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

美中貿易戰綜合座談 關稅戰無助於解決貿易赤字!

採訪、撰文:趙有德


美中貿易戰牽動台灣金融業布局,業者必須嚴正看待貿易戰對台灣長期的影響,尤其是台灣接單、中國生、外銷美國的三角貿易和供應鏈架構,勢必有所調整,未來也會牽動到台灣金融業對放款的態度,台商走向必將列為觀察重點。

半年來,美中貿易戰不斷有新進展,台商開始出現回流、中國大陸經濟情勢外承壓,更牽動台灣金融業的經營布局,台灣金融研訓院為更深入延伸研究,吸取多方專家觀點,特於614日舉「中國大陸經濟金融情勢綜合座談交流」閉門會談。

這場會談由台灣金融研訓院院長崇哲主持,主講人為紐約市立大學經濟系教授、身兼世界銀行特約顧問及全球台灣研究中心顧問周鉅原,與談貴賓包括:台經院副研究員盧俊偉與中經院副研究員明澤,以及台灣金融研訓院金融研究所副研究員謝順峰。

會中深入探討四大議題,包括:「貿易戰下台灣的機會與挑戰?」、「美中貿易戰下中國大陸部金融風險探討」、「中國大陸經濟發展與金融市場之可能困境與風險」、「台灣金融業在當前(美中競爭)局勢下之可能商機與風險」,當天與會者討論熱烈,以下為精彩容摘要:

台灣金融研訓院院長崇哲開場即表示,今年1月,金融研訓院舉「貿易戰之國際經濟新局與台灣因應策略」研討會,當時周鉅原教授帶來許多在美國華盛頓的第一手觀察,由於川普的美國關政策比任總統更靈活,期許透過這次閉門會談的交流,讓金融研訓院吸收更多能量,以期讓後續相關研究驟更扎實,提供各界人士參考。

貿易戰導致美中兩敗

周鉅原指出,美國總統川普上任後,隨即退出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這是他送給中國最大的禮物。

「我們心知肚明,『項莊舞劍,志在沛公』,關戰爭無助於解決貿易赤字。」周鉅原認為,包括工業生技術、智慧財權保障,還有強制性技術轉移,以及中國對WTO的承諾履行程度,任美國總統對這些結構性問題可一隻眼、閉一隻眼」,也因此外界能理解,甚至贊同川普的做法。

周鉅原從數據指出,比較美、中兩國的關壁壘,但「美國仍比中國開放」,2018年美國對中國課平均12.4%關,中國對美國卻課將近20%。今年415日,美國公布最新第三批關排除品清單,卻又立即在5月初宣布加2,000億美元的中國進口品關,全面升至25%,周鉅原綜合解讀,從GDP、進出口等量化指標來看,短期是「兩敗傷」。

台灣受惠於轉單效應

周鉅原分析,川普在宣布2,000億美元的中國商品25%的關政策後,隨即責成美國貿易代表公室(USTR)再計劃對3,000億美元的中國商品收關。由於這清單,幾乎覆蓋所有中國輸美的商品,將嚴重打民生消費用品,包括手機、筆記型電腦、玩具、遊戲機、電視、服飾和鞋類的競爭力,引起業界一片譁然。

由於美國行政程序所需,USTR必須在6月下旬舉301條款」貿易法案聽證會,聽取美國零售商、製造商和其他企業的相關證詞。周鉅原表示,包括沃爾瑪和各大玩具、家電業等,由於業者哀「災情慘重」,屆時應會排除一些品,但仍要看川普最後如何拍板。

中國則已決定對美國動第三輪報復。「我個人認為,假定這場貿易戰爭可以解決結構性和制度性問題,打下去長期還是會有正面發展,但要看兩個領導人──川普和習近平的造化,看他們如何達成協議。」

周鉅原觀察,中國有強硬派跟和派,但美國兩黨領袖對中國加的看法卻相當一致,因此川普是受到支持的。他重申今年初研討會的看法,美國對台灣、南韓及東南亞貿易進口增加,轉單效應明顯,台灣因與中國對美貿易出口的品重疊比例相當高,因此受惠。

他也提醒,必須嚴正看待貿易戰對台灣長期的影響,目前台灣將近6成出口是中間財,短期即使有轉單效應,但台灣接單、中國大陸生、外銷美國的三角貿易和供應鏈架構,勢必要調整。

