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

疫情防堵與金融創新展望――中國在地經驗分享

採訪、撰文:陳雅莉

武漢肺炎疫情延燒中國各地期間,金融機構仍透過遠距模式,提供資金服務與金融交易,其中金融科技扮演著關鍵角色,尤其行動支付一枝獨秀的表現,將使數位化、智慧化的金融服務,成為未來決戰市場的必備利器。


漢肺炎疫情延燒,各國陸續採取「禁足」、「封城」,甚至是「鎖國」措施。尤其是病毒首爆之地的中國武漢,自今年1月23日封城到4月8日解封,前後共76天。


此期間中國當地金融服務需求並未消失,即使客無法臨櫃,金融機構仍可透過遠距模式,提供資金服務與金融交易,其中金融科技扮演關鍵角色。可預見的是,這段期間所出現的創新行為或模式,未來並不會因疫情減緩而消失,甚至可能轉型為人所習慣的金融服務樣態。


鑑此,台灣金融研訓院邀請在此期間仍堅守崗位的中國大陸分行行長,包括富邦華一銀行高級諮詢專家薛承雄、彰銀商業銀行南京子行行長瑞春、華南銀行深分行行長駱三郎、臺灣企銀武漢分行行長江進福,以視訊直播方式分享中國疫情現況、在地台資銀行應變方針及未來市場展望。他們分享了近距離的第一手觀察,期能為台灣銀行業實務經營引進前瞻創新思維。


旅遊航空汽車業受創最深


「這場疫情對中國業發展造成巨大衝,尤其是旅遊、航空、汽車業受創最嚴重。」薛承雄一語道破。今年3至4月,全球航空公司機位銷售大降,部分跌幅甚至近40%。他預估,待疫情減緩後,中國境旅行復甦速度較快,約2季後就可能恢復。但長程或國際旅遊復甦速度較慢,至少需要3到4季,才可能回復以往盛況。


受到全球石油長期需求不振和短期供應過剩影響,國際油價下跌,預計將隨著消費者需求逐漸恢復而反彈。不過,若消費不振情況仍持續存在,並壓抑油價超過1年,可能生長期負面效應。此外,中國汽車需求急遽下降,加上供應鏈和生中斷,導致汽車銷售量下滑,這種情況恐持續到今年第3季。


儘管私人消費和服務出口總體和下降,但某些品如食品、農品需求具有彈性。民居家避疫,也帶動線上消費增長。由於消費電子和半導體市場結構轉變加快,加上中國、亞洲其他地區,尤其是疫情打亂韓國電信業者供應鏈,導致5G推動延遲,並受到嚴厲挑戰。


薛承雄表示,各業復甦腳步不一,消費性電子、半導體及消費業可能會復甦快一點,其次是汽車業,再來才是石油、天然氣、航空業、觀光旅遊業。


疫情重塑消費行為


武漢肺炎疫情不但衝企業經營,也改變了消費者金融消費行為,尤其是民生必需品消費明顯超過非必需品,以及珠寶和酒類等奢侈品。


今年3月26日,阿里指數公布數據顯示,過去30天,便當盒搜尋量增加20倍,用於家中鍛身體的瑜伽、呼圈需求也大幅成長。外,及到復工的相關品,如即溶咖啡、護髮、護膚品、非接觸式體計、西裝、文具、行動電源、公設備等,復甦速度也領先整個市場。


根據東方線上消費者研究集團針對551位專業經理人的調,專業經理人認為武漢肺炎對消費市場的可能影響中,同意「抗菌品成為日常生活必備品」占89%、「習慣在網路上購買家庭日用品」占82%、「傾向透過網路操作金融相關交易」占79%、「增加日常生活用品安全庫存量」占79%、「傾向透過外送平台訂購餐點」占72%、「增加在網路購買生鮮食品」占67%、「減少出國安排與規劃」占61%。


