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
產學界共同把脈 點出未來金融服務新趨勢
科技浪潮不斷朝金融業襲來,未來大保護主義恐被推翻,加上金融結合生態圈的營運模式在國外
已興起,台灣的金融業者該如何因應?
消費者追求更便利、更貼近生活場景的金融服務,恐怕不是用金融特許執照就能擋得住,也因此,未來這種大保護主義恐怕會慢慢被科技浪潮推翻;再者,金融結合生態圈的營運模式已在其他國家興起且成功,純網銀申請者之一,將來銀行籌備處執行長劉奕成說,金融法規逐漸開放之後,就看金融機構的思維能不能跟上科技進步的速度,但從國內民營金融機構近期推出的商品或服務上,可以看出有些銀行已開始「覺悟」並著手改變。
未跟上科技浪潮恐被淘汰!
劉奕成說:「台灣金融業者的敵人不會是純網銀!」因為純網銀發展3年,資產都未必能有千億元,傳統金融機構的敵人其實是自己,若不能跟上時代或科技的浪潮,無法符合消費者的需求,就會被淘汰。
「現在錢是無國界的,以前留學回來要關掉國外的帳戶,現在大部分的人都會保留。」劉奕成提及近期香港已發出8張純網銀執照,且只要有人申請就會持續審查、發給執照,為何香港市場可允許這麼多純網銀設立?劉奕成表示,這些純網銀並不是只做香港市場的生意,而是放眼其他金融市場,要做跨境生意。
未來純網銀的帳戶,可能一個促銷活動,就可讓傳統的靜止戶動起來,且用網路就能開戶,不再受限於實體國界,因此傳統金融機構的挑戰者不再只限本國市場,也許是來自國外的競爭者。
曾在銀行業服務多年的劉奕成表示,金管會近年來一系列的法規鬆綁、政策開放,其實是值得業者給予掌聲,金融本來就是最穩定的市場,科技進步對各市場的衝擊,金融應算是最後才反應,如傳統電信、零售業、手機業者早已被科技「打得一塌糊塗」,傳統市占排名都在近年逐漸洗牌,金融現在卻是才要「發作」、要「迎頭趕上進度」。
「很多觀念是會改變的。」劉奕成打比方,以前老師或家長要小孩寫日記,可能用打罵的都不見得有效果,現在年輕人用臉書、Instagram等記錄生活,不僅自動自發還非常頻繁,等於跟所有朋友交換日記;又比如,記帳對大家來說可能是繁瑣且難以持續的工作,但現在電子發票存入載具,直接匯入手機記帳本等,未來再結合各種支付或轉帳繳費等功能,就是一種金融服務。
劉奕成說,金融法規90%都不會對創新造成阻礙,反而會因為高度監管帶來信任,讓消費者更願意把個人資料匯入,才能進行下一步的大數據分析、貼近使用者生活等發展。而法規也會隨著時代及市場需求進步,重點在於科技能否讓監理單位安心地修正法規,不能因為單一事件破壞多年來建立的消費者信任感。
金融科技法規還要加把勁!
近年一直致力推動金融法規開放、催生台灣P2P市場的瑞保網路科技執行長,同時也是中華金融科技產業促進會理事長的楊瑞芬表示,台灣這些年來金融科技法規、環境等進步值得被肯定,但相較於香港、新加坡的發展,還需要加把勁。最關鍵的原因是,台灣對金融科技的發展欠缺完整的藍圖,沒有一個真正的主管機關,金管會雖然主管電子支付、電子票證、金融監理沙盒等,但大部分的時間,金管會對金融開放是比較「被動」的角色,都是科技進步到涉及金融領域,金管會才不得不被指定為主管機關。
相較於英國、新加坡等國家積極發展金融科技,由政府提供資源、創造基礎環境來協助新創業者發展有很大的不同。楊瑞芬說,英國發展監理沙盒與金融科技,是為了不斷找到更強的經濟發展動能,讓國家經濟不會因舊有產業沒落,而陷入景氣循環谷底,因此英國政府願意與業者一起找方式,以創新的替代金融,取代以往對傳統金融的過度仰賴,發展至今也沒有因此造成失業率大幅提升,反而是刺激金融業者積極思考轉型,創造更有價值或對消費者更公平的業務。
「為何金融服務必須長得都一樣,為什麼消費者一定要去容忍傳統銀行提供的服務品質?為什麼不能多一些選擇?」楊瑞芬表示,新創業者想的就是這些問題,想提供不同於現行傳統金融服務的方式,但在創新的過程中,的確會面臨很多問題,如初期人力不足,很難符合金管會要求的龐大紙本及文書作業,例如要申請進金融監理沙盒,新創業者光靠自己,恐難寫出能通過審查會議的報告或企劃書,目前通過審查進監理沙盒的都不是小型新創企業,楊瑞芬建議,政府應多提供新創業者一些資源與輔導。
再者金管會銀行局、保險局、證期局多半是站在監理傳統金融業者的角度,著重市場穩定,楊瑞芬說:「金管會四局之外,應該要新設金融科技發展局,位階跟其他各局一樣,專門規劃金融市場的創新與發展。」有一個主導單位隨時在傾聽新創業者或市場的聲音、定期與業者開會,負責跨部門協調與尋找資源、爭取法規鬆綁等,如此台灣的金融創新才能趕得上國際的速度。
楊瑞芬認為,全世界對金融科技的定義,是有一群科技人努力去中間化,傳統金融機構過去就是扮演消費者與市場之間的中間人角色,若台灣拘泥在傳統中間人的發展,就會跟全球的金融科技背道而馳,現在就連聯合國也要尋找永續發展的金融制度,建議政府應用更開放的態度去尋找對台灣更好的金融制度。
政府整合金融科技基礎建設!
