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

發現新型態場景金融 FinTech應用趨勢大分享

採訪、撰文:趙有德

2019台北金融科技展期間舉辦的金融科技創新論壇,邀請多位國內外機構及專家,針對純網銀和新型態場景金融等時下正夯的金融科技議題,進行創新服務或產品專題演講,從中展現許多FinTech亮點,證明金融SMART並非遙不可及。


2019台北金融科技展陣容相當浩大,1130日舉辦的「金融科技創新論壇:新型態場景金融」中,分別針對純網銀和新型態場景金融,邀集在不同領域發光發熱的新型態場景金融佼佼者,分享最新金融科技應用及創新技術趨勢。

這場論壇中,與談者包括台灣金融研訓院金融研究所所長林士傑、Master會員業務主管副總裁黃智琳、英國金融科技諮詢委員會主席顧問Michelle Chivunga Nsanzumuco、日本NEC副部長(本部長代理)林直也,以及中華開發金控資深副總裁周郭傑,深入解析新型態支付模式崛起趨勢以及數據分析在金融領域的最新應用。


金融研訓院林士傑》

樂見企業解決客痛點,積極創新

首先,台灣金融研訓院金融研究所所長林士傑表示,以消費者為核心的時代已經來臨,樂見更多企業為了解決客戶痛點,盡力去研發創新,創造更多商業新價值,不僅激盪出更多火花,也重塑金融業的面貌。

政府開放金融監理沙盒作為實驗場域,讓非金融業者也能打破限制,林士傑建議,銀行業者也要積極結盟跨業資源,打造專屬自己的生態系,台灣金融研訓院目前有芬恩特創新聚落,除協助訓練新一代人才,也會推動更多研究和諮詢服務,因應未來更多挑戰。

林士傑舉例,目前已有銀行業者與旅遊平台業者合作串接API,分析機票而得知消費者是否需要買保險,讓銀行服務能夠更無形地融合於民眾的生活日常(Offering banking as a service)且更方便取得。


Master智琳》

攜手銀行推QRCode交易,支付更快速

Master萬事達卡會員業務主管副總裁黃智琳則表示,台灣身為信用卡成熟市場,消費者對創新業務接受度高,萬事達卡在2007年就發展第一支NFC手機,當時雖然申辦過程繁瑣,但有其階段性使命,他也預告,很快就會宣布和銀行之間合作的QRCode交易,讓消費者能更快速、便捷地完成支付。

萬事達卡一年處理上百萬筆交易,因此有海量的資料,這些年來戮力發掘有用資訊,以提供給合作夥伴,除了大數據,包括生物辨識、跨平台支付和普惠金融等領域,也積極研發創新。

例如「代碼整合控管平台」(Token Connect and Control)這項創新,就讓消費者可一鍵管理,更新在其他平台上儲存的卡號。除了面對面的實體交易,因應更多電商、訂閱服務普及下,未來透過一鍵更新機制,讓支付流程不中斷。

黃智琳表示,美國醫療費用昂貴,不少民眾看病經常分期付款,萬事達卡嘗試將大數據分析導入醫療體系,一來可避免醫生詐領,二來避免病患跑掉等詐欺行為。未來希望透過看病次數、居住地分析,領取藥品、個人收入等資料,訂定合理的客製化還款計畫。

至於普惠金融,如非洲肯亞,過去農民種植農作物很難把作物銷售出去,必須自己用卡車載送出外銷售或等經銷商收購,但往往價錢不漂亮,後來因地制宜,透過手機簡訊作為即時撮合供需平台,萬事達卡擔任金流角色;和世界糧食計畫署的合作案,則提供受助者E-card預付卡,可以去指定商店購買需要的生鮮食品,簡化禮券發行過程,也不會發生資源濫用情況。

台灣超過一億的銀行帳戶,只有2,300萬人,每個人平均有5個帳戶,黃智琳指出,透過消費者立場去提供適合的路徑,是目前努力的方向。


英金融科技諮詢委員會Michelle》 

積極思考數位經濟帶來的挑戰與機會

Michelle Chivunga Nsanzumuco(以下簡稱Michelle)於英國倫敦開設區塊鏈公司,即便大環境變動快速,但仍然鼓勵大家積極思考數位經濟帶來的挑戰與機會。她以區塊鏈比擬,有潛力可以改變整個產業、全世界,每個人都參與這場數位革命,必須要了解衝擊和影響,中國阿里巴巴旗下支付寶取代大部分現金,就是典型案例。

