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

修正資訊揭露缺失:讓永續報告更有意義

撰文:Olga Rakhmanina

氣候變遷、工業染、全球不平等讓世界各地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投資者也得思考是否轉為投資一些能解決危機的永續業;但資料不健全,加上業間沒有足的對比報告,降低了企業公開資訊的誘因,使得永續投資困難重重。政策制定者與監理機構已確定要處理這個問題,希望調整公開資訊的方式,讓經濟對環境更負責任。



會早已無法接受企業為了追求利潤不顧一切,投資者、消費者、監理機構都越來越要求永續經營,轉向某些人所的「包容式資本主義」(inclusive capitalism)。企業決定策略與營運方式時,不能只為了股東的權益追求財務報酬,應該顧慮更多對社會與環境的影響。


仔細一想就知道這很合理,破壞環境或製造社會問題的公司,之後一定也會承受苦果,染生態、氣候變遷、勞工失去動力、消費者事事懷疑的社會,很難讓企業繼續成功賺錢。此外,永續人士也堅稱,企業的利益源自教育程度高的勞工、公共基礎建設等社會資源,因此必須考量自己的行為會對這些公共財造成什麼影響。


企業開始注重長期效益


因此,近幾年有越來越多投資者會考慮企業的環境、社會及公司治理(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Governance, ESG),而大量資料也證實,會顧及這些因素的公司財務表現較佳。德意志資管理公司(DWS)一廣受引用的報告指出,ESG與企業財務績效(Corporate Financial Performance, CFP)之間有著「穩定、雙向、非常顯著的正相關」。這讓我們看見一種良性循環:如果投資界越來越願意投資永續項目,企業就會為了吸引或維資金而變得越來越永續。


全球永續投資聯盟(Global Sustainable Investment Alliance, GSIA)是一個整合各地永續投資的平台,它指出全球永續投資的總額在2018年是30.7兆美元,比2016年增加34%。投資規模最大的是歐洲與美國,成長最快的則是日本、澳洲、紐西蘭、加拿大。貝恩策略顧問公司(Bain & Company)最近的報告則指出,亞洲市場投資永續企業的金額越來越高,光是2019上半年就成長60%,達到32億美元。


投資者、員工、供應商、消費者都在期待企業更重視永續。一般認為七、八年級生是這場變革背後的主要動力,而這些人繼承了上一代的財富之後,他們對永續的訴求如今成為「要永續,也要繼續做生意」。如今資管理公司在善盡受託責任,實現客最佳利益時,已經會顧及ESG。


永續轉型的關鍵之一是資訊公開,這會讓營運更透明,讓投資者更能向企業問責。全球最大的資管理公司貝德(Black Rock)董事長賴瑞.芬克(Larry Fink)在最近寫給各家執行長的信中表示,如果企業再不努力公開與永續相關的資訊和營運方式,貝德將逐漸投票反對該公司的經理人與董事會。


全球各地積極要求資訊公開


決策者與法規制定者在設法讓資金離開那些危害社會與環境的活動時,逐漸發現公開非財務資訊也相當有用。但分析公司East & Partners在2018年的報告指出,世界上大多數的投資者與發行人都不公開其ESG政策,因此若想提高透明度,可能會越來越需要仰賴監理。


歐盟正在推動一項非財務資訊公開法案,要求包括上市公司與銀行在的某些企業,公布對於環境、社會、就業、多樣性等項目有關的政策,而且必須公布這些政策的施行結果。雖然該法案是在歐盟2018年3月動《投資永續成長行動方案》(Action Plan for Financing Sustainable Growth)前夕通過的,但大部分人還是認為歐盟的確設法以此讓該地區的投資對社會更加負責。


台灣是亞太地區公認第一個要求ESG報告的市場,資訊公開制度享譽國際。台灣在2015年推出這項制度,規範金融服務業等特定行業上市公司必須遵守,而兩年一度的《公司治理監督報告》(Corporate Governance Watch Report)在2018年將台灣的這項制度列入最全面的ESG報告制度之一。臺灣證券交易所甚至比其他國家更嚴格,要求證券發行人符合GRI永續報告準則(GRI Sustainability Reporting Standards)。


至於新加坡則要求上市公司年以「遵守規定,否則就解釋理由」為原則,呈上永續發展報告。新加坡交易所(Singapore Exchange)認為永續資料可以和財務報表相輔相成,畢竟財務報表的功能是讓人了解過去營運績效,永續資料則可用來推估公司未來前景。一些人則指出,這種方式可以讓公司檢視自己的營運方式,對社會與環境更負責。香港也不斷要求上市公司公開越來越多永續資料,並在2019年12月的最新報告制度中提高了標準。


公開永續發展資訊非一蹴可幾


雖然決策者相當主動地制定規則,投資者卻依然沒有信心。麥肯錫(Mc Kinsey & Company)2019年初的一項調顯示,投資者認為目前企業放出的永續發展資訊不足以讓他們安心地做出投資決策。德意志資管理報告也提出類似警訊:在ESG的各項相關要素中,資訊公開以及稽核等項與財務績效之間的相關性最低,明顯低於ESG的實施效率及其帶來的名聲。