交通大學財務金融研究所教授葉銀華也建議,政府應出面整合金融科技的基礎建設(infrastructure),如共通的平台、共通的支付模式、QR Code,可以讓消費者更便利的使用,不必每次都要加入新的平台、下載新的App,也可以讓現有金融業者或新創業者在此平台上去延伸、創新,省去基礎成本。
葉銀華分析FinTech的起源,就是始於智慧型手機、行動裝置的越來越普及,使用者一支手機搞定食、衣、住、行等各種需求,可以上網下訂單或點餐,完成付款,再確定物流進度、遙控家中各項設定等;而與金融相關的就是各式手機支付,再延伸到後來大數據分析,與電商或各式產業合作,創造生態圈。
但目前台灣電子支付或手機支付,各自發展自家系統,葉銀華認為台灣的市場規模並沒有大到足以「百家爭鳴」,大陸市場可以養出3、4家支付巨獸,但台灣應由政府出面整合支付平台及共用的支付系統,由各銀行及各業者加入,即便蘋果手機號稱有自己的系統,最後為了市場也會整合出相融的支付方式。
葉銀華分析,首先,政府各單位掌有繳稅的自然人憑證、稅捐及戶籍資料、兵役指紋、聯合徵信中心等各式人民的資訊,應有一個可跨部門協調的單位,來整合全台共通的金融生活平台,從身份認證到共用的支付方式,才能更有效率。
第二是找到客戶且讓其感覺到便利者,才能成功。葉銀華分析一家韓國純網銀,其以社群通訊軟體為基礎,就好像LINE、臉書好友名單,可以透過這種熟悉的機制去轉帳、分帳,讓金融自然而然的融入消費者生活,又好比日本樂天的金融之所以能壯大,是因為已有自家極大市占率的電商做後盾,以生態圈出發,讓支付成為其中一項必備功能。
所以台灣的FinTech要發展,一定要先確定自己的客戶在哪裡?要能有個平台是客戶真的會在上面購物、聊天、繳費、獲得新知等,業者最終再提供這些生活必要的金融服務,且要能感到比現在更方便,否則大家競相投資硬體建設,但找不到客戶真正的需求,將只是不斷的燒錢。
第三是未來的發展已不再是追求全功能大銀行、大執照,而是分工創新,比如純網銀未來應不是追求存款或資產的快速成長,而是尋求可用小成本創造獲利的方式,客戶借款來源可能用同業拆借就能拿到資金,就不必高利去吸收存款,同時金融小白只是在培養客戶名單,並不是真的獲利來源,要能賺錢還是必須找到真正有錢、需要投資的客戶,支付只是一開始找到客戶、蒐集大數據的工具,獲利占比也不會太大。
未來將是各自尋找利基市場,無論是機器人理財、匯款公司、電子投保等,將是有限執照、有限資本的時代,不必一下就像銀行一樣投入100億元,才更容易成功。
第四則要調整民眾的認知,不能凡事閉著眼選擇,只要出事就找立委、怪政府,最後要金融機構買單,這樣將無人敢創新。葉銀華表示,台灣民眾的生活目前並沒有太大的不方便,不像大陸或美國因為幅員遼闊,民眾在金融上有許多不便利,才會跳躍式出現電支、P2P等機構且快速發展,台灣在既有的金融便利上去創新,許多事可以兼顧安全及成熟,風險也不會馬上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