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

合作金庫銀行入選D-SIBs 因應挑戰,專注資源有效分配

採訪、撰文:廖和明


合庫在入選D-SIBs後,面臨增資壓力,進一步稀釋每股獲利及影響配息,但入選既是肯定亦是榮譽,合庫仍將以有限的資本運用至效益高的業務,以降低增資等帶來的影響。


選我國系統性重要銀行名單後,合作金庫銀行內部亦正積極因應;合庫金控暨合作金庫銀行董事長雷仲達強調,被列入系統性重要銀行是榮譽與責任。合作金庫銀行總經理陳世卿更在接受專訪時指出,金管會要求增提資本適足率部分,合作金庫銀行已研擬適時發行無到期日非累積次順位債券,以及管控風險性產成長速度來因應,另外也將現金增資納入未來規劃中。


資本水準由「允當」提升至「強」


近期金管會公布我國五大國內系統性重要銀行(D-SIBs),合作金庫銀行被列入其中。陳世卿指出,當得知合作金庫銀行可能被指定為國內系統性重要銀行(D-SIBs)後,董事長雷仲達立即召集金控、銀行及相關業管部門開會研商因應措施,將未來4年資本適足性的影響數,包括稅後盈餘成長幅度、風險性資產成長比率及上繳金控現金股利成數等納入考量,並擬定各年度資本適足性目標比率,在未考量金管會規劃實施新資本計提規範的有利因素情況下,預估2021年底及2022年底仍有資本缺口。


合作金庫銀行已有規劃多項方案,如適時發行無到期日非累積次順位債券、現金增資等方式來補足資本缺口。另外,合作金庫銀行近幾年來為因應Basel Ⅲ逐年提高資本的要求,在持續加強風險性資產的調整與控管,將資本配置結合預算規劃下,資本水準逐年提升,2018年獲信評公司肯定,資本水準由「允當」等級提升至「強」等級。


被指定為D-SIBs後,合作金庫銀行將持續深耕核心利基業務,維持穩健資產品質,並提高資本使用效益,同時積極掌握數位科技脈動,優化虛實通路服務,提供客戶優質金融服務與商品,並厚植外匯及財務操作實力,以發展多元獲利引擎,另將精進法遵風控機制,強化公司治理效能,謀求經營的穩定及健全。


提出六大面向因應


而因應合作金庫銀行被指定為D-SIBs,陳世卿指出,相關業管部門已共同研擬包括稅後盈餘及風險性資產的合理成長率,模擬各種情境假設,提報風險管理委員會及董事會討論。為提升銀行資本適足性,達成法規要求,規劃採行的因應措施有下列六大面向:


一是規劃盈餘成長目標高於風險性資產成長率,控制風險性資產規模,以盈餘加速資本累積。


二是考量各部門風險性資產報酬率,給予風險性資產限額,逐月監控報酬率及風險性資產使用情形,以提升資本使用效益。


三是調整經營策略,積極發展收益來源多元化,增加無風險手續費收入,以增裕盈餘。


四是減少現金股利上繳金控成數,以累積資本。


五是視市場胃納及利率,發行無到期日非累積次順位債券充實資本。


六是視資本適足性達成情形,請金控適時注資。


整體來看,系統性重要銀行中,特別要求資本適足率,陳世卿指出,「資本適足性」是衡量一家銀行風險承擔能力的重要監理標準,資本適足比率高,顯示銀行的風險承擔能力亦相對較高,且系統性重要銀行是國際監理規範,亞洲地區如香港、新加坡等都訂有系統性重要銀行的資本要求,台灣為與國際接軌,考慮實施系統性重要銀行,惟其過高的資本要求,將使金控公司或銀行為符合規範,需發債或現金增資來支應資本缺口,致影響金控或銀行的ROE(股東權益報酬率)、EPS(每股收益)或股價;另外,管控風險性資產將影響政策性授信業務、海外布局、投資部位成長等,亦將造成D-SIBs與非D-SIBs銀行間競爭條件差異。


香港D-SIBs最高僅加計3.5


以香港為例,其D-SIBs最高要求為加計3.5%,但沒有銀行適用,入選香港D-SIBs的銀行,其資產規模均在本國銀行之上,然而本國銀行市占率均相當,入選D-SIBs的銀行與未入選的,不論是資產、放款或存款的市占率差距均不大,且業務及金融商品亦大同小異,僅要求入選的銀行需提列更高的資本來因應,將在國內造成不公平競爭,也影響國際競爭力,且加計4%的資本要求,明顯高於國際對G-SIBs標準,希望金管會可將內部管理資本要求由加計2%調降為1%(有彈性),以利D-SIBs銀行在提高風險承擔能力下,亦能持續拓展業務,不致弱化競爭力。


