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

2020年亞太銀行學院協會會議 數位轉型&菲國的挑戰與機會

撰文:David Stinson孫維德


亞太銀行學院協會2月於菲律賓邦勞島舉行2020年會議,會中不僅關注全球金融界數位轉型最新動態,ING Bank地區總裁西蓋更指出,數位革命並非一次性事件,而是一段連續的過程。銀行必須調整之前由上而下的指揮模式,才能有效利用科技力量。


2018年,亞洲各地代表在台灣金融研訓院舉辦的亞太銀行學院協會(Asian-Pacific Association of Banking Institutes, APABI)上各自分享金融機構的最新動態,並同意設置一個資訊共享網站,由台灣金融研訓院維護。在討論完所有事項之後,決定了下一次的會議地點,許多成員國都自願主辦,但菲律賓精心剪輯的影片中那片沙灘與透明的海水,很快地擄獲了大家的心。


兩年後,亞太銀行學院協會2月於菲律賓美麗的邦勞島(Panglao)舉行2020年會議。幸運的是,菲律賓目前受疫情影響較小,會議相對不受阻礙,只可惜還是有些成員國無法參加,規模小於以往。菲律賓因為明顯的政治原因,之前一直禁止台灣人入境,讓台灣無法判斷能否參加,(會議隔天,該國正式通知美方,終止長久以來的協防協定)直到214日菲國政府讓步之後,台灣才確定能夠與會。


銀行重心須由放貸轉向科技


會議開始後,主辦國非常熱情,盡其所能協助與會代表團。在兩天的會議中,9個成員機構分享了各自的經驗、面臨的挑戰,以及對本次會議主題「數位轉型」的想法。每個成員機構的背景、歷史、制度都相差很多,例如:尼泊爾在40年前才發展出現代的銀行;而相鄰的印度早在100多年前的殖民時代就有了印度銀行金融學院(Indian Institute for Banking and Finance);台灣2019年舉辦了台北金融科技展(FinTech Taipei),總統蔡英文也應邀出席;菲律賓的銀行家學院(BAIPHIL)則比較輕量級,由志工與專業人士共同經營。


儘管各國環境差異甚大,會議卻清楚顯示,這些機構與該國銀行都在密切注意數位轉型的發展,而且同意數位轉型不能讓原本的經營變得更複雜。正如英國銀行家認證學院(Chartered Banker Institute)的卡斯柏特(Giles Cuthbert)所言,「你不能只把科技放進某個盒子,以為它與其他管理過程都沒有關係。」銀行的重心必須從放貸轉向科技,風險管理、企業文化、營運規劃都得全面翻新。


金融業能力越強責任越大


當然,很多行業也都在進行數位轉型,例如微軟這些軟體公司把服務搬上了雲端平台;製造業用物聯網打造「數位分身」(digital twin),在生產前先精確模擬產品的運作狀況;而影響最大的行銷業,則已從大規模廣告改為精準投放。


金融業的本質是管理風險,過去的風險核心是信貸,金融業者受過法律與經濟等專業訓練,穿著西裝,在層級分明的集權式組織中工作。無論銀行家過去有沒有意識到,在風險管理過程中,都得時時當心資訊的傳遞與揭露,而且許多環節都建立在信任上,保守一點是明智之舉。


本屆會議的主講人,荷蘭國際集團(ING Bank)地區總裁西蓋(Hans Sicat)指出,該集團正在因應數位轉型,將銀行的角色從過去的驅動成長轉為穩定經濟。此外,該集團不僅致力於行動金融,還開發一系列信用管理與個人理財的應用程式。數位革命並非一次性的事件,而是一段連續的過程。銀行必須調整之前由上而下的指揮模式,才能有效利用科技力量。許多與會代表也說,老一輩的傳統派與新一輩的駭客派經常會在銀行內部發生文化衝突。


武漢肺炎疫情提醒我們,金融生態系就像自然界一樣,既美麗又危險。數位化會引發各種過去無法想像的科技風險,銀行與社群媒體、醫療保健,甚至線上遊戲等新興領域交換使用者資料之後,就可能發生侵犯隱私或洗錢等各種問題,而後面這類問題,主要正是銀行監控貨幣能力變強所導致的。金融業的能力越強,責任就越大。


但數位轉型也不是全有全無的一刀切,畢竟演算法不可能完全掌控所有最底端的客戶體驗。只是銀行業必須準備瘦身,培訓機構可能也得擴大自己的業務範圍,與金融銀行業以外的產業合作,例如台灣金融研訓院就為了推廣普惠金融,而培訓了許多非政府組織的人員。


普惠金融成當務之急


台灣金融研訓院把握這次機會,進一步了解菲律賓與其銀行業。這個國家雖然較為貧困,但顯然有能力提供高階服務,例如台灣駐馬尼拉的銀行業高層表示,菲國的法律人才很豐富;而且雖然該國位於東南亞,但西班牙與美國的先後殖民讓菲律賓在很多地方其實都更像西方國家,只是因為欠缺基礎建設,製造業的發展才受到限制。


菲律賓中央銀行(BSP2017年的資料顯示,普惠金融將對該國非常重要,因為77%的公民沒有正式的銀行帳戶。即使跟收入水準相當的國家相比,這個數字也很高,原因之一就是該國人民分散在大約2,000個島嶼上,而且全國有5,500萬人住在鄉下,附近很難找到銀行。世界銀行(World Bank2017年的全球金融普惠指數(Global Findex)也指出,菲律賓沒有銀行帳戶的人中,有41%是因為地理位置而沒辦帳戶,相比之下全球有22%的無帳戶者是因為這個原因。


另一個沒有帳戶的原因是缺乏相關證件,這個原因在菲律賓不成比例地高,因此該國央行正設法於20204月向全國人民發放身分證。到目前為止,該國還相當仰賴各種形式的地下信貸機構,例如遍布各地,人稱「sari-sari」的柑仔店就經常讓客人賒帳。

專家認為,菲律賓是最能從數位普惠金融中受益的國家之一。亞洲開發銀行(Asian Development Bank)估計,如果菲律賓人都有了銀行帳戶,全國GDP可能會成長914%。匯款,高居全東亞之冠。


菲國「雜貨店」裡的金融服務


菲律賓政府正在回應這些挑戰與機會,該國央行鼓勵金融機構根據風險修改審查方式,為低風險客戶提供精簡的數位化KYC流程。菲律賓中華銀行(Rizal Bank)的創新普惠長Lito Villanueva則提出「金融小蜜蜂」(sachet banking)的概念,用「sari-sari」這種柑仔店為沒有銀行帳戶的客戶收放款,這個詞彙中的sachet是指菲律賓人習慣用可重複使用的小袋子,一次只買一點點東西的文化,這種做法對積蓄較少的人特別有利,不會一次耗光手裡的現金。


台灣金融研訓院院長黃崇哲指出,金融科技主打三大價值,第一個就是普惠金融,另兩個則是更優質的金融服務,以及更強大的經濟發展。這些因素都會持續推動創新,在2022年的亞太銀行學院協會上,銀行業將脫胎換骨,而且會議本身也將披上全新風貌,因為投票結果決定下一次將在蒙古舉辦,過去兩次熱帶島嶼的風景,將換成天蒼蒼、野茫茫的草原。(本文作者為台灣金融研訓院特聘外籍研究員;譯者為劉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