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

銀行追求效率,更要有溫度 金融是實現社會目標的工程

口述:黃博怡

金融業是政府特許行業,背負社會的期待,臺灣企銀黃博怡董事長期許金融業的菁英們不該只追求獲利,應從更高的格局視野經營銀行,積極回應社會責任,協助社會繁榮。


大家在腦海中想像一個圓圈,看到一個圓圈,你會想到什麼?每個人對這個圓圈,可能有不同的解讀。一部分人可能會聯想到人生、企業和社會,總期待能「圓圓滿滿」,但換個角度來看,圈圈的線條也可能代表著「框架」、「限制」。


我想說的是,組織要突破框架,居高位者不能自我設限,應有開闊的氣度及寬廣的視野,起心動念要以更高的角度思維,帶領組織成長及貢獻社會。金融業是政府特許的行業,背負社會的期待,必須相當程度地承擔起社會責任。


金融的目標與本質:

銀行是為社會的期待而存在


當年我在玉山銀行工作時,黃永仁董事長曾跟我說:「你的責任,是要全心全力培養你的接班人。」所以當時我除了要做好份內的工作,也必須花心力培養接班人,才算任務圓滿。當一位領導者,不是只做既有的工作,還要帶動整個團隊,一個重要的幹部必須要有視野,要有相當的氣度、格局,領導者必須要能帶動團隊的進步。


對很多人來說,金融可能只是一個「行業」;但在我眼中,金融是一種「實現目標的工程」。從事金融業,不要用過於「小我」的角度去看金融,應跳出圈圈的框架限制,否則你會辜負社會的期待。若金融業只專注於本身的獲利,卻忽視了社會賦予的責任和期待,沒有與社會的目標和理想相結合,就失去了金融的目標與本質。


金融業應時時記得自己要承擔起對社會的責任,支應並回應社會的期待,協助社會繁榮。不只要有效率,更要有溫度,讓金融可以遇見美好的社會,這個美好社會就是我一開始請大家想像的那一個「圓」。


美國耶魯大學的經濟學教授羅伯‧席勒(Robert James Shiller, 1946—),於2013年獲頒諾貝爾經濟學獎,在其著作《金融與美好社會》(Financeand the Good Society)一書中指出,金融的存在是為支應社會的目標所需,因此金融機構與社會之目標與理想配合得越好,社會就越強大、成功。書中非常深入地闡述相關理念,很值得看看。


金融業應贏得社會尊敬


這也是「普惠」(Inclusion)的概念,金融體系應與時俱進,制度與商品的創新都應該含有這樣的概念,致力滿足社會大眾的需要。換言之,大家從事金融業,不要只為賺錢,應對消費者真心的付出,協助解決各種不同客戶的問題,才能贏得大家的尊敬。


我特別喜歡一位奧地利的經濟學家熊彼得(Joseph Alois Schumpeter, 1883~1950),熊彼得認為,創業家對整個社會來說最為重要,無論在什麼樣的單位,都可能有人用創業家的特質來處理事情。創業家的特質是有洞察力,這樣的洞察力是看到未來的可能性,而且他要有承擔風險的勇氣,嘗試去執行,有了執行力才能把握住機會,任何組織都需要這種創業家精神。


金融市場過去是寡占市場,在這種環境下所養成的銀行組織文化,不善於因應外在環境的改變;但現在環境不同了,新銀行帶來競爭壓力,不斷擴張他們的市占率,寡占市場一去不復返。相較起來,公股銀行過於保守,目前公股銀行還能保有相當局面,但能維持多久?值得懷疑。


大家都可看到,20年前的中信銀、玉山銀,當時他們還是金融界的小Baby,但20年後,他們逐漸茁壯,跟泛公股銀行已經拉開相當大的差距,這場賽局非常有趣。


金融業應創造自己的故事

正面評價終會反映在股價上


銀行家應認知,經營銀行不應只追求表面的獲利和每股盈餘(Earnings Per Share,簡稱EPS),更須重視「價值創造」。經營銀行不能只追求最基本的EPS表現,還應該追求有更高的本益比(Price-to-Earning Ratio,簡稱P/E,即為每股市價/每股盈餘)和股價淨值比(Price-Book Ratio,簡稱P/B,即為每股市價/每股凈值)。對於未來看好的公司,股票市場會給予比較高的股價,所以銀行也應該經營P/E和P/B,以了解自己在別人心目中的價值。


就像美國特斯拉(TESLA)從股票掛牌上市那一天起,公司雖然沒有半毛盈餘,股價照樣幾百美元,因為投資者關注的是公司的未來性,加上市場給予開創者的禮遇,讓投資人願意以更高的P/E來投資一個未來(或趨勢)。


