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
2020 科技新創與創投趨勢 B2B新創具高商業價值
台灣創投界發生無案可投的窘境已非新聞,但狀況有日益嚴重趨勢,顯示台灣新創公司的國際競爭力不足,在成長速度、海外市場拓展能力上都有待持續加強,唯有提升投報率,才能更符合基金投資效益。
2020年到來,全球科技新創和創投圈都發生了不小的改變。在台灣,大家常掛著的口頭禪是「新創越來越盛行」,事實上,科技新創在世界各地的變化難以「盛行」二字一概而論,尤其是早在2014年新創就已經走入趨緩的正常化模式,早已不再呈現暴漲的狀態。
審案標準不斷提高
全球的科技創業風潮在5、6年前就開始有退燒的情勢,最明顯的徵兆就是越來越多的創投資金投入較少的案件。以美國為例,2019年第一季美國創投就投入了326億美元,但是這些資金竟然只投入了1,835個投資案,是7年以來最低。美國國內的創投投資金額雖然是最穩定成長的,但是投資案件數卻持平或減少,歐洲整體而言也是呈現同樣的趨勢。
這種現象代表創投的審案標準不斷提高,而獲投資的案件成長速度也明顯提升,意味著投資新創在美國不斷地走向正常化,用更精準、更高投報率的案件去取代過去20年無的放矢的創投模式。
以前號稱世界獨角獸製造機的中國,過去十幾年創造了許多估值虛高的新創公司。這好景在2016年後因為大量新創公司刷單造假被揭穿,而使得不少創投(中國國內稱之為「風投」)開始望之卻步。到2019年,中國的創投投資規模跌至2017年的三分之一。
以共享單車為例,在美國和世界各地都是虧本生意,卻在中國被炒作成為火熱投資項目。而夜路走多終究會遇到鬼,中國的共享單車獨角獸與新創公司,在資本寒冬開始後兩年內幾乎倒光。而中國國內大型新創投資案造就的獨角獸數量,也從2017年造就59家、2018年58家,一直跌至2019年的22家。
新創募資不進反退
早在3年前,台灣創投界就已經發生無案可投的窘境,找不到投資標的的創投基金一度高達3億美元。而這情況延續到今天也是越來越嚴重,以台灣知名的心元資本為例,其121宗新創投資案,僅有11家是台灣新創;中經合紀錄的148家投資案中,多數也並非台灣公司。就連台灣政府協助成立的台杉創投,在台灣也碰到有錢但沒案子可投的情況。整體而言,與2015年相比,2019年的台灣新創募資情況是不進反退。
現在的現象指向台灣新創公司的國際競爭力不足,不但在成長速度、海外市場拓展能力都有待加強,這也使得新創投報率差,不符合基金投資效益。
印度新創公司在2019年總共募資超過145億美元,為其歷史新高。而拉丁美洲新創公司在2019前半年融資26億美元,已超過2018整年度的20億美元。
AI在過去2年成為科技媒體報導焦點,在2019年第二季,CB Insights估計全球以AI為命題的新創籌資至少74億美元,為有史以來單季最高。
但是與其用AI這個不論在技術或理論上都非常模糊的概念為命題,其實綜觀世界目前的新創獨角獸,中國的獨角獸幾乎清一色都是民生消費公司,而美國的獨角獸則有不少以服務企業為主的B2B新創(如Palantir、Stripe、Databricks、PagerDuty、UiPath等)。若觀察過去幾年在美國掛牌上市的新創公司中,Dynatrace、Zoom、Hub Spot、New Relic、Atlassian,甚至Slack等B2B公司掛牌後的表現,都普遍優於Uber、Pinterest、Lyft、GrubHub等B2C公司。
有成功起步的B2B新創在台灣新創中更是少見。
說穿了,目前正在快速成長的獨角獸中,很多的商業模式都不需要很複雜難懂的機器學習,反而是新創公司與企業環境能否深度接軌才更重要。反觀,過度炒作像是共享單車、送餐服務等民生消費題材的獨角獸,估值都有泡沫化的疑慮。
綜觀世界各方的新創與創投走向,台灣方面的最大隱憂,在於缺少能夠創造明顯商業價值的B2B新創,而在無法培育出能與世界產業鏈接軌的技術和方法之情況下,國內新創投資的投報率都很難再進一步提升。
(本文作者為費德智庫共同創辦人暨專欄作家。現專注於教育科技、社會企業、科技創業與創業輔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