉辦了廣受矚目的「學習茶會」(Tea and Teach),幫助人們對電腦與網路建立信心,並學習如何在網路上保持安全。在巴克萊銀行眼中,這類計劃可能是投資當地社群的重要方法,畢竟有23%的英國人完全不具備任何數位技能。
同樣地,DNB也注意到挪威大約有82萬成年人數位技能較弱,尤其是年長者特別嚴重。因此在2016年,它為3,000名年長客戶開設了數位銀行的解說講座。這種方式讓社會承諾與商業利益緊密結合,尤其世界各地的實體分行陸續關閉,若能鼓勵客戶使用數位服務,讓所有客戶都了解使用方法,對銀行至關重要。
金融層面影響深
透過CSR建立社會承諾
DNB銀行業務主管托朗德•本森(Trond Berntsen)在2016年年報中表示:「我們認為,幫助人們進入數位時代是一種社會責任。」DNB彙整編寫了一份《網路使用指南》(Guide to the Internet),幫助人們進一步了解網路,也讓更多有興趣的年長者走入數位銀行。
當然,企業社會責任的概念目前依然受到諸多批評。光從《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2005年的特刊〈好公司:企業社會責任調查〉(The Good Company : A survey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就可見一斑。它引用亞當.史密斯(Adam Smith)名著《國富論》(Wealth of Nations)的名言:「我從沒聽過為了促進公益而交易的人做了多少好事。屠夫、釀酒者和麵包師傅,並不是因為想到我們的晚餐要吃喝什麼,才去做這些東西;他做這些事時,其實只想到自己的利益。」並認為,「在生意上,公事公辦還是比較好。」
另外也有一些人質疑CSR是否真正能幫助社會,畢竟企業在意的是藉由CSR塑造樂善好施的形象,而非CSR實際達成的效果。雖然這些說法可能都有道理,但CSR依然是一個讓銀行與社會面對面接觸,幫助一般人改善財務能力的好機會。在過去10年的一連串金融危機與瀆職醜聞之後,銀行業已經注意到,自己必須重建信譽,重新確認對社會的承諾,而這正是CSR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