「稀土」制裁策略恐難成功

至於外界盛傳,中國大陸持有的巨額美國公債可能成為美方戰略弱點,周鉅原持相反觀點,他表示,世界上前六大中央銀行彼此都有密切聯,「一定會出手承接,日本央行高層就表態過。」因此中國若這麼做,反而會造成自身外匯資損失。

周鉅原強調,根據資策會報告,資訊類品目前在國只有5%,這樣的生方式勢必要調整。一方面,台灣也必須取回在經濟上的角色,「CPTPP(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協定)is a must for Taiwan,我個人認為必需,但重點是怎樣去做。」

特別的是,習近平日前視察稀土業,被外界認為是制裁美國的重要貿易武器,周鉅原甚至還去找材料力學專家請益,但結論是「應該不會成功」。

理由有二:第一,2010年中國與日本在釣魚台引發衝突,當時中國就以「稀土」制裁過日本,時任美國總統歐巴馬就曾表示:「Wake up call」(這是警訊),這些年來,他相信美國已有所準備。第二,97%的稀土都可以回收再利用,因此對美即使有威脅,但對科技業來,並不會有致命打,只是成本將提高。

中國中小型銀行經營風險仍高

謝順峰則從包商銀行524日被政府接管為例,提出美中貿易戰下的中國大陸部金融風險探討,他認為,接下來可密切觀察兩個時間點,包括617日開始的美國「301條款」公聽會,以及62829日川普及習近平在G20會議後的協商進度。貿易戰對中國經濟固然是直接影響出口,心理層面的衝更不可忽略。如投資與消費意願,以及提高了市場對中國大陸經濟發展前景的疑慮。

謝順峰表示,包商銀行接管事件發生後,中國人民銀行、銀保監會、證監會雖強調只是個案,目前中小型銀行流動性充足,但地方性質的城商行與農商行,由於受限業務及地條件等限制,經營風險仍然偏高,必須拉高層級觀察,留意美中貿易衝突加劇對中國實體經濟趨緩,及消費投資信心的衝與連鎖反應,金融業者更要留心並追蹤中國相關曝險部位或交易對手風險。

明澤則指出,「結構性問題在高經濟成長時被掩蓋,經濟下滑就浮現。」中國大陸能過剩、債務違約風險逐漸發酵,因此包括「定向降準」、中國版本的NDF(允許外匯遠期差額交割),都看到中國開始採取有別於西方的財政手段。然而,最重要的是,中國大陸債務有6成以上資金由銀行提供,因此若發生大量違約,對銀行業衝很大。銀行融資屬中短期資金,卻大舉對地方政府的公共工程放款,若這樣的「錯配」制度不改,很難徹底根除風險。

「我對銀行的看法是稍微悲觀。」明澤進一指出,即使政府一直抑制中國房地泡沫化,然而一旦鬆懈,債務又會快速上升,若房價崩跌,人民還不起貸款,債務風險環環相扣。換句話,從地方政府債、企業債到家庭債務,連鎖效應一旦隨著實體經濟下滑發生,銀行無疑是最大受害者。

他也提醒,即使不致發生系統性危機,但農商行、城商行等地方銀行由於財報較不透明,問題仍不可輕忽,當中國GDP成長快速下滑,就會致使問題加劇,「局部、區域性的小規模危機仍可能發生,我特別擔心供應鏈引發的連鎖心理效應,若有一家倒閉,其他也會受影響。」

盧俊偉與明澤意見一致,認為貿易戰下,目前中國大陸經濟的確是朝不利方向發展,除非更進一做開放跟改革,「過去中國經濟成長增速,金融放貸餘額同大幅攀升,企業也必須透過獲利償付高額利息,所以我們並不看好接下來的實體經濟。」

盧俊偉分析,過去驅動中國大陸經濟成長的原因並非生力,而是投資,在人口紅利遞減情況下,只能透過貨幣寬鬆、放寬地方債帶動,但邊際效益正在遞減,國際貨幣基金(IMF)估算過,未來要再投3倍的錢,才能達到一樣的效果。」

對於台灣金融業在當前美中競爭局勢下的因應對策,盧俊偉則指出,未來趨勢是台灣金融業會對放款更謹慎,必須將台商走向列為觀察重點,「台商走到東南亞做業鏈的布局轉移,金融業自然就會往那邊去,也是商機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