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

沉浸書中回到過去 洞悉金融名言幽默與哲理

撰文:陳德霙

你知道「笨蛋,問題在經濟!」這句話是出自哪位名人?當時的時空背景又是什麼?其實許多關於金融的經典名句,背後都有富含著深意的故事,本書作者以獨到的見解,帶領讀者認識金融名言,分享人生體悟。


經據典」是強化溝通說服力的重要技巧,古今中外皆然,但要如何用得恰到好處,就需要了解其背後的故事、歷史背景。《你知道的名言 不知道的金融故事》是一本特別且有趣的書,作者沈中華與王儷容都是美國華盛頓大學經濟學博士,金融實務歷練豐富,學術地位有目共睹。他們說,一開始只是基於對政經與金融典故及歷史事件的興趣,還有對於推廣金融經濟知識的使命感,所以平常就養成蒐集名人之言的習慣。後來發現,無論是金融職場上共處的同事或是學生,對於這些名言和故事反而特別津津樂道,常常引起共鳴,因此前前後後花了大約5年的時間,系統性地整理這些好像有點熟又沒那麼熟的名言,希望透過故事的闡釋,能夠讓枯燥艱澀的經濟金融理論變得容易親近一些。


馬克•吐溫曾說:「歷史不會重演,又總會驚人地相似。」希望透過書中故事,能夠幫助讀者以史為鑑,在紛亂的情勢中釐清思緒,建構有邏輯性的思考力。


深度剖析名言背後意涵


「笨蛋,問題在經濟!」每逢選舉期間,這句名言就會被許多候選人當成自己的政見主軸。這句話是出自1992年比爾‧柯林頓參加美國總統競選時,貼在競選總部的標語,後來「經濟至上」意外成為競選口號,當時的競爭對手老布希在軍事與外交上有著耀眼的勝利,但卻無形中忽略了經濟民生問題,甚至以加稅的方式來解決財政赤字。民眾歸根究柢在乎的還是自己是不是溫飽,天花亂墜的政見牛肉或是意識形態的崇高政治理想,都不如能夠照顧自己柴米油鹽的候選人,最終,柯林頓成功勝選入主白宮。


凱因斯曾說:「俗話說,如果你欠銀行1,000英鎊,你會任其擺布;但如果你欠的是100萬英鎊,那麼情況將反過來。」後來1982年2月《經濟學人》雜誌將此段話改為「如果你欠銀行100英鎊,有麻煩的是你;但如果你欠的是100萬英鎊,那麼有麻煩的就是銀行。」這段話聽起來有點諷刺,但也的確值得深思一下所衍生的不同理解與意義。


想想多年前台灣發生的卡債事件,到近期的學貸免息話題延燒,銀行會把你的賴帳報到聯徵中心,讓你的信用分數受損,所以你有麻煩,但金額本身其實不大,你如果真的不還,對銀行影響也還不算很大。但如果欠錢的是大企業,銀行的籌碼卻反而比企業本身還少,像是華映聲請宣告破產,就導致9家債權銀行預估合計損失7億,欠債還錢本應理所當然,但如今借錢出去的反而遇到大麻煩。


再來看看國與國之間的債權與債務關係,書中舉了2015年希臘的例子,希臘透過公投否決歐盟附加嚴格財政節約條件的援助方案,但希臘的信用破產卻也迫使債權人不得不做出讓步,因為巨額債務如果擺著不還,最終倒楣的還是眾多債權國。錢欠得多反而更有任性的空間,債大不愁的矛盾所衍生的不公平,從國家、企業到個人之間,我們都聽過類似的故事或情境,但其實好久以前凱因斯就說過了,或許以後再遇到,我們就見怪不怪,反而會心一笑、隨口冒出此名言。


調性詼諧不失莊重


19世紀英國首相班傑明.迪斯雷利說:「世界上有三種謊言:謊言、該死的謊言和統計數字。」在訊息爆炸時代下,資料真真假假,選舉將屆,各種民調滿天飛,一樣的問題,但是透過不同的機構來做,就有不同的結果,你會不會好奇到底哪個才是可信的?這些數字到底是怎麼被「做」出來的?真相到底是什麼?或許數字本身是正確的,但是經過使用者的特殊處理,便產生了每位使用者自身想要的答案,又或者是從一開始的抽樣就不是隨機,而造成選擇性偏誤,導致了偏差的結果。


《你知道的名言 不知道的金融故事》,名言常常被引用,但如果沒有真正了解這些名言的起因與背景故事,可能就會有種隔靴搔癢、抓不到關鍵,或甚至用錯,那就更窘了,請跟著作者詼諧不失莊重的調性,一起重新認識這些金融名言,回到過去的時光,探索迎向未來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