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7月
                        
                        平衡之道:讓董事會更多元
                        
                        
                            撰文:Olga Rakhmanina 譯者:劉維人
                            
                         
                        
                        
                            
董事會的多樣性已成為有效管理公司的先決條件。過去大家只把它視為某種額外加分,如今卻在政商兩界都得到越來越多支持。金融服務業還應該留意董事會的性別是否平衡,成員是否具備新時代所需的科技專業。
一個高效率、見多識廣、獨立的董事會,是公司維持卓越的基本要素。董事會這種重要的決策監督單位,應該要能深入了解公司的業務、經營環境以及各種影響前景的環境發展。董事成員應該要能在瞬息萬變的商界見招拆招。
提高董事會的多樣性,可以讓不同背景、技能、經驗的專家共同參與,破除同質性造成的團體迷思,做出可靠的結論,帶領公司開創新局。團體迷思是2008至2009年金融危機的成因之一。當時的高層未能質疑彼此的判斷,只能靠外人敲響警鈴。在那之後,為了企業健康而呼籲董事會提高多樣性的聲音,就越來越強。
成員具備多樣性,觀點大不同
多樣性有很多形式,通常可以分為兩類:先天的(性別、種族、性取向等)跟後天的(教育、經歷、國際背景等)。每一種多樣性都能帶來不同的觀點,讓公司決策時消息更完備,避免流於偏頗。性別多元性與數位能力對銀行業董事會特別重要,而且兩者之間的相關性出奇地高。不過正如專家所言,其實每種多樣性都彼此相關,真正多元的環境會設法納入每一種差異。
最近有一些研究指出,女性高層較多的公司,財務狀況較好。銀行業巨頭瑞士信貸(Credit Suisse)表示,至少有一名女性董事的公司,投資報酬比全為男性董事的公司更高。全球管理諮詢公司麥肯錫(McKinsey & Company)分析了12個國家1,000多家公司的管理資料,也得出類似的結論。他們認為高階主管(從執行長往下算3個層級)的性別多樣性,可以提高獲益能力與價值創造能力。
這些研究結果都有許多但書。它們都只找到性別多樣性與財務表現之間的相關性,而非明確的因果關係。美國西北大學教授愛麗絲‧伊格利(Alice Eagly)就批評,這些分析經常忽略其他變量的影響。公司的獲利能力是由一整個錯綜複雜的網絡決定的。目前我們連這個網絡都還不夠了解,更別說確定其中的因果關係。
但這並不表示性別多樣性不重要。女性的背景、專業技能、生活經驗都與男性不同。董事會裡的女性越多,商業視野就越廣,越能準確了解不同的消費者。全球諮詢公司PwC的〈2018年度企業董事調查〉(Annual Corporate Directors Survey 2018)顯示,84%的美國上市公司董事都相信多樣性能提高董事會績效。如今女性董事不僅是公司順利營運的必要條件,也能讓公司的商業夥伴與雇主形象更佳。而且最重要的是,如果世界上有一半是女性,而且表現和男性一樣好,也許讓更多女性進入董事會根本就不需要任何理由。
不過女性走向金字塔頂層的路依然阻礙重重。經常有人批評企業選擇高階主管的方式是基於人脈,而非透過可靠的調查去尋找熟人圈之外的適合人才。董事通常都是從高階經理人中挑出來的,這些高階主管大都是男性。而且直到不久之前,企業政策與商業理念才開始重視性別多樣性。巴克萊銀行(Barclays Private Bank)執行長凱倫•法蘭克(Karen Frank)在2018年的英國《銀行家》(The Banker)雜誌就指出,「不給女性機會的狀況已有幾十年,不可能一下子就翻轉。」
性別多樣性是趨勢,女性董事漸增加
最近許多公司都開始面臨各方面的審查壓力。投資者對性別多樣性的要求越來越高,紛紛對企業施壓要求改善。全球最大的資產管理公司貝萊德(BlackRock)估計,許多地區都要求董事會中至少要有2名女性。2018年,管理著逾1兆英鎊的法通投資管理公司(Legal & General Investment Management)在英國投票,反對100家董事會欠缺性別多元性的公司,如今更將在其他國家進行相同的審查。
法國、德國、義大利等歐洲國家,都積極推動上市公司董事會的女性保障名額。但許多批評者認為這種頭痛醫頭的方法,只會讓許多公司單純地按章行事,或想出各種歪招來應付,例如縮減董事總人數,讓女性比例符合要求。但也有很多觀察者認為,改革總得有個起點,而目前這些明確的要求已經產生許多顯著效果。保障名額方案的確會帶來一些問題,例如某些女性會身兼很多不同的董事會,但男性也一樣。許多男性都掛著好幾個不同董事職稱,根本無法顧及所有的事務。
