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

美國西北大學校長夏碧洛:經濟學+人文學科更貼近現實

採訪、撰文:陳雅莉

經濟學家常以模型來預測人類決策,或試圖從數據了解經濟問題,但經濟學家若能將人文學科領域的知識融入模型中,更能讓模型貼近現實。



鑑於近來行為經濟在金融市場決策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台灣經濟學會、中華民國銀行公會及台灣金融研訓院,特別邀請全球行為科學領域頂尖學者、現任美國西北大學校長夏碧洛(Morton Schapiro)博士來台訪問,並以「金錢與感性:經濟學可從人文學科中學到什麼」(Cents and Sensibility: What Economics Can Learn from the Humanities)為題發表演說,分享多年來於行為經濟學領域的研究精華。


夏碧洛是全美高等教育經濟學權威,2017年當選美國國家教育學院院士,曾榮獲許多獎項及殊榮,其研究成果也獲得世界銀行、美國教育部、國家科學基金會等單位肯定,在經濟研究領域貢獻卓著、備受尊崇。


夏碧洛除了擔任西北大學校長外,亦是Judd A.和Marjorie Weinberg藝術與科學學院的經濟學教授,同時也在凱洛格(J. L. Kellogg)管理學院任教。他曾編撰9本著作,其中一本是與西北大學人文學科教授莫森(Gary Saul Morson)合著的《金錢與感性:經濟學可從人文學科中學到什麼》。


熱愛經濟學的夏碧洛,總是與學生分享他對經濟學的熱忱,「我喜歡經濟學,因為經濟學家不會捏造事實,一切根據事實分析,看的是實質行動與行為。」此次演說也為台灣聽眾帶來經濟學與人文學科互相激盪的新觀念。


制定經濟政策須考量文化與歷史範疇


夏碧洛長年致力於研究如何透過人類行為、學習與教育模式的改變,促進經濟與社會永續發展。經濟學家常以模型來預測人類決策,或試圖從數據解釋經濟問題。但他認為,經濟學家若能將人文學科領域的知識融入模型中,應更能精準預測人類決策,也讓模型更貼近現實狀況。特別是透過社會學、人類學、歷史學及藝術等領域,搭配人類情感,可讓經濟學理論和模型有效運用於實務上。他舉例:近來有一項對美國不同學院和大學,按不同學科領域分組進行的調查,請教授表達看法:「在自己專精的領域內做學問,還是跨學科的研究方法會更有成效?」79%的心理學教授表示,走出自己的領域會更好,同意心理學家可從心理學以外的其他學術領域受惠。73%的社會學教授和68%的歷史學教授也認同此觀點。幾乎7、8成以上的心理學家、社會學家、歷史學家、政治學家或人類學家都對跨學科的研究持肯定態度。「唯一例外的是經濟學家。」夏碧洛說,只有42%的經濟學教授認為應該走出自身專精的領域。另58%的經濟學家表示,他們只需要學會數學公式和統計學,從其他學科學不到任何東西。


夏碧洛認為,經濟學家提出行為預測模型時,對人類實際行為的認識往往會失真。事實上,談到行為經濟學的概念時,人類不應只關注經濟繁榮,儘管人工智慧(AI)未來會逐步取代人力製造,但現今的世界更應該關注音樂、文學、美學、教育等人文領域議題。


由於經濟學都在講競爭、追求最大利益,經濟學家可以讓經濟活動更熱絡、繁榮,科學家也可以讓生命活得更長。可是,當壽命延長、經濟繁榮後,人生中不能只談科學與經濟,也要有人文素養、美術及音樂,才更能凸顯生命的價值。


因此,夏碧洛強調,經濟學家可從人文學科、社會科學中學習,也應透過文學等人文學科了解人類情感,尤其是在制定經濟政策時,更需要考量文化、藝術、歷史等其他範疇的內涵。


透過閱讀文學了解異國文化


在演講中,夏碧洛提到經濟學是追求每個人最大利益,但背後有許多文化意義需要了解,這點與一般經濟學強調競爭的理念不太相同。他的書也試圖探討經濟學家可從文化中學到什麼,畢竟文化內涵攸關經濟政策能否施行成功。


夏碧洛說,他與副總統陳建仁會面時,「陳副總統提及經濟學家也許可以從文學中獲益,我大概是全世界唯一一位同意這句話的經濟學家。」


夏碧洛主張,要了解一國的真正文化,最好的方法是閱讀該國的文學。陳副總統喜歡看自傳和紀實文學,夏碧洛則喜歡讀小說,透過閱讀小說,有助於了解一國文化。如果經濟學家不懂文化,很容易誤解或判斷錯誤。


他以經濟制裁為例,經濟學家認為對伊朗、俄羅斯、北韓等國實施經濟封鎖,這些國家的消費者會很生氣,然後逼迫政府改變。但這樣的措施有時有效,有時則無效。譬如,2014年俄羅斯總統普丁對烏克蘭採取軍事行動,接著占領並併吞克里米亞。美國總統歐巴馬隨後對俄羅斯展開經濟制裁,以為能解決問題。


「如果不了解俄國歷史文化及人民心態,就會判斷錯誤。」夏碧洛解釋說,美國人民普遍認為政府存在的目的是為人民服務,但俄國人民則視國家為母親,結果普丁反而獲得更大的政治權力,捍衛國家的經濟和利益。


如何知道這一點?「透過閱讀俄羅斯文學即可得知,像是俄國偉大小說家杜斯妥也夫斯基的作品等。」夏碧洛直言,如果不懂文化,就不了解經濟學。假如經濟學家能擁抱文學等人文學科,不但行為模型會更準確、經濟預測會更精準,也能制定更公平正義的經濟政策,並且更有效的執行。


西北大學台灣校友 人才輩出


西北大學為全球知名頂尖學府,歷年來計有19位諾貝爾獎得主及38位普利茲獎得主為該校教職員或校友。過去數十年,台灣有超過2,000位西北大學畢業校友,在各領域表現傑出,其中包括6位部會首長。


此次促成西北大學校長夏碧洛訪台的銀行公會理事長呂桔誠,曾擔任財政部長,現為臺灣金控暨臺灣銀行董事長,過去也曾協助催生母校西北大學台灣校友會成立。


去年9月,台灣金融研訓院董事長交接,也看到西北大學傑出人才的傳承。前任董事長洪茂蔚與現任董事長吳中書都畢業於西北大學,前者是財務金融博士,後者是經濟學博士。聲譽卓著的西北大學可說是台灣重量級金融、經濟學者的搖籃。


此外,在各領域表現優秀的西北大學台灣校友,還包括政治大學講座教授司徒達賢、大葉大學校長劉水深、中華大學校長劉維琪、臺灣金控總經理詹庭禎、Oath國際事業董事總經理鄒開蓮、臺北大學企管系特聘教授方文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