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

台商回流需產生外溢效應 資金要導入國家發展方向

採訪、撰文:平成時


201911行政院正式動「歡迎台商回台投資行動方案」,回台投資金額已上看5,000億元新台幣,但政府應該趁此讓這波回流資金成為「好錢」,而非只是「游資」。

政院長蘇貞昌在515日表示,台商回台投資金額已經超過新台幣3,000億元、超過原先的全年目標,這是非常清楚地「用投票、用鈔票肯定台灣」,看似簡單的資金回台令人興奮,然而不僅是如此,政府部門也有心要提早規劃引資到戰略業上,以免重蹈當年遺贈大降而引來的大筆炒房資金。

幾千億的資金,因為美中貿易大戰紛紛從中國撤出,流向台灣、東南亞等國家,包括台達電、廣達等電子大廠都擴大在台投資計劃,在台灣的許多業看到的是「機會」,但千億資金如果單一湧向房市或股市,都會生失衡的震盪。

上千億資金,排隊回台灣

因此行政院的專法容指出,若第一年匯回率課8%、第二年課10%,為導引資金去向,專法中規定若在規定期限完成實質投資,可退回一半金,也就是率最低分別為4%及5%。但排除購置房地,且資金必須存入外匯專控管。

外,放在專戶內的資金,其「自由運用」上限為5%、「金融投資」上限為25%,其餘70%則是用在「實質投資」,可分為直接投資(不限業類別)與間接投資(如52業);如果台商走專法這條路,但不投資,有高達70%的比例,需要等到第8年才能完全領回。

被稱之為「間接投資」,乃因為許多台商本來不是在「智慧機械」、「亞洲‧谷」、「綠能科技」、「生醫業」、「國防業」、「新農業」及「循環經濟」的「52」領域,為鼓勵國家業發展方向,特別提供投資獎勵方式。

提供優惠率,獎勵投入52

行政院政務委員表示,台灣要透過扶植國5+2業,讓新的供應鏈形成,轉為跟先進國家,如Google、亞馬遜、微軟等外商共同研發,發展軟硬整合。

其實,這樣的規劃,和整個台灣業的發展史有關,當年這些台商的資金,為何要外移?其實台灣在80年代開始遇到貨幣升、所得上漲,使得薪資水準也上漲,正如過去日本企業經的過程一樣,以「勞力密集」為主的業,必須去尋找便宜的土地、便宜的人工來持續企業的營運,大批的台商才會到中國去。

「我們以前喊出製造業服務業化、服務業國際化。」世新大學財金系副教授郭迺鋒,當年許多企業就是無法躍過升級那道關,才會去海外設廠,如果這次回台灣一樣想靠便宜的人工,重複在海外進行較低附加價的生,等於走回頭路。

230年來,以「代工」為主的台商,也漸漸踏上創新之道,郭迺鋒指出,台積電的代工已對外宣稱「無可取代」,和傳統的代工涵大不相同,踏車大廠「巨大」起了「踏車之月」的活動,這些經營企業總體價的策略,是40年前台灣代工廠所沒有的思維。

過去純代工,未來要強調價

「以前代工談的是價鏈,後來去了中國設廠,就出現了紅色供應鏈的字眼,隨著中國需市場本身成長,台商的角色可從價鏈中占一席之地,擴大到生態系的觀念。」郭迺鋒指出,這一波的台商回流,就應該從「生態系」的概念出發。

要比較「價鏈」與「生態系」的差別,郭迺鋒以「信用」和「第三方支付」做比較,信用如同只鎖定在發部的系統中,自行累計點數、在有簽約的商店獲得較多優惠;但支付系統可以和自身以外的系統做串聯,例如跨界的大數據,因此可以發展出「推薦銷售系統」、輕易的跨界紅利交換。

例如,PC home可以用P幣和玉山信用合作,LINE也可以用「LINE Point」和信用合作,事實上,PC homeLINE所能提供的資訊量比信用豐富得太多了,這就是生態系的魅力,郭迺鋒指出,如果台商回台只看「生的角度」就太可惜了,建議政府以「生態系」的思維去做規劃。

