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
區塊鏈與虛擬貨幣之夢
區塊鏈的問題一直都在於應用面仍未明朗,但是泡沫一直越吹越大,卻還不見產業應用較五年前有任何長足的改變。故在不久的將來,很多以區塊鏈為核心技術的噱頭都將泡沫化,而最後的贏家,是現在早已退場的短線投機客。
說到區塊鏈,這話題在台灣已經炒作至少2年了吧?這話題瘋過頭,連立委都跳進來鬧說要將台灣捧成什麼區塊鏈島。
但什麼「區塊鏈島」的說法,其實是沒什麼邏輯性的。如果「區塊鏈島」是仿效過去台灣「矽島」的封號,那「區塊鏈島」也太過於具體了。若「區塊鏈島」是要作為具體的產業政策走向的話,那又太過於抽象。
區塊鏈的問題一直都在於應用面仍未明朗,但是泡沫一直越吹越大,卻還不見產業應用較5年前有任何長足的改變。
鄙人個人相信區塊鏈作為一種技術,就跟BitTorrent(BT)一樣不會完全消失;但是,區塊鏈也跟BT一樣,不會變成線上檔案儲存和傳輸的主流標準。兩者之間有許多理念很類似(如完全分散式管理、開放伺服器等),故拿來做類比。
故在不久的將來,很多以區塊鏈為核心技術的噱頭都將泡沫化,而最後的贏家,是現在早已經退場的短線投機客。
區塊鏈從虛擬貨幣經濟開始
區塊鏈泡沫的源頭,應該非比特幣莫屬了。從2010年左右開始,就有些科技業小眾在炒比特幣,而當初比特幣還只是(中國)拿來洗錢、資本外移的工具(咦?這點好像沒什麼變)。而比特幣自2008年左右上線以來,巨幅波動就一直沒停過。
然而,始終有一批忠實的信徒認為比特幣是世界貨幣的未來。而1年前的炒幣熱,更讓這批信徒認為是世界各地大眾對「開放世界貨幣」的概念給予肯定。
這自然是非常愚蠢的觀點,因為光從經濟學的角度去分析比特幣(和其他區塊鏈為基礎的虛擬貨幣),可以看出比特幣成為世界主流貨幣的機率幾乎是零。
過去幾年,比特幣最大的盲點在於其一直沒有經濟學上的合理解釋。而對此,大部分的比特幣信徒都是嗤之以鼻,稱經濟學家「尚未跟上潮流」,這種不用說,是很典型的小屁孩心理。事實上,經濟學界一直都是分歧的,有支持方就一定有反對方,要像比特幣一樣在經濟學上幾乎完全沒人想背書,這也顯示出虛擬貨幣的理論基礎問題不小。
◆第一個問題出在比特幣的「黃金本位」概念。
黃金本位分別在一戰時和1935年被英國捨棄。美國在1933年將美金與黃金脫鉤,隨後1971年美國也完全捨棄了黃金本位。
很多黃金本位的信徒以為自己用的是非常客觀的價值標準,但事實上,黃金除了在製造中的材料價值以外,用來作為價值衡量的功用,也是人類隨意賦予的。不管是金本位、銀本位、鈀本位,還是鉑本位,這些金屬價值的炒作統統都是人為的。
金屬本位的問題其實很簡單:這些金屬之所以被拿來當作價值衡量的標準,是因為它們在地球上含量不少,但是又沒有多到讓一般人非常容易取得。因此,這些高價值金屬的產量、貨源非常容易被壟斷、控制。像是以全世界最大的金礦存量國為例,澳大利亞、南非、加拿大等國都曾經是大英帝國殖民地,而秘魯、墨西哥則曾是西班牙帝國的殖民地,可見這些大帝國多麼容易去左右世界經濟。
而這衍生出的第二個問題就是:貨幣的發行量因為跟黃金產量綁住了,因此當一國家發生了信貸危機,會無法透過如「量性寬鬆」這樣的貨幣政策去救市。只要沒有黃金,就不能為蕭條市場注入新資金,最後可能會導致通縮危機。
許多比特幣信徒以為,英國和美國背棄黃金本位純粹是為了要用自己的貨幣掌控世界經濟,但這說法其實完全沒道理。要控制世界經濟,沒有比控制全世界的黃金產量更容易的了(而當初大英帝國做到了)。再者,就算英國和美國遠離黃金本位,其他國家也可以繼續將自己的貨幣跟黃金掛鉤,但事實可見,如今沒有任何世界主流貨幣回歸金本位。原因沒別的,當初英國和美國遠離金本位是因為一戰和19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需要更多的流動性去救市,而世界上其他國家經歷經濟蕭條後,也看到了金本位的缺陷,故此沒有再走回頭路。
