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

回流資金,再造產業成長契機

各部會合作穩抓回台金流
採訪、撰文:編輯部

由台灣金融研訓院主辦「回流資金,再造產業成長契機」研討會,7月2日盛大舉行,會中邀請央行總裁楊金龍、財政部次長吳自心與國發會主委陳美伶出席演講,希望在各界共同激盪下,能有效將資金引入實質產業及基礎建設升級。


對中美貿易衝突難以止息,加以全球興起反避稅風潮,促成台商回流與海外資金匯回的資金浪潮,政府把握此項史上難得機會,全力解決台商返台投資面臨的各項問題。經濟部7月下旬召開的「歡迎台商回台第26次聯審會議」,公布最新統計已有93家台商通過審查,投資金額突破4,520億元,帶動超過42,100個本國就業機會。


海外資金回台

是機會也是風險


政府自今(2019)年起推動「歡迎台商回台投資行動方案」,以單一窗口、專案專責服務輔導台商回台投資5+2產業,初期成果已然顯現。為了進一步強化資金回台投資動能,7月3日立法院三讀通過「境外資金匯回管理運用及課稅條例」,有助引導資金投資實體產業、創投事業及金融市場,並設定資金運用限制,海外匯回資金不得用於購置不動產及依不動產證券化條例所發行或交付之受益證券,且將存入外匯存款專戶,設定資金運用控管機制。


台灣金融研訓院院長黃崇哲指出,「海外資金回台,是機會也是風險」,目前國內超額儲蓄問題已經相當嚴重,資金匯回後僅做消極控管,實際上無法發揮預期功能,如何透過適當之機制設計,將資金引入實質產業及基礎建設升級,再造產業轉型成長,實有待各界共同激盪發揮智慧。


有鑑於此,台灣金融研訓院特與臺灣大學公共經濟研究中心,以及台灣公共議題研究協會、中華經濟研究院,於7月2日合辦「回流資金,再造產業成長契機」研討會,邀請中央銀行總裁楊金龍、國家發展委員會主委陳美伶進行專題演講,原本也在寶貴演講名單中的財政部長蘇建榮,當天在立法院與朝野立委逐條討論審議「境外資金匯回管理運用及課稅條例」草案,臨時由財政部次長吳自心代表說明財政部的現行規劃。


吳自心次長強調,歡迎台商返台投資或通過《境外資金回流專法》回流的資金,首先要處理的是國際反避稅浪潮,這部份財政部已提前與APG(亞太防制洗錢組織)討論,並於6月12日獲得回覆,此項專法沒有洗錢或資恐的疑慮,一解部會及國人的憂心,未來無論在申請適用階段、資金匯入階段或後續投資階段,都將受到審查與監管,並依循現行洗錢與資恐防制作業,以符合國際洗錢規範。


央行推配套措施

降低對金融市場影響


中央銀行總裁楊金龍以「台灣資金運用的戰略思考」為題,為研討會進行專題演講。楊總裁一開場就提醒,目前國內已存在龐大超額儲蓄,如果不能對當前回流的資金浪潮進行有效運用及管理,將會對央行的雙率政策帶來新挑戰。他的語意已傳達他的憂心,諸如回流資金將會進一步壓低國內利率水準,並可能流向房市或金融性操作,不利金融之穩定。


針對「境外資金匯回管理運用及課稅條例」,各部會在相關配套措施的規劃,如閉鎖期設計、分散結匯時點、原幣保留再投資使用以減少投資人反覆結匯的成本,及掌握資金進出的資料等,楊總裁認為,央行希望能在龐大資金匯回的同時,降低對外匯、金融市場的影響。


對於台商回台投資的背景,央行提出明確的說明,將會是台灣經濟發展歷史的新頁。整體情勢要回顧至1990年代,全球供應鏈開始蓬勃發展,尤其中國大陸在2001年加入WTO後,不僅吸引大量外資直接投資,使中國大陸成為世界工廠,更串聯日本、南韓、台灣等經濟體,形成了東亞供應鏈。由於中國大陸生產要素成本較低,加上台灣具有語言文化優勢,台商大舉西進,逐漸形成「台灣接單、大陸生產並外銷歐美」的三角貿易形態。


楊總裁分析,2011年是重要轉折點,中國大陸為提振國內需求,進行經濟「再平衡」(rebalance)結構改革,並擴大製造業升級、進口替代的政策力道,使得紅色供應鏈崛起;同時,隨著大陸勞動成本快速上漲、環保法規趨嚴、營運成本上升,迫使台商等外企開始布局投資東協國家。另一方面,2009年美國歐巴馬總統鼓勵製造業回流,2017年川普政府更進一步透過減稅政策吸引企業投資,同時開始針對美國主要貿易對手加徵關稅。美中經貿政策轉變使東亞供應鏈面臨調整的壓力,台商也逐漸自中國大陸分散至其他海外生產地點。


