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

打開潘朵拉盒子後的香港 國際金融中心明珠蒙塵?

採訪、撰文:張嘉伶

《逃犯條例》事件後,懷疑香港法治獨立性、懷疑香港變成中國城市的空氣已散開。懷疑的力量將動搖香港的基礎,因制度造成的財富損失,有可能一夕變天,這是有錢人最顧忌的風險。



港是與紐約、倫敦並駕齊驅的世界金融中心。為何香港的金融角色能如此鮮明,與香港的歷史有很大關係。在英國殖民時期,看中它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所賦予的經濟功能:廣大中國市場為腹地的轉口港。而經濟的高成長也帶動金融的發達,造就香港今日的世界金融中心地位。


1997年香港回歸中國後,中國原承諾保持一國兩制50年,看得出對香港這塊肥美之地是極為重視的,因為香港有如此好的金融中心基礎,是中國要與世界金融市場接軌的一個最重要據點。


也因為香港曾有被英國統治的經驗,外資對當地法治有相當的信任度,讓上兆美元資金自由流動,不論是炒房炒股、企業籌資、資金停泊、金融交易、財富傳承,甚至中國官場富二代的轉投資,都能在此得到滿足,金融服務及周邊行業成為香港最重要的產業。


現在全球152家銀行都把亞洲總部設在香港,銀行雇員超過10萬人,資產管理、私人銀行、基金理財從業人員達3.7萬人,管理來自全球超過50兆港元的資產。


香港是最繁忙的資金交易中心。根據香港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統計,2018年香港超越泛歐交易所,成為全球第5大、亞洲第3大的證券市場。現共有2,315家公司在香港交易所上市,總市值逾29.9兆港元,每月平均成交量高達1,820億美元,規模相當於台股的4倍。


半自治保有安全性,吸引跨國企業


對跨國公司而言,香港的吸引力在於其半自治所保有的安全性。世界銀行表示,當年香港的GDP(國內生產毛額)曾占中國的20%,但這幾十年,隨著上海、深圳等城市快速地崛起及中國金融市場逐漸發展,現在香港GDP縮減,僅占3%。之後中國規劃將香港納入大灣區,而這樣的計劃,對香港來說,將會如何,也十分耐人尋味。


香港也是台灣富人最愛的資金調度中心。去年台灣海外分支機構大賺619億元新台幣,創史上新高,光香港分行獲利就達333億元,占海外獲利一半以上,成長率高達3成,業務以服務台商與台灣高資產族為主。根據瑞銀集團(UBS Group AG)的報告,台灣海外資產約5,000億美元,僅落後於中國的1.4兆美元和美國的7,000億美元,絕大多數都停泊在香港。


過往曾派駐在紐約、中國蘇州等地的臺灣企銀總經理施建安說,過往台商最喜歡將資金停泊在香港,台資銀行各香港分行幾乎都是存款大於放款,方便台商做資金調度使用,但日前因為美中貿易戰以及《逃犯條例》等議題,不少台商難免擔心,資金開始有移動的現象。國際大環境的變化,勢必將影響香港,而台資銀行香港分行也不可不謹慎看待這些變動。


法治出現裂痕,鬆動長線基石


不只是台商有大量資金,還有龐大的外資都在香港,如今面對《逃犯條例》修法抗議、美中貿易戰等問題,已經有不少人心中抱持疑慮,擔憂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會動搖嗎?錢放香港安全嗎?有更好的去處嗎?


香港能長期站穩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是長年以來,從英國殖民在信任、法治的基礎上打造,再加上優惠的稅制,免股利稅、免遺贈稅,以及穩定的匯率,創造出資金完全流動、金融商品齊全、安全性高的特殊環境。如今一國兩制若法治出現裂痕,讓制度出現不確定性,恐怕鬆動長線基石。


不過就算全球市場看到港幣資金外流的方向,甚至有避險基金認定,美元與港元利差擴大,浮動匯率房貸快速成長,銀行體系槓桿很高,猜測港元沉重賣壓將至,聯繫匯率也難以維持,因而看空港元,大量放空。有趣的是,香港金融局不是省油的燈,6月到7月間,幾次事件中,6月初拉升港幣兌美元匯價至7.81,隔日拆款利率從年初最低0.24%,6月最高來到2.33%,狠狠打擊港幣空頭,宣示捍衛港元決心。中國人行也多次在香港發離岸央票,同樣也是為了打空頭,故意要展現自己強大的一面。


但《逃犯條例》事件就像打開潘朵拉盒子,一種懷疑香港法治獨立性、懷疑香港變成中國城市的空氣已散開。懷疑的力量很巨大,這將動搖到香港的基礎。因制度造成的財富損失,是有可能一夕變天,即使機率不知是多少,卻是有錢人最顧忌的風險。看看過往香港百億富豪,如李嘉誠、劉鑾雄、李兆基等,不少人早把財富移出香港,這群最了解香港的富人,心中早有答案,已採取行動撤離香港。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該如何走下去,值得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