由英國政府支持的民間評介機構「漢普頓─亞歷山大評論」(Hampton-Alexander Review)設定目標,希望富時350指數裡面的公司,在2020年底前,主動將董事會的女性比例提升至33%以上。該機構在2018年11月的最新報告中指出,富時100指數公司的女性董事已達30%以上,比起2011年的12.5%改善許多。但這也同時點出改革的真正門檻。許多公司都只是表達一點點支持,然後在董事會中指派一個女性來做做樣子。然而女性人數很重要。美國最近的研究發現,女性的出現雖然可以影響董事會的決策,但如果數量不夠多,就無法推動實質改變。「董事會中的女性」(Women in the Boardroom)創始人兼執行長席拉‧羅寧(Sheila Ronning)就在《美國銀行家》(American Banker)指出,「人數就是力量。董事會中唯一的女性經常會淪為吉祥物。但若有2位就能發聲,3位則能聚為一股勢力。」
另一個2010年於英國發起的倡議組織「30%俱樂部」(30%Club),如今已經在13個國家設立分部。它與大型上市公司的董事長、執行長以及政府和資產管理公司合作,一起提高性別多樣性。日本在2019年5月1日進入令和年代的同一天,成為該運動最新成員,並希望讓東證股票指數100大公司的女性董事比例,在2020年底提升至10%,2030年底達到30%。《日經新聞》認為這將是企業界的重大轉變——在2018年,日本有80%的上市公司完全沒有任何女性董事。
保障名額、倡議活動、投資者的壓力,都讓企業領導注意到問題,並設法做出改變。但許多分析也表明,雖然企業投入大量時間財力提高性別多樣性,進展卻相當有限。這通常是因為高階經理人喜歡的方案未必有實際效果。波士頓顧問公司的〈東南亞性別多樣性趨勢〉(Moving Toward Gender Diversity in Southeast Asia)報告就表明,最有用的方法是透過育嬰假、部分兼職、育兒支持這類輔導計劃和提高工作彈性的計劃,來改變性別刻板印象。但高階經理卻往往偏好發布公開承諾或者性別多樣性策略,這些活動吸睛但效果不大。
女性董事多具備技術背景,但金融業待加強
技術創新、網路安全威脅、政府監管活動的不斷增加,都讓銀行業面臨前所未有的變革壓力。身手靈活的金融科技公司,更成為了銀行業的新對手。如今科技已滲入金融服務業的各個層面,除了像過去一樣影響後台行政之外,更開始改變前台的客戶服務方式,深切衝擊傳統銀行的結構。如今每一家銀行想在數位時代求勝,都得將科技列為核心戰略。
正當全球的銀行高層紛紛投入巨資發展全新數位機能,發動昂貴的轉型計劃之時(研究機構顧能公司〔Gartner〕估計,2018年全球銀行業投入IT的經費約為5,190億美元),董事會也需要新的專業知識來應付挑戰。《銀行家》雜誌常駐專欄作家克里斯•斯金納(Chris Skinner)說得好,「如果董事會等級的成員幾乎都沒有數位轉型的經驗,他們要怎麼評估銀行的管理團隊,怎麼確保自己找到對的數位服務負責人?」
但許多銀行的董事會都沒有跟上這波趨勢。顧問公司埃森哲(Accenture)在2016年發布的〈彌合金融服務業董事會的技術鴻溝〉(Bridging the Technology Gap in Financial Services Boardrooms)報告中指出,董事會中的數位專家很少。埃森哲分析了100多家全球最大的銀行,發現只有6%的董事具有技術背景,而且有43%的銀行董事會完全不包含任何技術人才。即便英美的銀行董事會技術人士比例領先全球,英國也只有14%,美國只有16%。中國更是低到只有1%,鑑於中國金融服務業正受到大型科技公司的激烈競爭,這數字低到讓人驚訝。
在銀行希望董事會擁有更多技術專家的同時,許多其他行業也紛紛發現,這可以同時解決性別多樣性的問題。國際獵頭公司安立(Amrop)發布的〈數位時代的董事會〉(Digitization on Boards)報告指出,董事會的技術背景比例與女性比例之間有顯著相關性。一般來說,各行業女性董事具有技術或數位背景的平均比例是35%;法國、挪威、荷蘭、瑞典等地的比例更高達50%。許多女性已經用技術專業異軍突起。只要我們鼓勵下一代繼續朝這方向努力,這個趨勢就很可能發展下去。
埃森哲的分析結果也類似:有技術背景的女性董事數量,是有類似背景男性董事數量的兩倍。科技業的女性董事有50%以上具有技術背景,但銀行業的女性董事有類似背景的只有8%。銀行業的董事會不僅對科技的了解相當有限,女性人數也不足。眼看其他行業紛紛跟著女性技術專家進入數位時代,銀行業可以用類似的方式一邊提高性別多樣性,一邊補足缺少的技能。這需要事前規劃和投資,鼓勵更多女性成為技術背景董事,但應該能為兩者帶來雙贏。(本文作者為台灣金融研訓院特聘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