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

工研院攜手臺企銀 用專利融資! 無形資產IP也能變資金

採訪、撰文:張嘉伶

新創團隊「找錢」的方式又多了一種!工研院與臺企銀合作,設立「無形資產融資」,讓新創憑著專利也能借到錢。未來可能除了科技業以外,文創業者也有機會透過此種無形資產鑑價,得到融資的機會。


不見的無形資產――知識財,正在翻轉世界經濟,台灣近年也開始跟上腳步。2017年底更完成「產業創新條例」修法,經濟部工業局陸續增訂無形資產資料庫建置、評價人員與機構等管理措施;技術面委託工研院針對國內可行個案篩選;資金面則由臺灣中小企業銀行、中小企業信保基金試辦。今年下半年已有業者透過專利順利取得融資,「創新IP也可變資金」。


過往銀行要提供貸款給中小企業,多半需要有廠房或者是資產當作抵押品,然而去年5月總統蔡英文在「亞洲˙矽谷」與新創團隊座談時,有不少新創業者聊到國外現在流行靠軟體創業,不見得一定是要投資大量的硬體,這種智慧財如果成功,更有市場爆發力,總統蔡英文因此決定要鼓勵國內金融機構參考工研院的專業評鑑報告,希望盡可能提供中小企業與新創事業所需資金。


從三大方向解決資金問題


製造業有土地、廠房、設備可作為抵押,但新創業者可能只有專利等「知識財」,銀行業者雖明白這些無形資產有價值,過去卻沒有人敢承擔風險來承作。不過目前由工研院攜手臺企銀、中小企業信用保證基金等三方合作,找出合作新模式,首創以無形資產評價獲取銀行優惠利息融資,分別從技術專利、資金融資及信用擔保三大方向,找到新模式給予新創創業者,解決資金問題。


臺企銀高層表示,這是一項創舉,為了跟上政策方向,銀行在這項融資上,不像以往的經營模式,賺取利息收入,臺企銀今年5月率先頒訂「無形資產附收益型夾層融資貸款辦法」,共編列20億元的預算,若符合資格,最高可獲1,000萬元資金協助。


然而銀行端如何評估這樣的新創業者?臺企銀主管說,前提是要有自己的專利或是向工研院購買專利,再經審核通過後,即可獲得最高1,000萬元的資金;若是自己的專利向臺灣企銀申請,最晚可以在7年後再開始還款,而若是技術轉移得到的專利,則是5年後就要開始還款。同時,這項融資也會搭配8成以上的信保基金,讓臺灣企銀能根據工研院的專利評價報告意見,審核申請融資的廠商,協助其獲取所需的初期資金。


臺企銀董事長黃博怡提到,「銀行的行員必須要評估專利權、智財權,還要以人脈網絡調查這個市場的通路,最後進行綜合性評估,能貸款的金額大概介於500萬到1,000萬元之間。」


而中小企業信保基金董事長李耀魁則說,「無形資產鑑價後,只會以書面資料呈現,但要怎麼樣才能看得到、摸得到呢?就要靠信保發的保證書,就像不動產發的權狀一樣,表示這個無形資產是確實存在的東西。」


工研院提供專業評鑑報告


工研院院長劉文雄說,新創公司最重要的就是要有資金,過去在美國矽谷工作時,觀察到新創公司能夠蓬勃發展,主要來自於資金市場的挹注,以及對無形資產評價的重視。因此這次工研院也願意負責提供專業評鑑報告,讓銀行提供貸款有所依據。


目前以專利獲得融資的有3家新創公司,分別為亞拓醫療器材、博信生物科技及瓏驊科技,總共獲得2,500萬元的優惠利息融資。看來台灣的無形資產融資制度正逐步建構,資金又是無形資產能否蓬勃發展的關鍵,儘管要改變銀行業舊有的傳統思維非一朝一夕可以做到,至少現在開始有銀行願意加入此行列,未來可能除了科技軟體業以外,文創業者也有機會透過此種無形資產鑑價來得到融資的機會。


得到資金的雲派科技總經理林治宏表示,「工業時代的貸款基本上需要很多的固定資產,才有辦法融到錢,我想,在新知識的經濟時代,基本上無形資產也就是IP,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資產,現在全球所有上市公司裡面,坦白講市值最高的公司都沒有固定資產。」


黃博怡提到,銀行在無形資產鑑價的人才比較缺乏,也因此他先將臺企銀22位員工送到台灣金融研訓院上「無形資產評價認證班」,必須先從人才培訓推展,未來此項業務才有可能逐步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