值得注意的是,基於貿易關稅正重新協調,亞洲供應鏈同時產生分流的現象,台商與跨國企業考慮生產要素與貼近市場,正調整全球布局。楊總裁指出,若廠商以中國大陸內需市場為主,多半仍以續留大陸為考量;以歐美市場為主的廠商或將增加非中國大陸產能,其中勞力密集與成本導向產業,將加速移往生產成本較低的國家,如越南等新南向國家;研發及高階製造者,則將移往人力素質高且無資安疑慮的台灣、日本、南韓及美國等地,「此一轉變如能帶動大量台商回台投資,對台灣經濟將帶來正面助益。」


楊總裁認為,台商回流資金的最適合用途,有三大方向:(1)投入國內實質投資,尤其是引導資金投入國內具前瞻性及創新性的投質、協助廠商進行全球布局等;(2)鼓勵跨國併購取得關鍵技術及戰略性資源,協助廠商全球布局,鞏固其全球價值鏈的地位;(3)協助壯大財富管理業務,提升金融服務業生產力,也能滿足國人退休理財及跨世代財富傳承的需求。


國發會積極引導資金進入產業發展


台商回流資金,朝野建立共識應該用於產業實質投資,以提升國內生產力,帶動薪資成長,改善社會問題,一旦各項正向效益充分發揮,也將會提升所得及消費,協助經濟成長。國發會主委陳美伶強調,為協助台商順利返台投資,行政院「歡迎台商回台投資行動方案」實施期程為3年(2019年至2021年),以企業需求為導向,提供客製化單一窗口服務,整合土地、水電、人力、稅務與資金等政策措施,積極協助台商回台投資,引導資金進入產業發展,提出5+2PLUS計劃,進而帶動本土產業共同發展,形塑完整的上、中、下游產業供應鏈,以厚植台灣未來產業發展實力,增加經濟動能。


由於台商回台投資於產業,優先需要解決的是廠房土地問題,陳主委指出,除了提高土地使用效率、擴建產業用地等,同時盤點土地供給,依經濟部及科技部盤點目前可立即供給的產業用地約435公頃,預估2019至2021年新增產業用地873公頃。


國發會方面,陳主委表示,已提供企業轉型基金,放寬國發基金投資限制,提供產業創新轉型投資等,她強調,美中貿易戰現在進行式中,危機來了,不一定是危機,政府穩健看待每一個變化,台商過去20年把大陸市場看得太重要,現在如何引進台灣,是大家要努力的,政府也期盼,回來的資金是能引導與轉化為高附加價值,台灣能藉美中貿易戰獲得產業轉型升級的大好機會。


陳主委表示,台灣電子產業附加價值率超過40%以上,若能從北到南,可以營造更優質的產業機會,境外資金匯回的法案是配套作法,國人能掌握全球貿易變局下發展契機,優化投資環境,回流資金也將有優質投資目標。


金融研訓院建議導向基礎建設財源規劃


「投資台灣,現在要有新思維」,台灣金融研訓院院長黃崇哲表示,國內長期存在超額儲蓄,顯示國內有效需求不足,特別是國內投資動能相對疲弱,主計總處統計,從2009到2018年台灣平均儲蓄率為32.6%,投資率卻只有21.2%,超額儲蓄率平均達11.4%;此外,社會層面的少子化及人口老化,更持續推升台灣民間儲蓄率,政府應把握此次資金回流契機,承擔起更大角色,將資金引導至實質投資以促進經濟成長。


黃崇哲舉例,日本財政投融資制度主要是針對受益者付費的公共服務項目,作為計畫的現金流,並利用超額儲蓄來作為相關資本投資的主要資金基礎,有效補助了政府財政的瓶頸,其財投債三項用途,包括財政融資、產業投資以及政府保證。中國方面亦有政策金融債的經驗,基本不為營利,其款項多用於國家大中型基礎設施、基礎產業、支柱產業的發展,調整產業和區域經濟結構,支持西部經濟大開發等。


黃崇哲指出,在全球極低利率環境下,就台灣經濟再發展而言,需要做好長期國家建設公債籌措,回流資金是很好的開源,這類的中長期資金是最佳的基礎建設資金來源,由政府引領資金流向基礎建設,以國家資產開發角度,設計金融商品,吸引資金進駐,可望成為帶動台灣成長的發展引擎,讓全民財富配合公共建設發展,永續保值成長,才能持續提升競爭力,讓台灣真正「發大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