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
變革領導八大步驟 當一隻預見融冰的企鵝
永豐金控總經理朱士廷,同時也是永豐金證券董事長,曾任國泰證券董事長、證交所董事及副總經理、期交所董事及副總經理,和中信期貨董事長兼總經理。不僅嫻熟證券期貨專業領域,更在經營管理上表現出色,曾在2007年及2015年兩度獲得國內證券期貨界最高榮譽獎項金彝獎的榮耀。由他來分享「公司治理與變革領導」,尤其深刻且具啟發性。
我們都想在快速變遷的環境中制勝,我相信大家在銀行業或多或少都有危機意識,因為銀行面對的挑戰已經不僅是來自於同業了,現在更多是來自科技業、其他異業跨業等,這是我們過去十年來無法想像的。雖然我們無法預測的事越來越多,但同時其中也存在許多新機會,只不過,還在用舊的思維或方法,顯然無法應付這樣的高速世代。
企業創新變革
管理、領導應並存
在進入主題之前,我們必須先了解我們正處於組織演化的哪個階段。大部分成熟的典型組織,在科層管理系統下,都能良好運作,但卻往往無法快速回應外在的變化。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一般採取的策略是轉為領導取向,然而除非組織規模非常小,否則只憑領導創新,可說太過天真。最佳良方就是在管理、領導並存的二元結構下,組織才得以發揮高度成效,也才能在組織規模漸漸變大、變複雜後,還能在高速時代中保有創新彈性且有效的運作。
這跟我們今天要談的「公司治理與變革領導」有什麼關係?首先,公司治理跟管理有何不同,感覺很像,又好像不太一樣。試想一下,我們以前學管理是怎麼學的,它的假設是所有企業都是相同的。但所有企業真的都相同嗎?英國牛津大學的管理教授Robert I. Tricker發現,在現實世界中,不同型態企業的運作與經營,會隨著其所有權歸屬性質的不同而迥異,就像上市公司、公營事業、家族企業、合資事業,甚至非營利組織等,根本無法以同一套系統來管理。
換句話說,既然無法以「管理」層次來因應的話,在「管理」之上還有另一個層次的議題,那也就是「治理」了。到底什麼是公司治理?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曾在1999年提出明確的定義,之後也進一步提出公司治理的六大原則〔見「小辭典」〕。另一方面,我國對公司治理政策也相當重視,正逐步推動相關政策與國際接軌,並將公司治理法制化,透過公司治理評鑑機制,落實檢視公司治理的成效。
近年來,在企業社會責任和誠信經營守則層面,特別受到各界的高度關注,依此邏輯,公司不只是屬於負責人的,也不僅僅是一間公司,而是跟社會有連動關係的法人。公司不但需要向股東負責,也得對所有關係人(stakeholders)包括客戶及供應商行使該負的責任。因此,我國在公司治理政策的實施方向,不僅要求企業應強化董事會職能及發揮監察人功能,落實內控、內稽制度,更強調要重視股東權益及利害關係人權利,以及資訊揭露透明度等。
小辭典
OECD對公司治理的定義及原則
定義:規範企業之管理階層、董(監)事會、股東與其他利害關係人間關係的架構,並可透過這種機制,釐定公司的營運目標,以及落實該等目標的達成與績效的監測。(1999年6月)
六大原則:1.建置有效的公司治理架構。2.股東權益、公允對待股東與重要所有權功能。3.機構投資人、證券市場及其他中介機關的角色。4.利害關係人的角色。5.資訊揭露及透明化。6.董事會責任。(2004年提出,2015年修訂)

從管理到治理
可提升在資本市場競爭力
我國金管會在2018到2020年的公司治理藍圖中,提出三大願景:根植公司治理文化、創造友善投資環境、提升資本市場國際競爭力。過去有人問我,公司治理跟資本市場的競爭力有什麼關係?我們不妨換個角度來看,為什麼台灣相較東南亞可以有穩定的外資挹注?如果你是外資,在評估投資標的,一個地區的公司治理政策若能遵循國際規範,那麼你投放資金是不是會相對安心許多,因為財報相對是較具可信度的。
然而,如何強化公司治理的角色?最近備受關注的是,如何妥善發揮董事會的監督功能,透過訂定合理的董監事薪酬,以增加董事的資源支援,進而提升董事會的運作效能。為此,我國政府不僅積極推動興櫃公司應設置獨立董事,上市公司的薪酬委員會,過半數成員應由獨立董事擔任,並要求金融相關公司至少應設置一名公司治理主管,董事會還可以聘僱法務人員、會計人員等。面對這樣的新顯學,未來在工作崗位上受到董事會的督促,將會越來越有感。