而比特幣開始時就以黃金本位的「有限礦存」概念起家,現在已經可以看到其大規模壟斷的情況比美國和中國的財富差距都還要嚴重。而又因為沒有央行介入穩定貨幣,比特幣的大戶擁有的比例太高,隨時都可以操作價格,使得比特幣成為投機者坑殺散戶的完美天堂,比炒作股票、期貨都好賺。
說穿了,比特幣的設計完全沒有吸收黃金本位的教訓,從一開始就是一套極為過時的經濟思維。
◆第二個問題,在於比特幣的波動性根本不像貨幣,而是極端不穩定的期貨;尤其像是台灣這樣的中小型國家,放棄貨幣政策自主權等於放棄經濟自主權。
雖然貨幣也可說是「貨」的一種,但是貨幣的價值在於其穩定性,可用於計價。目前虛擬貨幣這種狂漲狂跌的情況,是無法作為貨幣交易的。試想跨國企業在各地經商,本身匯率漲跌就是一大挑戰。如果採用虛擬貨幣,那種每天漲跌幅可輕易超過5%的情況下,對於跨國貿易是一大打擊。
而像台灣這樣的中小型國家,穩定匯率是穩定出口的重要經濟調控工具。如果採用虛擬貨幣,遇上大國在進行洗錢或是大規模拋售,而使虛擬貨幣匯率飆升,中小型國家的出口會馬上崩盤。
這種去中心化的貨幣是剝奪小國的經濟自主權。
◆第三個問題在於虛擬貨幣的價值來源。
虛擬貨幣支持者喜歡說:「想像一下當全世界都使用比特幣。」而這種假設一點說服力也沒有,因為這就好像假設全世界有一天全部開始使用新台幣一樣,這是根本不可能發生的事情。
綜觀世界主流儲備貨幣的美金、英鎊、歐元、日幣和瑞士法郎,最後還是取決於該經濟體的穩定性以及該貨幣的匯率調節能力。
而這就是虛擬貨幣諷刺的地方,所有主流貨幣的基本觀念都仰賴一定程度的中心化,而目前虛擬貨幣的價值來源,就是其仍能夠跟主流官方貨幣匯兌。
◆第四個問題在於區塊鏈本身根本沒有解決詐騙的問題。
這問題就不止於虛擬貨幣,而是所有區塊鏈都有的通病。不過以區塊鏈為例,今天如果我向國外某廠商下單繳費,但對方跑路了,在正常的金融體系中,銀行和信用機構可以先進行仲裁,如有問題,還可至法院訴訟、索討賠償;但是今天我若是用虛擬貨幣付款,在「不可竄改的區塊鏈」上的虛擬貨幣是永遠拿不回來了。
而說到金融交易,今天的電子金融交易要被攔阻和竄改是非常困難的。「交易資料被竄改」本來就不是詐騙的主因,詐騙通常是交易完成無誤,但是給付的對象是有問題的。而區塊鏈根本沒有辦法去解決仲裁的問題,因為這些都是人的問題,而非純技術問題。
區塊鏈也有被用來做食物「溯源」的應用,但一樣是無法解決真正的食物安全問題。因為食物安全問題不在於食物資料被竄改,而是食物資料本來就是造假的!要如何去揭穿造假,需要人去檢驗食材、人去進行仲裁,同樣也是紀錄食物來源的區塊鏈無法解決的。
◆最後的問題在於區塊鏈本身的能耗,以及技術上極高的可取代性。
以比特幣為例,在2018年時,比特幣區塊鏈1年的耗電量就超過整個捷克共和國,接近整個孟加拉的用量。這還沒有計入為了比特幣挖礦而購入的各類設備,比特幣1年就可以蒸發掉至少4億美元。以比特幣8,800美元一枚計價,目前比特幣的總值也只有1,440億美元,不到一個紐西蘭的M2現金總量。
世界上沒有一個比這樣的「貨幣」還要更離譜的能耗量。
事實上,區塊鏈的加密和去中心化,根本不是什麼新的想法,也跟區塊鏈本身沒有什麼必要的邏輯關係。我們現在所使用的各種電子通訊和驗證幾乎都有加密,而這些加密演算法大多數目前是沒有辦法(不用暴力)破解的。
而說到去中心化,其實現在大家都在使用的分散式運算本身就是去中心化。而要做到去中心化,根本不需要像區塊鏈這樣去維持一大堆虛耗能源的節點才能達成。
臉書Libra是救星嗎?