背後的罪魁禍首,是目前企業公開資訊時所使用的標準有問題,造成資訊在發行人與投資者眼中往往彼此矛盾或無法比較。國際證券管理機構組織(International Organisation of Securities Commissions, IOSCO)指出,各個地區紛紛根據自己的法律與監理制度,去設計當地的資訊公開規則,所以資訊容往往差異甚大;而且某些國家的資訊公開報告是自願而非強制的;有些國家雖然要求強制報告,卻有「遵守規定,否則就解釋理由」的折衝空間。


投資者當然希望各地標準能盡量統一,麥肯錫調中有67%的受訪者表示希望看到各地使用相同的報告標準,他們認為這樣決策者就能用更少的時間與資源去分析資料背後的意義。如果各地標準更統一,企業應該就更難「漂綠」(greenwashing),更難用華而不實的方式營造良好形象而不去改良那些較不吸睛的細節。


此外,投資者也呼ESG報告必須經過獨立稽核,畢竟在大部分人眼中,公開資訊只要沒有第三方認證,就很可能帶有偏誤,或根本就是企業的自我行銷,而投資者認為這些報告必須經過獨立稽核才得採信。舉例來,新加坡只是鼓勵企業找人稽核這些報告,卻沒有強制要求。當然,那些永續報告經過獨立認證的企業會從投資市場獲得更多資金,因此依然會明顯受益。


除了投資人以外,發行人也希望報告標準更統一。目前決定重點的定義與實行方法都相當分,讓公司公開資訊時事倍功半:而且許多國家都以永續資訊是否重要,來決定企業是否必須公開。如果標準變得一致,投資人就不需要用好幾種不同的形式去探問相同的資訊,可以減少很多多餘的問題。至於資訊更透明且更容易彼此比較,則能讓投資人更快做出決定,讓永續企業與項目吸引更多資金。


此外,目前要求企業提出報告的標準相當紛雜,評等機構與第三方服務很難做出可靠的企業排名。《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最近指出,不同評等機構所做的企業評等排名差異甚大,而許多分析師也都不斷發現那些不完整或過時的資料裡面潛藏許多令人驚訝的結果。例如報紙就爆出,電動車名廠特斯拉(Tesla)的永續評等有時候竟然比某些傳統汽油汽車公司還差。


英國金融行為監理總署(Financial Conduct Authority)最近的討論也凸顯目前的評鑑方法不透明,讓企業對標準更加懷疑。歐盟同樣在關注這個問題,最近宣布將研究金融業的永續性,改善評鑑報告的品質。


歐洲試研擬非財務報告標準


因此政策制定者正設法讓公開資訊更有意義,更便於使用。新加坡證交所監管公司(Singapore Exchange Regulation)執行長Tan Boon Gin在2019年的永續性報告活動中承諾,將更積極接觸投資人,讓資料對投資人更有意義,因為目前投資人擔心永續報告給企業太多自由發揮空間。這當然並非易事,例如許多發行人就提醒,如果要求公開的資訊過於繁瑣,反而會加重投資人的認知負擔,甚至有可能無意間公開了商業機密。


歐洲自從推出《投資永續成長行動方案》之後,就陸續推出了一系列法案草案,試圖將ESG投資標準化,讓投資人對社會與環境更負責。歐盟委員會中掌管金融服務的執行副總鄧布洛夫斯基(Valdis Dombrovskis)最近表示,如果要實現巴黎氣候協議的目標,歐洲年獲得的投資得增加2,900億歐元,私部門所獲得的投資額度將大幅影響成敗,而吸引投資人的關鍵就是有效的資訊公開機制。


不過2019年這項任務大有進展,歐盟通過了金融業永續性報告的監理法,讓未來徹底改革公開報告方式時更順利,該法的核心就是讓金融機構在決定投資與公司決策時,能自然地考量ESG風險。它要求資管理公司與投資機構回報自己的投資會對永續性造成些「重大傷害」,投資目標的收益與ESG又有些關係。而且有趣的是,為了讓前線管理能落實企業的永續願景,它還要求企業公布如何以薪資政策來降低永續危機。


外界普遍預期,要求資管理公司與投資機構公開資訊之後,發行人就會想要滿足投資人的資訊要求,因此更願意公開自己以些方式實際促進永續。但政策制定者認為這還不,因為永續報告的標準一直會有爭議。


因此,歐盟委員會已承諾將檢金融業的非財務報告,確保公開的永續資訊真實可靠。更重要的是,它正設法協助發展一套歐洲各國適用的非財務報告標準,統一目前的分,降低企業的相關成本。如今的永續性報告顯然已與過去大不相同,但如果政策制定者想讓企業以公開透明的方式露自己為永續成長做了些努力,就還得繼續加油。(本文作者為台灣金融研訓院特聘外籍研究員;譯者為劉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