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

企業社會責任再擴大 國際大廠使用再生能源成趨勢

撰文:林奇澤


全球各大企業都陸續推廣再生能源,希望能成為趨勢,而台資企業也扮演重要角色,不僅與國際大廠合作,或由政府帶頭推政策配套措施,加上金融業協助國內耗能產業加速能源轉型,都能為減緩暖化做出貢獻。


2015年巴黎召開的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會議(COP21)中,聯合國195個成員國通過了「巴黎氣候協定」,共同承諾要在本世紀結束以前,將全球平均溫度上升幅度控制在工業化前水準的2oC以下水準,以對抗全球暖化。另根據REN21Renewable Energy Policy Network for the 21st Century)於2018年發布的《Renewables 2018 Global Status Report》關鍵報告指出,目前全球再生能源占比約為26.5%,將近有150個國家提出該國的再生能源目標,有6成的國家已設定20202025年須達成的再生能源目標,3成左右的國家將2050年設為使用100%再生能源做為目標,其目的就是為了實現低碳或減少碳足跡,以解決全球暖化的問題。

有關再生能源比重的規劃,例如歐盟2030年達32%,其中英國為70%、德國為65%;美國2050年達31%;日本2030年達24%;印度2030年達48%。以英國為例,已發展大型風力風電及太陽光電多年,根據英國氣候變遷研究機構Carbon Brief最新資料顯示,在2019789月,風力發電、太陽能、水力發電與生質能等綠能發電量高達29.5TWh(百萬兆瓦時),已超越化石燃料的29.1TWh,英國未來規劃2050年電網實現100%由再生能源供電,並在2050年前溫室氣體減量達到1990年排放的20%。至於我國則規劃至2025年再生能源配比達到20%,其裝置容量:太陽光電為20GW及離岸風電為5.7GW,每年分別可產生256207億度綠電。


國際大廠推廣再生能源不遺餘力

至於全球國際大廠基於企業社會責任,大量使用再生能源所生產的綠電,已經成為國際大廠能源利用的新趨勢。隨著國際大廠,如蘋果、Google、星巴克、微軟等紛紛加入國際再生能源倡議組織「RE100」,一同以實現100%使用再生能源為目標,國內企業因應供應鏈的需求、環評需求、用電大戶等要求,使用綠電成為必然。「RE100」是由氣候組織(Climate Group)與碳揭露計畫(CDP)於2014年共同合作成立的國際倡議行動,目標是2020年有100家大型企業採用100%再生能源(即綠電),加入的企業必須公開承諾在全球達成百分百使用再生能源的時程。國際大廠推廣再生能源及使用綠電的情形說明如下:

一、蘋果(Apple):辦公室及資料中心自2014年起100%使用再生能源供電。20184月宣布全球廠辦設施100%潔淨能源供電的目標,包括美國、英國、中國大陸及印度等43國,2019年製造合作夥伴已達到44間供應鏈商承諾使用100%再生能源營運。

二、谷歌(Google):2012年宣布將100%使用再生能源,在2017年已經達成,至2019年已在全球完成逾30件再生能源認購計畫,累計採購3.5GW綠電,包含太陽能與風力發電。

三、臉書(Facebook):2018年美國企業綠電採購之冠,2018年底已購買超過437M太陽能與680MW風能,累計收購量達3GW。臉書目標在2020年底前達成100%再生能源供電,並同時減少75%溫室氣體排放。

四、三星(Samsung):宣布在2020年前在美國、歐洲、中國大陸的工廠、辦公大樓、設施全面100%使用再生能源,為亞洲第一間公開承諾及訂立使用可再生能源的企業。

由此可知,蘋果(Apple)及谷歌(Google)等國際企業已承諾使用100%再生能源,並要求供應商使用再生能源,希望帶動國際綠色供應鏈。在台灣亦有購買綠電的案例發生,例如谷歌(Google)於20191月宣布在台灣購買太陽光電10MW,且Google買台灣綠電,創下三個第一,包括這是2017年經濟部修正電業法後,第一件企業採購再生能源案;為Google在亞洲第一次購買再生能源;此案亦是台灣透過台電併網傳送再生能源的第一例。


蘋果在台攜手萬家香發展太陽能

而蘋果(Apple)也來台灣找綠電,日前傳出已經與萬家香醬油廠簽約,該業者設置太陽能電池陣列,部署在萬家香於屏東長治鄉約15,000坪的醬油廠區內。萬家香表示,台灣的太陽能發展以嘉義、屏東環境最為適宜,其中長治園區因在航線管制區內,建築有高度限制,因此沒有高樓阻擋陽光照射,相當適合發展太陽能。萬家香預計幾個月內將完成太陽能系統的建置。未來發電產生的太陽能除了供萬家香與蘋果以外,他們也和台電簽約,將把部分太陽能電供應給台電。

另外,台積電為了因應在5奈米廠、3奈米廠及寶山研發中心的環評,承諾要使用20%綠電,每年約需15億度綠電,因此台積電規劃在南部發展太陽能光電,希望建置13億度規模的太陽能綠電廠。