Michelle也呼籲,必須更尊重個資所有權,由個人自主決定該提供、分享給哪些機構運用,但首先,要先知道有哪些資料,品質如何,怎麼維護,如何運用等。「我們需要資料科學家,人才培育和相關法規必須同步進行。」

Michelle表示,自己過去在銀行業和金融業工作,因此認為銀行過去喪失很多機會,現在則看到很多銀行熱身,她呼籲別再錯過先機。「我們必須要接軌,認識到機器人能幫我們做些什麼,我們不會被取代而失業,你要有新的核心技能,配合機器或科技就會很強大。所以應該是令人興奮,不是威脅。」


NEC林直也》

分行提供更有效率的服務,創造亮點

NEC副部長(本部長代理)林直也則分享日本案例,由於日本現金支付約占46.8%比例,但透過Paysle電子條碼,取代傳統紙本帳單和郵資,讓消費者可在便利商店付款,現在一年約12億件,有12兆日圓手續費商機,還有潛在成長空間。

林直也說,作為「黑盒子」,包括詐欺交易、評分機制等,都能提早洞悉過去無法檢測的不法帳戶,使損失最小化。例如NEC透過「FIDO生物認證」功能,在線上進行數位化KYC,讓使用者透過上傳護照或者會員卡等,順利通過開戶審查,「這些都是實現數位KYC的顧客體驗,未來開戶、申請信用卡、保險或甚至是旅館報到時,都能很快地確認為本人。」

第二個案例是「白盒子」,NEC和三菱銀行的合作,使用AI人工智慧加快審核流程,輸入顧客的工作或年收,以過去的借貸為基礎,判斷是否提供房屋融資,從一天減少到最短15分鐘,為三巨型銀行中的首例。透過貸款審核升級化,不僅減少銀行人工審核作業成本,更因增加效率,有助於擴展新客源,以及避免客戶因為借不到貸款而離開銀行。

雖然科技大幅提升數位金融科技效率,但實體分行不會消失,林直也舉例,三井住友銀行在銀座開闢新一代分行,有獨立接待區,更能深度地面對面互動,大垣共立銀行則轉型,展開各種對應,例如「得來速型銀行」,客戶不需下車就可以在ATM或窗口進行交易,又或者是在分行前設置電動汽車充電站,提供客戶深入服務等,他提醒,分行必須提供更有效率、更舒適的環境。


中華開發金控周郭傑》

金融創新開想像力,重新定義

中華開發金融控股公司資深副總周郭傑則分享與中華電信合作,成功申請監理沙盒的經驗,這是第一個開放銀行(open banking)的應用。

周郭傑指出,傳統金融業創新不易,從大環境看,一來在資本市場股價淨值比偏低,對優秀人才誘因有限;其次是人口結構老化,對銀行來說,主要財富管理客層在3545歲以上,由於業務比較複雜,目前還有努力空間,現在所看到的創新主要集中在消費金融,客層是年輕族群,而未來,人口越來越少,客戶的生活型態也改變,銀行必須更積極應對,「過去消費金融很仰賴薪資單,但現在年輕人接案做兼職,這些資料我們都拿不到。」

他舉「老表你好」App為例,這是一個可在短時間內查出親戚稱謂的程式,未來若在介面上出現包紅包,也不需大驚小怪,因為這就是「場景金融」,如果下個畫面跳接到開啟銀行的非約定轉帳,反而會跳脫場景,對使用者來說過於突兀。

周郭傑說,有時候創新必須開啟想像力,例如國外還有個「FlushApp,可立即顯示附近廁所,還能立即導航且不需連結網路,使用完後還可以為廁所評分。如果把「馬桶」視為一門生意,結合小額信貸業務,透過按次收費、評估人流,一個新型態的貸款業務就產生了。

「有些人很悲觀,認為銀行會消失,但是我認為不會,我們跟記帳軟體麻布記帳合作3年,過去是銀行定義產品,教育客戶,但現在出現平台業者,他們重新定義。」

周郭傑說,未來要全面開展Open Banking,由於牽涉到金錢移轉、價值儲存和信用分數,最核心的是線上身份認證,而且必須符合「彈性可變」、「利他開放」、「貼近客戶場景」特性,既有傳統銀行並未設立專責部門,但是每個部門都需要。這就無法做到適當創新。由於官方正積極推動金融業轉型加速器、培育創新團隊,有志者可以多運用這些資源,現在正是最好的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