日本藝術家村上隆曾說,為什麼有人願意花上億元買他的作品,只因:「所有的商品必須有故事,讓人們覺得值得用金錢去下賭注。」異曲同工,即使是金融業,也可以創造出我們的故事,讓人們一提起這家銀行,就有一種深刻的印象、好的形象,這個正面評價就會反映在股價上。


金融服務不能獨厚社會菁英

更應致力解決不同階層的問題


怎樣才能經營出更高的P/E和P/B呢?答案就是:積極地回應社會責任。


以玉山金控為例,28年來持續堅持理念的經營,相信願景有多大,力量就有多大,秉持誠信正直、清新專業的核心價值,長期努力朝共同願景邁進,才成就了今天的玉山。此外還有中信金控、國泰金控和富邦金控,都有各自專注於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簡稱CSR)的特色與策略。


金融業承擔企業社會責任是「理所當然」的,在現今的企業發展中,企業在創造利潤、對股東權益負責的同時,也應該越來越重視如何落實企業社會責任,經營公司價值。台灣的永續發展,金融業是相當重要的一環,金融業應該透過CSR來協助台灣永續發展。


同時,金融業應致力解決不同階層的問題,不能獨厚社會菁英,就如同現在強調的普惠金融,應該關注弱勢族群,並透過金融設計來滿足不同面向的需求,亦即根據人們真實的偏好來設計金融制度和商品。


掌握資源的人,得到社會祝福期待,不能只想到權力,也要承擔責任。政府特許的金融業除了追求獲利,讓自己更加強大,更應做對社會有意義的事情,創造社會價值,贏得各界的尊敬。


臺灣企銀目前有許多位副總經理,都是曾在LEAP班學習過的,我希望來上課的同仁,要打開這個小我的圈圈。大家如果都能有「成功不必在我」,也就是成功的果實與榮耀不一定要在我身上,自然能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功效,這樣就更容易成功。


貿易戰拉動中小企業回流

銀行應把握小微與新創商機


過去20年,台商外流、產業持續外移;但是台灣的產業外流是由中小企業拉開序幕,這與其他國家的國際投資趨勢多由大企業驅動完全不同。一般的對外投資,就像健康的人去捐血,對大部分國家來說可能是好的;但如果是賣血式的對外投資,就很可怕,整體處境會變得很辛苦。台灣就曾面臨這樣的問題,許多產業供應鏈連根拔起。台灣中小企業對社會很重要,提供之就業機會對國人太重要,如果都跑到國外,對台灣將是個大浩劫。


美中貿易戰爆發後,中國實際的經濟成長率將不到6%,年輕世代現在連汽車也買不起,經濟窘況已經顯現出來。貿易戰若持續下去,中國房地產能不能撐得住,失望的人若越來越多,中國政權就不會太穩定。美國目前已經不再把中國看成夥伴,而是視為敵人,兩邊對抗,目前看來很難解決,歷史的大戲還會持續上演。


現在很多台商想要回台,銀行應該抓住這個商機。此外,中小企業,甚至更小的小微企業與新創事業也需要金融服務,這些公司的規模比較小,老闆的學歷不一定很高,但可能經營事業的經驗豐富或有很多創新的想法。銀行在服務小微與新創公司時,心態上一定要調整,不要端出一堆大道理,而是要以他們的立場,設身處地來理解他們,才能找出他們的金融需求,並設法加以滿足。


期望大家在致力於追求業務績效、增加股東權益、提供員工附加價值外,更以實際行動落實企業社會責任,以營造有利於企業創新與社會發展的經濟環境,實踐希望與尊嚴並存的美好社會。(本文口述者為臺灣企銀董事長;轉載自LEAP班專書)







BOX:我在臺灣企銀推動的CSR

過往我在玉山銀行工作時,它的企業文化有很多讓我很認同,也很感動的地方。來到臺灣企銀後,我開始推動員工持股信託,目的是要特別照顧年輕同仁,因為,加薪的方式似乎高階主管受惠比較大,而員工持股信託能更直接有效地回饋同仁,並提升年輕同仁的工作動力。我也做內部系統的升級,讓員工不用這麼常加班,基層員工只要認真工作就能直接受惠,這些也是玉山銀行給我的啟示。另外還有玉山推的「世界卡」,也帶有社會責任的理念,我也非常認同,因此我在臺灣企銀推出「銀色之愛」信用卡,透過規劃設計過的金融機制,讓刷卡者能在便利消費的同時,又能照顧偏鄉長者。我們還跑到台灣各地設置「銀髮樂齡學堂」,銀行還提撥部分金額給偏鄉長者共食、參加活動,這就是我所說的,金融業必須積極的回應社會責任。(口述/黃博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