落實三大配套措施 綠電供需買賣順暢

推動再生能源,必須要有政策配套措施,以使綠色供需買賣雙方交易順暢,另外我國廠商為了加入國際供應鏈體系,必須要能提供再生能源憑證以資證明生產過程使用綠電。近期國內政策配套措施說明如下:

一、經濟部擬建立再生能源憑證交易平台:我國於79日首屆「亞太再生能源憑證與市場高峰會」表示,為了促進再生能源的交易,經濟部已責成標準檢驗局於20174月成立了國家再生能源憑證中心,並將透過合理的交易價格以平衡供需來改善再生能源憑證的交易,因此計劃在明年1月之前建立一個再生能源憑證交易平台。我國在5月份修訂了「再生能源發展條例」,能源大用戶需要確保其電力供應的某些比例來自再生能源,亦即綠電,再生能源每發出1,000度綠電,就可以得到一張憑證,憑證就是綠電的生產來源履歷。

二、經濟部研議綠電交易雙軌制及規劃建立電力交易平台:由於我國再生能源業者所生產的綠電大部份皆由台電躉購,導致企業無法直接買到綠電,若不解決,可能影響後續投資。經濟部經過討論後,希望解決買不到綠電的問題,並為達到活絡綠電交易目標,初步朝開發商售電、台電售電的雙軌制方向研議。開發商售電方面,未與台電簽約者就循市場機制,可自由交易(不透過台電),雙軌當中第一軌;但若已簽約由台電躉購但想解約,可循商務契約的方式與台電談解約,雙方自行「談分手」。另外,由於台電握有大量綠電,如果決定由台電賣,經濟部已請台電規劃建立電力交易平台(含綠電及傳統能源交易),也就是雙軌制當中的第二軌。

三、能源大用戶須安裝或購買綠電的門檻研擬上修至5,000瓩以上:「再生能源發展條例」5月上路,強制能源大用戶需安裝或購買一定比例綠能,經濟部正訂定相關子法。政府近期與工商界討論後,原假設的800瓩大戶門檻太低,約影響有數千戶,中型以上工業戶、所有較高能耗產業業者均被納入;但近日與台電、綠能業者及大戶業者座談後,考量目前綠能供應及產業界實際負擔能力後,認為門檻有必要上修以符合現實需求,因此擬上修到5,000瓩以上,影響範圍減為500600戶;另原擬強制規範安裝10%契約裝置容量,也討論改依用電量計算。


金融機構對抑制暖化作出貢獻

至於我國金融機構方面,基於金融機構的企業社會責任(CSR),亦宣示遵循赤道原則精神,對投入綠色金融及抑制全球暖化,希望能做出貢獻。根據英國能源經濟與金融分析研究所(IEEFA)的數據,目前已有100多家管理至少100億美元資產的全球金融機構,宣布了對化石燃料融資的限制。在亞洲部份,於2019上半年則有4家銀行加入了限制化石燃料融資的行列,分別為中國國家開發投資公司、日本MUFG三菱日聯金融、新加坡星展銀行及新加坡華僑銀行。而我國方面,為了響應節能減碳,改善空氣污染,減緩地球暖化,玉山金控旗下的玉山銀行於71日宣布自即日起,將不再承作新的燃煤火力電廠專案融資案件,既有案件屆期後也不再續約。這項授信政策,將適用於玉山銀行國內營業單位及9個國家地區共28個海外據點,向世界各地共同追求環境與社會的永續發展的目標看齊。

由此可知,解決全球暖化所造成的氣候極端問題已不僅僅是製造業的責任,金融機構亦扮演了重要角色。在此有兩個觀察與建議提供給各界做參考:

一、規劃中的再生能源憑證交易平台與電力交易平台是各自獨立的兩套系統,前者是透過平台使企業用電戶可以買到綠電憑證,後者是透過平台使未來綠電在市場上得以自由買賣交易,因此兩套平台系統須研議進行整合,使綠電的供需雙方得以有效率地透過撮合做憑證及綠電交易,以得到公平及合理的價格(台灣目前是電證合一的方式進行交易,憑證有憑證的價格,綠電有綠電的價格)。目前官方已經有重視此平台整合的問題,正朝整合方向進行規劃。

二、我國金融機構基於金融機構的企業社會責任(CSR),應努力協助國內耗能產業加速能源轉型,從旁鼓勵其汰換耗能設備,以及多投資於節約能源及再生能源領域,並給予融資條件上的優惠。例如國內有某銀行推出「永續指數連結貸款」方案,以公正第三方機構所發布的永續表現評比為基準,定期評估申貸企業在經濟發展、環境保護、社會影響等各面向的績效表現,當企業在上述相關指標中達到一定的成長幅度,即主動調降貸款利率,以鼓勵企業實踐永續發展與能源轉型,為減緩全球暖化做出實質貢獻。

(本文作者為台灣金融研訓院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