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
善用對話與圖像
孵化你的金融思考力
金融識字率表現較佳的國家,普及金融教育的共同點都是及早向下扎根,讓孩子從小學習金融知識,再延伸到成人階段自然發展財務管理能力。
2018年的6月號(第102期)《台灣銀行家》封面故事,以「全面提升金融涵養與識字率」為主題,根據標準普爾的調查報告,台灣的金融識字率僅37%,凸顯了需要進一步展開全民金融知識教育的重要性,普及金融教育的內容重點不在探討得多深入,重視的是如何簡單到讓每個人都能懂,針對不同的年齡層相應的心智年齡,設計不同的教育重點,像是日本銀行每隔幾年就進行一次全國的金融識字調查,然後歸納出金融識字地圖,針對不同的知識構面,按照不同年齡層設計不同的金融主題重點。
生活即是理財,理財即是生活
根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rganization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研究指出,金融識字其實是來自金融知識(financial knowledge)、金融行為(financial behavior)及金融態度(financial attitude)等三個構面的綜合調查。有正確的金融知識,表現合宜的金融行為,建立正向的金融態度,乍看好像是一氣呵成,但其實代表著不同的層次領悟,有了正確的知識,不一定表現出適當的行為,態度更是不太容易察覺的。
台灣金融研訓院深耕台灣金融知識教育數十載,為更有效推動全民金融知識教育,特別參考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金融識字率研究調查報告,以其金融知識教育的內容架構為本計畫之知識核心,並彙整日本央行所建構之全民金融教育推廣知識構面為輔,歸納金融教育之需求與方向並配合國內金融環境,研擬「金錢與交易」、「計畫與管理」、「風險與報酬」、「金融觀」等四大金融知識構面,再依不同的受眾族群,辦理系列實體公益活動課程,規劃出版品,製作影音節目,透過社群經營,強化虛實並進,營造「生活即是理財,理財即是生活」的氛圍,厚植全民金融基礎認知。

從家庭教育開始培養正確金錢觀
談了這麼多,相信每個人都能體認金融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如果為了教育而教育,似乎又有點多此一舉,而且不一定有效果,就像每一個金融詐騙或不清楚商品風險就投資的受害者,當初一定都不覺得自己缺乏這些金融知識。如果教育的對象是成人,老實說困難度是相對高的,因為已經或多或少有了一些或對或錯的金融知識深植腦海,也早已實踐了大大小小的金融行為,養成自己的金融態度。這也就是為什麼許多金融識字率表現較佳的國家,普及金融教育的共同點都是及早向下扎根,從小的家庭教育或是學校教育就導入金融基礎教育,建立金錢觀念,延伸至青少年時期強化培養獨立的思考技巧,再到成人階段自然發展財務管理能力。
曾聽別人分享,當了媽媽之後,才發現孩子的想像力和學習力其實是很驚人的。當他還小,你以為他聽不懂,但透過不斷重複看、重複聽,不懂的就問,問了就記起來,因此他們學得遠比你想像的多又快。《畫話金融》編撰過程是波折的,因為那些我們以為很簡單的金融常識,其實是因為自己受過相關科系的教育訓練或是因為看了好多的相關書籍才知道的,如果習慣用拗口的專有名詞來解釋,反而容易造成理解上的困難與誤解,因此這次的書籍編排,特別透過問答強化讀者的互動與參與,以豐富的故事插圖為主,節錄周遭朋友家庭的親子生活情節,用盡量直覺淺白的對話談金融,希望營造一個不需要為了教育而教育的契機,只要從不謀而合的故事情節,找到生活中與金融的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