顯見,民透過網路進行金融交易的比例增加,且越來越習慣在外送平台訂購餐點。「最近就連五星級飯店如四季酒店,也開始外賣便當。」薛承雄直言,這樣的情況在過去很少見。


江進福觀察指出,中國近來面臨經濟下行、美中貿易戰,加上武漢肺炎疫情,不論銷與外銷業都面臨巨大壓力,唯有行動支付業表現一枝獨秀。


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第4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況統計報告》,截至2019年6月,中國網路支付使用者達6.33億,手機支付使用者達6.21億日平均使用行動支付次數是3次,其中尤以自行創業、小微企業主等使用行動支付的次數最多,甚至一天超過5次。


這波疫情下,批發零售、住宿餐飲、物流、文化、旅遊、房地等都是受災。但在社區團購推波助瀾下,除行動支付蓬勃發展外,線上零售、直播帶貨、電子商務都將成為未來新趨勢。


復工不代表復


隨著疫情逐漸減緩,中國各地開始復工,但各地方政府對復工和防疫措施要求嚴格且不一,致使台商及台資銀行復工多所折騰。


瑞春表示,南京封城期間,子行同仁居家避疫,但仍利用微信群組、電話、遠端視訊,主動關懷客復工復情況,並追蹤客資金流動性。南京子行也以風險管理為本,積極建構在地化的授信全業務管理流程,以控管疫情持續下的授信品質。


武漢封城期間,江進福與同仁足不出,但仍建立微信群組,與客保持聯,確保業務推行不中斷。江進福表示,為配合當地政府復工政策,武漢分行研擬6次復工因應計畫,各部門透過微信群組報告業務現況和進行中的工作,以加強橫向業務聯,為復工做好準備。


駱三郎指出,深地區雖於2月10日開始陸續復工,且深分行的客約有90%已復工,「但復工不等於復,受限於缺工缺料問題,加上供應鏈斷鏈,導致無法復。更嚴峻的問題是歐美國家疫情嚴重,許多客延遲或取消訂單,致使許多製造業面臨『無工可復」的窘境。」


薛承雄表示,目前主要關鍵不在於生端,而是需求端,疫情蔓延至200多國,許多國家鎖國、封城、企業停工、商店關門,海外需求存在重大不確定性,所以復工不一定復。未來,台商必須考慮庫存精簡、供應商分散問題,除一級供應商外,也應納入二級、三級供應商,以分散風險。


銀行提供困措施相挺


針對有困難的客,各銀行也提供解決方案,以確保企業資金流動正常。富邦華一銀行擬定「特事特」、「綠色通道」、「不抽貸、不斷貸、不壓貸」、「調整還本付息計畫」、「無還本續貸」等措施。其中,針對受隔離或防控措施影響較深的餐飲、文化旅遊、影視樂、交通物流、線下教育等行業,實施不抽貸、不斷貸、不壓貸,並簡化續貸手續。對符合要求的小微企業則提供無還本續貸,這些都是有別於以往的新作法。


駱三郎指出,華銀客以台商為主,並聚焦於企金業務。為控管授信風險,該行主動聯,且不抽貸、不斷貸、不壓貸,並採取展延或調降利率,以協助企業客穩定現金流,渡過難關。


金融科技價躍升


防疫期間,也凸顯了金融科技價。根據新華財經國家金融信息平台、灣區國際金融科技實驗室聯合調結果顯示,大數據、雲端運算、人工智慧、網路身分認證等在金融業應用獲得高度認可。金融機構借助行動APP、微信公號及程式,提供疫情監測、線上問診、生活費等市民服務,也有助於防疫與應急。在受訪的144位金融從業人員中,共79名表示疫情結束後一定會擴大投資金融科技,並聚焦於客服務與維護、風險管理、信貸精準投放、貸後管理等業務。


瑞春表示,台資銀行在中國大陸的經營,目前仍以企金業務為主,在投入基礎資訊建設之前,必須先掌握客群金流,包括二代支付系統直連、電子商業匯票接入,並做好企業授信流程在地化。


駱三郎指出,因應此次疫情,人民銀行、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深地區銀行同業共同成立深地區金流服務平台,括政府優惠政策、企業融資需求、各銀行支持企業的商品與服務。政府、企業、銀行透過三方協作,創造三贏,得台灣銀行業參考。


江進福強調,為跟上中國物聯網、行動支付發展腳步,台資銀行必須積極推動數位化、智慧化,才能在競爭激烈的中國金融市場穎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