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

金管會主委顧立雄:鯰魚要存活得善用自身優勢!

採訪:張嘉伶 整理:陳雅莉

金管會主委顧立雄表示,純網銀不適合以殺價或掠奪式競爭作為生存之道,應關注傳統銀行接觸不到或低接觸的客戶,提供更多金融創新服務與客戶體驗,才能站穩利基點,真正發揮鯰魚效應。



網銀放榜了,中華電信領軍的將來商業銀行(Next Commercial Bank)、LINE Bank(連線商業銀行)、樂天國際商業銀行等3支角逐隊伍,全都榜上有名。金管會希望純網銀加入金融市場後,能發揮鯰魚效應,刺激臺灣金融科技創新。


鯰魚效應多久會出現?純網銀對國內金融市場將帶來哪些改變?以國外經驗來看,純網銀市占率雖不高,一時難與傳統銀行相抗衡,但不可否認,純網銀的加入,勢必對金融市場帶來衝擊,包括擴大銀行客戶族群、加速電子支付發展,以及刺激傳統銀行投入更多資訊設備與人才,加快創新腳步。


三家純網銀各具優勢及特色


「這3家純網銀都各具特色和優勢!」金管會主委顧立雄表示。俗稱「國家隊」的將來銀行由臺灣電信龍頭中華電信領銜,股東包含兆豐銀行、全聯實業、新光集團、凱基銀行、關貿網路,結合電信、金融與實體零售等通路,可以開發更多傳統銀行低關注的客戶、小微型企業及信用小白。


LINE Bank股東則有LINE Financial臺灣、台北富邦銀行、中國信託商業銀行、渣打國際商業銀行、聯邦銀行、遠傳電信、台灣大哥大。近年來,LINE挾帶在臺灣擁有2,100萬用戶的優勢,打造單一生活入口平台來串接數位內容、O2O、金融科技、娛樂等各種服務,同時透過LINE Pay和LINE Point,整合第三方服務或各類電商,來發展自己的生態圈。


顧立雄分析指出,LINE Bank主要鎖定LINE社群與生態圈用戶,「未來最大挑戰是如何將LINE的使用者轉化成LINE Bank的客戶群,這點最值得關注。」


樂天國際商業銀行的股東結構較單純,只有日本樂天銀行、國票金控。日本第一大純網銀「樂天銀行」的成功經驗,是樂天國際商業銀行最大的優勢,也是他們想引進臺灣的經驗。


顧立雄說,樂天在日本已有電商和信用卡且經驗豐富,未來在臺灣可發展出生態消費圈,涵蓋食衣住行育樂,並以點數增加用戶黏著度。另外,樂天國際商業銀行還具有臺日兩地優勢,可結合兩國消費、旅遊及美食等體驗。


樂天生態圈以單一會員制度,在全球30個國家和地區,推出70幾種服務,更利用樂天超級點數作為擴大生態圈的機制。從日本樂天今年5月公布的2019年第一季財報,更可看到樂天生態圈的綜效。根據樂天資料顯示,樂天生態圈資料跨多元服務交叉使用的比率已達7成。


提升金融科技創新含量


事實上,純網銀的設置,較接近金融科技業者,或可稱為科技金融業者,才能真正專注於金融科技創新。顧立雄認為,傳統銀行因既有通路優勢並未消失,也不會因數位金融做不好而活不下去,所以較難全心聚焦在金融科技創新。但純網銀必須要認真思考如何創新、擴大目標客群,並增加客戶黏著度,才能經營成功。


他以香港銀行業為例,銀行密度不輸給臺灣,ATM設置也十分普及,但仍開放8家純網銀,「因為透過純網銀,才能關注到傳統銀行接觸不到的消費者,也才能帶來更多的金融科技創新和客戶體驗。」


在臺灣,如果只有金融監理沙盒,卻未開放純網銀;或只有傳統銀行發展數位金融,再加上金融監理沙盒,金融創新仍有所不足。「其實,單純由金融因應科技發展創新的能量是不夠的,唯有純網銀與金融監理沙盒的搭配,才能真正做到金融科技創新。」顧立雄強調。


不過,純網銀作為通路平台,未來能否成為金融市場主流?顧立雄認為,平台必須要有科技支撐,也要有業務內容。由於現行技術仍受到限制,所以純網銀將集中在數位存款帳戶開戶、電子支付、小額信貸等消金業務,短時間內還很難威脅到傳統銀行賴以為生的企金業務。