而最近出現的臉書穩定幣Libra,頓時又炒起虛擬貨幣旋風,導致比特幣狂漲:
:

但是,這說法其實並不合理,其實上圖顯示比特幣狂漲是大約從2019年的5月5日左右開始。而今年5月5日發生過什麼事情?
沒別的,就是川普宣布對中國加課25%關稅。可見虛擬貨幣其實不是應用面在主導價格,而是封閉式經濟體中,經濟堪虞時造成的大波洗錢潮。
說到Libra本身是否有新的題材可以炒作呢?從大方向來看,我並不看好Libra。
Libra本身的架構設計是以有限的Permissioned區塊鏈去中心化為主,未來「可能走向」是往更完全的Permissionless去中心化,但目前是沒有可行的技術平台的。在設計上,Libra的整體設計理念是以外匯儲備的觀念去設計的,因此也將採用各種強勢官方貨幣(美金、歐元、英鎊、日圓等)作為價值基礎。當然,這種「央行」模式根本就不是什麼新的概念。
臉書會踏入這區域,主要是因為目前除了在社群網路上廣告以外,還無法創造其他營收,而目前吃下大筆線上金流的各家廠商,如亞馬遜、Apple Pay、微軟、PayPal等,幾乎都還是靠地區性部署的金融策略,而沒有一個「全世界通用」的支付與金融系統,因此臉書看到了「機會」。
事實上,用Libra去創造穩定全球流通幣的「機會」,當然只是個夢想,因為在邏輯上仍有嚴重的缺陷:如果是使用外匯儲備去穩定價值,那許多經濟相對不穩定的開發中國家,勢必會碰上美元匯兌不穩的同樣問題。因此,Libra依然沒有解決問題。
然而,世界採用美金本位,主要的原因也是因為美金相對穩定且低風險。而對美元匯率不穩的開發中國家貨幣,基本上對於全球的金融體系是沒有太大影響力的。
目前為止,願意為Libra背書的,主要也是以美國大企業為主,最後還是以美元交易為中心。因此從應用面看來,Libra基本上是沒有能力解決任何世界上的難題,恐怕還是炒作的成分居多。
區塊鏈未來怎麼走?
從一個商業應用的角度來看,區塊鏈這技術其實有世界許多大銀行(如美國銀行、JP Morgan)以及科技大廠(如微軟、亞馬遜、IBM)都早在7、8年前就陸續投入了研發。但到了今天,除了一些內部的交易處理,並沒有什麼殺手級應用出現。
區塊鏈本身技術上的高取代性和高能耗問題,一直都是它發展的最大瓶頸。目前經過多年的研發和注資,區塊鏈界仍然只有大量的「割韭菜」行為作為成績。
科技一日千里,7、8年過去了,還看不到明確的產品發展路線,通常即代表這技術並不符合商業效益。(本文作者為費德智庫共同創辦人暨專欄作家。現專注於教育科技、社會企業、科技創業與創業輔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