這些新規範的目的,在於鼓勵獨立董事在執行職務時,能一秉獨立客觀的專業立場,以公司價值的提升、風險有效控管為主要考量。因為公司能有效控制風險,董事的責任及風險自然也可以受到防免;更重要的是,獨立董事在防弊之餘,更要將興利的思維融入企業文化,最終才能落實公司治理的真諦。當公司治理運作到一個系統化程度,根據過往經驗發展出一套適合該企業的制度規範,若不能同時結合創新取向的領導模式,很容易會逐漸演變成較僵固的科層管理系統,此時就是變革領導發揮關鍵影響力的時候了。
從企鵝對抗融冰寓言
學習變革領導的八大步驟
在當今的環境挑戰下,我們金融業都有危機意識,但為何不容易改變?因為我們就好像經營一片農場,不管是誰在種,都會有作物生長出來,只是好的農夫種出來的作物會比較茂盛。變革管理之父約翰‧科特(John P. Kotter)認為,領導未必優於管理,也未必可以取代管理;若要獲得成功,真正的挑戰在於整合強有力的領導與管理能力,並使兩者相互制衡,為此,藉由企鵝對抗融冰的故事,他提出了變革領導的8大步驟,給大家做企業營運上的參考。

STEP1>指出癥結點,挑起危機意識
以我們自身為例,銀行面對的挑戰已經不只是銀行同業了,但是我們必須讓員工感受到的是危機、不是恐懼;因為當恐懼發生,一般只會求自保,想凝聚團隊共識就更為不易了。例如我們若提到分行在數位化環境下,未來可能裁撤大多數的分行員工,這時候大家顧慮自身溫飽都來不及,又怎麼有心力跟你一起變革。
STEP2>成立應對小組,培養團隊共識
當應變團隊成立時,我們經常發現每一位成員都有自己的想法,包括各部門的文化、習慣都不同,但其實這是很好的事情,可以激勵大家換位思考,只是如果最後因溝通卡關而陷入膠著,反而可能造成團隊運作不順暢。另外,每一個成員都應具備值得信賴、專業技巧、良好人際關係、聲望及正式職權等條件,這樣變革領導小組就可以在充分信賴及全力投入的情況下運作,最終才可能產生加成效果。
STEP3>提出解方,讓大家預見未來
初步達成團隊共識之後,大家如何對未來有共同的想像、願景,還要與配套策略相輔相成,掌握實際策略時效,進而擬定細部計畫。
STEP4>向所有成員溝通變革方法
再來必須透過簡單明瞭、打動人心的訊息,向全體員工溝通願景與策略,這是打通改革任督二脈的重要環節;良好的溝通要能讓大家看到具體事物,化解他們的焦慮、憤怒,激發他們對願景的信心。在執行上,行動比文字來得重要,且必須不斷重複,藉此宣示全體認知改變的開始。
STEP5>動員全體加入變革行動
激勵全員投入變革行動,並創造採取行動者的榮譽時刻。雖然我們無法改變一個人的觀念或行為,但只要是在公司體制內,我們就可以透過獎懲機制來引導員工的行為。同時也要授權員工,這裡的「授權」,為的是排除障礙,成功的企業轉型都具備高度授權的特性,這樣,阻礙願景實現的障礙就可以一一排除。
STEP6>創造短暫勝利,提升士氣
但變革哪有那麼容易?成功更不會一步到位,適時傳達正面訊息,不僅可以提升士氣,更能讓旁觀者逐漸不再袖手旁觀。創造短期成果主要有四個功能:(1)成果帶來回饋,讓變革領導人了解願景及策略的有效性。(2)成果激勵辛勤實現願景的人,讓他們有成就感。(3)成果帶來信心,旁觀者會受到吸引而加入。(4)讓看笑話的人啞口無言。
STEP7>鞏固成果,不因初步成功而鬆懈
在變革過程中,可能會不斷出現問題,團隊必須保持能及時化解、因應突發狀況的彈性能力。特別是在第一階段的短期成果出現後,改革的方向與動力就會漸漸成形,促使團隊成員持續升高危機意識,順勢借力使力逐步實現願景。
STEP8>讓新生活方式深植文化
最後,將具彈性的領導DNA植入企業文化,透過持續的成功行動及制度建立,醞釀出新文化,接著要制定應變小組成員的挑選機制,讓員工更善於面對新的挑戰,且不再恐懼改變。支持改革的企業文化為新模式的運作打下基礎,革命性科技、全球化組織、創新策略及最有效率的製程,都因企業的支持而發揮效用。
因此,無論管理或領導,對你的企業或組織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如何強化預測趨勢,並為組織的未來做好準備,願意從成功和失敗中學習,當企業能夠根據經驗改變行為時,才能提高未來的績效,也就是鑑往知來,才能維持企業長期永續的獲利能力。(本文講者為永豐金控總經理;轉載自LEAP班專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