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
AI應用漸普及 演繹台灣財管業務新面貌
AI在投顧領域的應用日廣,在經濟前景未明、低利率當道的時代,更精細、低成本、自動化、個人化的理財服務應運而生,各家銀行推出的智慧理財皆有不同特色,為現今的財富管理市場注入創新的力量。
AI(人工智慧)結合大數據與智慧型手機功能,意在驅動投資顧問業務的進一步轉型。而AI在投顧領域的應用,除了有「機器人投顧」(robo-advisor)還有「智能投顧」,金融業者都應仔細研究異同之處,本文將探討藉由AI有機會提升並突破台灣財富管理業務帶來新面貌。
「機器人投顧」與「智能投顧」應運而生
AI的應用在許多產業中逐漸發展並產生效益,在金融業可以應用在RPA(機器人流程自動化)、智能客服、對話式投保及藉由圖像辨識與機器學習,期待以最佳價格和最高速度執行客戶交易指令的應用等已逐漸成熟。鑑於對經濟前景的不確定,造成近年來財富管理領域的客戶不願採取積極的投資策略,轉而尋求以ETF為主、較被動投資策略的產品,也給業者帶來獲利降低的壓力。金融海嘯以後,許多新創公司順勢提供更加精細、低成本、自動化、個人化的理財服務,目標不僅指向一般大眾族群(mass),也瞄準富裕大眾族群(massaffluent),成為傳統投資理財業的新競爭者,同時「機器人投顧」與「智能投顧」的名詞開始應運而生。
究竟AI應用在理財或投顧的現況與發展如何?首先需要釐清的是,實務上,「機器人投顧」(或「機器人理財」)與「智能投顧」(或「智能理財」)這些名詞在產業界的用法有沒有什麼不同?似可歸類成以下幾種:
有些業者雖將「智能投顧」定位於高淨值客戶,但卻同時強調其「機器人投資顧問」有能力將觀點(例如油價、利息、匯率的漲跌等)反映到精確的投資組合。該業者於風險與偏好評測後,提供客戶以共同基金產品為主的投資組合建議。顯然,該業者認為「機器人投顧」與「智能投顧」沒有兩樣,而將兩個名詞交互使用。
另有業者認為,「智能投顧」應該要能做到投資組合千人千面,也要能提供即時、專業的市場分析研究報告;對個別客戶所購買的共同基金產品,能即時反應累計收益等數據。這類業者也於風險與偏好評測後,提供以共同基金產品為主的投資組合建議。至於「智能投顧」究竟應適用於高端理財客戶,或是入門理財客戶,業者當時以仍在探詢市場脈絡與可接受度而不置可否。
也有業者認為,「機器人投顧」著眼於提供理財服務予零售客群(資產小於50萬美元),而將「智能投顧」定義於服務中高資產客戶(資產介於50萬美元至1,000萬美元間)。至於超高淨值客戶(資產超過1,000萬美元),則交由投資顧問(人)處理。
王道銀行打響機器人理財第一炮
證期局在2017年8月表示,目前「機器人理財」僅王道銀行一家開辦,已在同年7月推出,第一階段銀行只能提供客戶投資建議,由客戶自行管理投資。在這次開放後,銀行則可與客戶約定好投資標的、投資比例、停利停損比率及偏離度等,由銀行在其交易平台替客戶操作投資。
中信銀行則就其醞釀2年推出的「智動GO」投資計畫,稱之為「智能理財」,而非「機器人理財」;究其原因,乃因業者認為現行流程中,還是會有「專家」進去,有「人」介入。
越來越多銀行也開始加入智能理財的市場,永豐銀行推出「永豐智能理財」,針對個別客戶的理財需求,依據其基本資料、投資期間及目標金額等,依演算法計算出最佳投資組合,並以美國股市及非美已開發股市ETF,加上美國長、中、短期公債ETF為標的,期許透過兼具目標達成及風險控制的配置方式,為客戶累積實現目標的能量。
「永豐智能理財」以長期穩定投資為基本價值,挑選低管理費、高透明度的股票型與債券型ETF,提供超過60,000組客製化投資建議;同時,系統每日自動化監控市場波動,依據個別投資組合的目標達成率以動態再平衡方式調整,協助個人資產穩健成長。