早期台灣廠商因為工資、地價上漲,又缺乏技術門檻,因此轉移到中國,現在輪到中國遇到工資與生要素等成本上漲的問題,導致外商出走,因為低階的業技術會不斷被取代,因此總統府資政陳博志,「高所得國家要維持高所得以及高薪資,必須靠獨門的知識,也就是發展知識經濟業。」

代工業回台,應朝技術升級

他眼中,這波回來的代工業,應該利用基礎能力再發展多樣化的差異性品,或結合新技術成為一種商品,而不是用更多外勞、更低率來降低成本。目前行政院的導引計劃,就是讓資金導入國家發展的政策業,即52業,鼓勵創新與升級。

行政院長蘇貞昌在3月明確指出,鼓勵海外台商回台投資52業、高附加價值產品、關鍵零組件相關業、國際供應鏈基於關鍵地位的業等六大區塊。

得一提的是,這波台商千億資金回台,工業區的土地價格應聲起漲,今年前4月,已知的大型交易包括大成長城以新台幣9.17億元購買桃園市楊梅區土地,以及全家便利商店斥資新台幣14.05億元買進台中市大肚區土地,台達電斥資新台幣25.68億元購入桃園中區廠房,華碩公告,將向輝瑞大藥廠購買位於淡水的建物與土地,交易金額為新台幣14.2億元。

世邦魏理仕台灣研究部主管李嘉指出:「去年至今年4月間,國建商總計已投入新台幣142億元購買工業及業用地,尤其去年下半年開始出現的台商回流現象,更帶動土地交易熱度,單單今年前4月建商投入金額即達新台幣78億元,為去年同期金額的8倍,反映出這波建商積極跨足廠房及廠市場的熱潮。」

屋比房屋比價平台創人葉國華公開呼,政府導引台商資金回流需要嚴防房市炒作。他在媒體上表示,2008年金融海嘯後,政府為提振景氣於2009年大幅調降遺贈,降為單一10%,隔年又對海外資,導致不少台商因節一舉將海外資金匯回台灣,造成上兆資金湧入房市,使得房價大幅暴漲,更有不少企業打著鮭魚返的名號大搖大擺的回台炒房。

因此令人不免懷疑,就算政府以「投資專」的措施堵住了游資流向一般民用房地市場,但工業用地馬上成為資金關注焦點。

工業用地看漲,也會影響一般地價

過去12年也回台投資的肯信集團董事長郭毓庭受訪時指出,外資回台投入房市是一直以來的現象,並非這一波台商回來才有,而且土地價有外溢效應,雖然政院防堵回台資金進入一般土地,但即便工業用地起漲,也會帶動旁邊的土地市場價格。

「防止人為炒房平常就要做,就要注意不正常匯入的熱錢,這一波台商回台投資,難免會帶動地價,只要主流的資金是投入在國家要發展的方向,那就很好了。」郭毓庭

一位不具名的回台台商,以前央行總裁彭淮南就有針對炒房游資祭出限貸令等措施,相信央行不會坐視不管,當市場失去反映真實價格能力時,現在的總裁楊金龍一定會出手。

熱錢搶回台,應注意匯率波動

亦有聲音指出,政府開給台商回來的時間期限是2年,目前回台資金已上看5,000億元,是否影響新台幣匯率?

郭迺鋒分析,以目前這2,000億元來看,並不是同一個時間進台灣,可能平均分布在一整年,或某幾個月,台北外匯市場一天平均交易量是200億、300億美元,台商返台資金對台幣匯價影響不大。

「台灣並不缺資金,只不過沒有人借錢去投資,我們目前游資氾濫,因此需要的是『好』的錢進來。」郭迺鋒,所謂「好」的錢,就是能帶來意外的效果、外溢效果的,甚至能吸引下一筆資金再回來的錢,都可以看成是「好」的錢。則表示,希望透過台商回台投資、前瞻基礎建設、扶植國5+2業「三隻」奠定台灣未來發展20年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