初期,純網銀可能衝擊傳統銀行的存放款、支付業務,例如透過點數、優惠等行銷手法,促使電商平台、社群媒體使用者轉換使用純網銀的支付工具,因而影響傳統銀行及電支機構的支付業務。但純網銀若希望金管會開放更多金融業務,就必須先確定在驗證、洗錢防制、個資保護、資安等技術方面,能夠支撐其業務內容。


鼓勵傳統銀行加速創新


由於目前傳統銀行並未充分感受到金融科技創新的威脅,資源配置用於金融創新的部分也稍嫌薄弱。因此,金管會希望藉由開放3家純網銀,能產生鯰魚效應,導引傳統銀行也能跟進金融創新。


鯰魚效應的目的是要刺激沙丁魚。顧立雄認為,純網銀對於傳統銀行和數位銀行都會有刺激作用,像是台新Richart數位銀行、O-Bank王道銀行近來因應純網銀的出現而推出更多金融創新服務。


金管會也鼓勵傳統銀行導入金融科技,發展開放銀行(Open Banking)、開放式應用程式介面(Open API),對於銀行的金融科技研發相關專利,也計入投資抵減。


為提早因應金融科技發展、保障員工權益,金管會於2016年要求各銀行在分派2016至2018年會計年度盈餘,須強制提列特別盈餘公積的0.5%到1%,作為支應員工轉型教育的訓練費用。自今年起,已不用再強制提列,改由銀行自行編列預算處理,以支應員工轉型。


據金管會最新公布金融業投資金融科技的概況,2018年度金融業者投入金融科技發展總經費為新臺幣117.3億元,平均每家業者投入3,936萬元,較前一年成長52.4%。金管會也預估,今年金融業將再投入219.3億元,年成長率更高達86.9%。


制定API技術與資安標準


國外已有許多國家推動Open Banking,主要有兩大模式,一種是英國、歐盟模式,例如英國透過立法,強制要求各銀行必須將客戶資訊揭露到類似聯徵中心的單位,再由此提供給第三方服務提供者(TSP),做加值整合等服務。不過,英國採取促進競爭觀點,歐盟則以保護消費者權益為目標,也就是消費者資訊自主決定。


另一種則是香港、新加坡模式,不頒布強制性法令,而是訂定合作框架,銀行可自行尋找第三方合作夥伴,取得客戶資料加以分析、整合,以提供客戶更佳的服務體驗。金管會最終決議參考香港與新加坡開放銀行模式,鼓勵金融機構基於自身營運策略與業務需求,以自律作法推動Open Banking服務。


顧立雄表示,不論是促進競爭或消費者資訊自主決定的角度,Open Banking都具有正面價值,最令人關心的是如何確保資訊安全。傳統銀行對資安要求很高,當銀行業者把消費者資訊串接到TSP業者手上,如何確保TSP業者能維持與銀行業者同樣的資安水平,值得關注。


金管會已要求財金公司協助建立所有金融機構可共通遵守的API設計標準,包括技術和資安標準的規範,以便銀行與TSP業者合作時,能採用統一的Open API共同標準,提供消費者理財建議和諮詢等各種加值服務。


打造互利型金融生態圈


「鯰魚要活下來,就必須要善用自身的優勢。」顧立雄直言,不論是純網銀或傳統銀行的數位金融部門,都必須先設想如何運用科技來開發更多創新業務內容。


純網銀也應該回歸到金融服務的本質,以消費者為中心思考,打破傳統銀行金融產品導向的思維,並利用數據預測消費者潛在的需求,進而在各種消費場景中,即時提供各種金融服務給消費者。


雖然純網銀不能設置實體分行的限制,失去了傳統銀行認為重要的通路,卻也可能成為一大優勢。畢竟,時下年輕人大多期待直接在網路上一指搞定食衣住行育樂,不只金融產品服務而已。


顧立雄建議,純網銀不適合以殺價競爭或掠奪式競爭,作為未來生存之道,「反而更應該關注傳統銀行接觸不到或低接觸的客戶,提供更多金融創新服務與客戶體驗,這才是純網銀的利基。」


因此,短期內,傳統銀行可能無法立即感受到純網銀全方面的威脅。不過,純網銀可接觸傳統銀行掌握不到的客戶,若能將此「強項」化為「生利」資產,將可帶來更多的創新。再加上若能打造互利型金融生態圈,提高消費者對生態圈的黏著度,未來之路將大有可為。顧立雄也期待,純網銀未來能帶來更多創新的想像,真正發揮鯰魚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