此外,考量2023年起實施新版Basel Ⅲ,包含信用、市場及作業風險的資本計提均適用新版規範,銀行需一段時間進行資本規劃與經營策略調整,建議金管會再多給予1年的緩衝期,即由202011日起,至20231231日為止,自202411日起適用普通股權益比率、第一類資本比率及資本適足率11%、12.50%及14.50%,給足銀行完整4年可以調整資本及風險性資產結構。


源自於金融危機時期


回顧國外實施系統性重要銀行的環境背景,陳世卿分析,主要源於2007年金融危機,在這段期間各國為了維持本國金融體系穩定,紛紛提出多項援助措施,全球主要央行之間亦協同合作,維持寬鬆貨幣政策來穩定市場信心,希望減少大型金融機構倒閉或發生流動性危機時對經濟造成進一步的傷害。在事件過後,各國及國際金融監理機構檢討如何提升監管強度,從根本上提升銀行業自有資本及資產品質,以強化銀行因應危機的能力。


考量大型銀行在金融危機期間,因其規模、產品複雜度、關聯性等因素,使得此類系統性重要銀行發生危機時,對金融體系及經濟活動產生衝擊,並難以僅靠單一國家援助。


對此,巴塞爾銀行監理委員會(BCBS)在2012年發布全球系統性重要銀行名單(Global Systemically Important Banks, G-SIBs),並於同年補充D-SIBs建議規範,作為G-SIBs架構的擴展,透過平時高度監督管理及增加資本要求來防範未來再度發生金融危機時,可能產生大到不能倒的問題。


陳世卿說,台灣銀行業長期存在金融家數多、規模小、競爭壓力大的情況,不論從單一D-SIBs市占率、5D-SIBs市場集中度來看,金融產業沒有如同英、美等國存在大型跨國金融機構的情形,實施系統性重要銀行規範似可進一步考量。


增強風險承擔能力


另外,從近年來國內主要銀行積極跨足海外,業務成長動能亦以境外為主要來源,則實施系統性重要銀行與國際接軌,亦有助提升銀行國際競爭力。國內金融產業與世界接軌的同時,對於金融機構採差異化監理措施,有助早期降低引發系統性風險的可能性,除此之外,隨著系統性重要銀行的實施,亦可防止金融機構只追求資產規模的提升(大到不能倒的迷思)及其衍生的援助成本,同時透過自身資本要求,增強風險承擔能力。


在股價方面,陳世卿說,台灣金融股股價偏低一直是銀行家的痛,銀行業受限於國內市場規模及監理規範,題材性不足較難吸引外資青睞,即便國銀近5年獲利穩健,均達3,000億元以上,亦難以推升股價。


外資從全球角度資產配置,著眼於台灣科技業在全球科技產業鏈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仍以科技業為其在台灣資本市場配置重點,反觀銀行業屬特許產業,在監理政策以維持金融市場穩定為首要原則,反映在股價上台灣金融類股難以有所表現。


合作金庫銀行作為泛公股銀行之一(財政部、農會、信合社持股合計達25%以上),過去數十年來均較民營銀行承擔更多社會責任,但靠著合庫全體同仁努力,營運績效屢創佳績,依20197月英國《銀行家》雜誌發布的全球前一千大銀行排名,合作金庫銀行以第一類資本計算,為台灣第4大,全球第203大的銀行;雖然入選D-SIBs後,合庫面臨增資壓力,進一步稀釋每股獲利及影響配息等,但入選既是肯定亦是榮譽。


陳世卿指出,股價不僅止於反映成長前景,其餘如公司治理透明度、管理團隊願景、財務結構、股東結構及股利政策等,均是投資人選擇股票的考量因素。藉由入選D-SIBs機會,合作金庫銀行將因應此一挑戰,更專注於資源有效分配,將有限的資本運用至效益高的業務,以降低增資等帶來的負面影響,從長期來看,有助於合作金庫銀行體質的改善,公司治理與國際接軌,提升企業形象與公司評價,帶動股價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