國泰智能投資自2018年10月底上線,以科學理財建立「目標式投資」。數據顯示,使用國泰智能投資的投資者年齡分布廣泛,從20歲到65歲以上都有。不僅年輕人使用,也吸引退休族群,其中又以25至44歲族群對於智能投資的接受度最高,比例逼近7成。
國泰世華銀行2019年再推出「策略式投資」,新增專家精選的4種策略主題投組包括:以穩健的全球發達國家資產,搭配看漲優勢產業股票的「全球Fund手中」、精選亞洲高成長潛力股票搭配亞洲債券的「亞洲佈局通」、利用大數據及動能訊號分析產業強弱,精選最具潛力產業組合的「趨勢獨角獸」,以及目標每月固定股債配息的「月領雙薪流」,讓客戶針對自身投資風險屬性與偏好進行選擇,擁有更高的自主性。
除了上述之國泰世華銀行、永豐銀行外,中信銀行、幾乎無實體分行的王道銀行、基富通以及野村投信、復華投信等均投入智能理財或機器人理財領域。
投資決策權仍保留在客戶端
金管會於2017年8月10日宣布,開放自動化投資顧問業務(即機器人理財),可以代理客戶下單、操作,未來客戶在事先約定相關投資條件後,再依自己的投資屬性及風險偏好填寫問卷,即由機器人產出投資組合建議,客戶按下同意鍵,即可由機器人代為自動停利停損、再平衡投資。在這次開放後,已上線機器人理財的王道銀行可與客戶約定好投資標的、投資比例、停利停損比率及偏離度等,由王道銀行在其交易平台替客戶操作投資。當市場發生變化、投資偏離預期時,王道銀行不必逐筆請示客戶意見,即可依當初約定的投資範圍及比率,進行相關投資操作,如逢低買進、逢高賣出、調整股債比重等搶時效反應,但交易後必須立即通知客戶。
同時,證期局表示,雖然中信銀也宣布推出智能理財服務,其服務並不是證期局認定的機器人理財。主要是中信銀是自動化全委業務,運用的是「指定單獨管理運用金錢信託」,即客戶同意理財後,所有投資決策是由中信銀決定。但王道銀行的是自動化投資顧問業務,運用的是「特定用途金錢信託」,投資決策權仍是保留在客戶身上,王道銀行不能代為決定投資範圍。
目前看來,投資決策權仍是保留在客戶身上,王道銀行不能代為決定投資範圍,筆者以該銀行之客戶實際辦理機器人理財後發現,王道銀行每一次在從事再平衡之前,仍需在線上要求客戶按下同意後始為之。
根據2017年6月29日公布實施之《自動化工具提供證券投資顧問服務(Robo-Advisor)作業要點》其中之「定義」:本作業要點所稱自動化投資顧問服務,係指完全經由網路互動,全無或極少人工服務,而提供客戶「投資組合」建議之顧問服務。另外,投信投顧事業應與客戶事先約定自動化投資顧問服務之「投資組合再平衡交易」相關內容。倘投資組合再平衡交易之投資標的或比例與原約定不同,須先經客戶同意,始能進行調整。王道銀行現行實施再平衡之流程所本法源,似乎係依據上述《自動化工具提供證券投資顧問服務(Robo-Advisor)作業要點》。銀行如此作法,筆者也有些疑慮,因而點出來探討。
在銀行機器人理財平台做過風險評估後,投資人選擇的是「投資組合」(基本上,其項下資產配置為數檔基金,而非單一一檔共同基金);在此情境下,每一檔基金的投資決策權仍保留在投資人身上,由投資人決定投資標的。從而,再平衡交易需先取得客戶同意。此種作法,除遵循《自動化工具提供證券投資顧問服務(Robo-Advisor)作業要點》,亦符合「特定用途金錢信託」意旨。然而,銀行機器人理財所設門檻既為投資入門者,怎會有能力與相當知識,而定期或不定期被銀行系統傳送要求按下同意再平衡的確認鍵?
如此作法,造成要求無專業的入門投資人做投資組合變更的判斷。即便是投資新手進場投資單一共同基金,亦無需如此。共同基金之再平衡均由投信公司之基金經理人依其專業判斷、決定,而無需取得所有眾多投資人事先同意的必要。在申購共同基金產品情境下,銀行運用的亦是「特定用途金錢信託」,銀行應需先取得客戶同意下單申購基金。惟另一方面,之後,在基金項下資產(股票、債券、現金等)進行「再平衡」交易,即無需先取得客戶同意。(本文作者為前摩根證券投資信託公司執行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