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

再造公股管理新氣象

蘇建榮:穩健踏實推動財稅改革
採訪、撰文:劉書甯

學者出身的蘇建榮,因表現優異獲留任財政部長,從疫情困下的財政支持,到台灣轉型升級的重要地方財政收支劃分制度,他一貫穩健低調、專業踏實的作風,加上願意將心比心的溝通協調,相信在新任期能帶來更多新氣象。

Profile蘇建榮

中興大學法商學院經濟學碩士

美國賓州州立大學經濟學博士

臺北大學財政學系專任教授

臺北大學教務長

臺北大學公共事務學院院長

臺北市政府財政局局長

財政部政務次長

 520之後閣改組,財政部長蘇建榮在優異的成績下獲得留任,面對面向既多元又複雜的財政部業務,蘇建榮從務財政、公股管理等多重面向,交出一張又一張亮眼的成績單,各界看好蘇建榮將締造更多的新氣象,不論是受到各界高度關注的公股管理、疫情困下的財政支持、台灣轉型升級重要的地方財政收支劃分制度,蘇建榮將以一貫穩健低調、專業踏實的作風,協助蔡英文總統與蘇貞昌院長完成台灣轉型升級的史使命。

蘇建榮在2016年政黨輪替之後出掌財政部政務次長,中興法商經濟學碩士畢業、取得美國賓州州立大學經濟學博士後,多年來均鑽研於公共財政領域,蘇建榮不僅成為臺北大學公共事務學院院長,更是台灣公共財政領域的頂尖學者。

宏觀格局鼓勵公股打造第二獲利引擎

在金融領域方面,蘇建榮曾出任臺北市政府派駐於富邦金控、銀行的法人董事,善於掌握金融業的重要議題與實務,面對財政部管理的官股金融機構永續發展,有極高期許,例如強調公股金控在現有的銀行獲利之外,開發第二獲利引擎的重要性,包括透過併購從「單引擎」模式得以蛻變,開展多元獲利引擎的新局。

日前保德信人壽招標,在競標群中赫然發現公股第一金的身影,據側面了解,公股金控與銀行的經營高層,對於併購向來秉持「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而被業界視作「併購絕緣體」,此次第一金決定出來競標保德信,正是因為財政部給予支持,樂見該併購案能為第一金打開第二大獲利引擎的新格局,蘇建榮以實際行動來支持公股闢新局。

財長鼓勵旗下的公股金控、銀行進行策略布局,而不僅是看董總對於當年當季的業務、獲利數字,是創造攸關全民利益的公股股東權益、照顧數萬名公股金融機構員工與家庭、提升台灣全體金融服務的永續發展策略。

一位公股金融圈人士即私下指出,八大行庫在國金融市場具有高度指標意義,但為何公股金控、銀行的董總,大部分都只把任務聚焦在例行的放款數字、獲利數字,是因為公股派任任期經常3年一任、甚至更短,這使大部分的董總都認為只要能在任期「安身立命」就好,至於併購,從前期的競標,到後期的整合均非常費時,必要時還得持續注資,因此公股經營高層養成在經營上「看短不看長」的慣例,蘇建榮身為公股管理的大掌櫃,著眼為公股金融業做長線布局,讓公股金控能從眼前這種名為金控,但實際上銀行卻包至少9成以上獲利的瓶頸走出,朝向全面、多元的現代金融服務邁進,堪稱是近年金融官股管理的重要突破。

將心比心對工會以誠相待

除此之外,八大行庫、輸銀,乃至於台灣酒公司,家旗下都有工會,面對高漲的勞工意識,如何能在勞工權益的保障,和行方經營,或是制度改革之中取得平衡點,是財政部非常艱鉅的挑戰。政黨輪替之後,政府推動年改等「打破萬年禁忌」的改革,蘇建榮均成功向各大工會求取共識、化解爭議,據接近蘇建榮的友人指出,最主要和他「待人以誠、不食言」有關。

最具代表性的,大概就是蘇建榮任財政部次長時,向臺銀、土銀、輸出入銀行三大行庫溝通13%的年金改革過程,參與整個協商過程的官員形容:「這是一段花了相當時間的磨合過程。」成功的關鍵在於蘇建榮願意將心比心去理解13%必須視為勞工薪資結構中的一環,不能僅片面年改,而必須將整個薪資結構進行通盤檢討,也因此,在工會同意財政部進行13%年改之後,蘇建榮也同時要求經營高層同提出「薪資齊一化」、「公營行庫薪資結構與公務人員鉤」兩大配套制度的規劃,來兌現財部對工會、行員的承諾。

為了爭取其他政府機構的認同,蘇建榮對於其他周邊主事單位,幾乎可「能拜託的都親自登門拜託,且不下數次」。期間折衝、協調的艱辛過程,個中滋味恐怕只有蘇建榮自己最清楚。這段過程雖然不易,但也因此使蘇建榮和工會之間累積出更多的互信。

除此之外,全面實施員工持股信託,也是蘇建榮看重公股銀行員工福利提升的一代表作,過去一年各行庫的員工持股信託已經相繼上路;外台灣酒公司自從民營化之後,數十年來,帳上有一筆高達15億元的「員工互助金」,一直凍結撥用,經工會向財政部反映後,蘇建榮隨即向蘇揆呈報、建議此案的解決方向,最後也獲得蘇揆的支持,讓這件數十年的懸案解凍,部分注財政,圓滿以「雙贏」收場。

人性關懷看困民、員工都關心

蘇建榮還有一項特質,就是平易近人、親民,學者出身的他,長年在臺北大學任教,原本就經常和學生打成一片,早年在課後還得父母放牛、家裡有十多個兄弟姐妹要照顧,蘇建榮不僅了解謀生不易,對於基層也展現更多的關懷。就以肺炎疫情以來的困救災,除了要求八大行庫對於受災不能「雨天收傘」之外,蘇建榮亦回過頭來關懷受理困作業的基層員工:「該給的加班費對要核實給,不能短少!」

在蘇建榮看來,基層員工犧牲下班休息時間,為了困受理而加班件,對此行方亦應該感謝基層員工,至少加班費不能欠員工。對於困受災,蘇建榮也鼓勵財政部旗下的公股銀行,能從重新建立客關係的一角度來看。蘇建榮認為,不論是先前曾經因為民營銀行殺價競爭,而從公股銀行流失到民營銀行的舊客,或是尚未與銀行有往來的「信用小白」,透過這次公股銀行對舊、新困,都可以重新建立關係,同時因為是「雪中送炭」,在此時所建立起的關係也更加不同,如此一來,困就不僅止於困,而是一段更緊密關係的開展。

領導風格著重授權部屬有更多成長空間

而平日低調斂,待人親切、重情義的蘇建榮,在領導風格上則著重授權,讓部屬有更多的發揮、成長空間。有別於很多官員對大小事事必躬親,蘇建榮以開放的格局思考,大原則方向掌握,中間的細節則充授權部屬來執行,畢竟個成員有不同的做事方式,不見得非得採某種方式,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充分授權使得財政部各部門都有成長的空間,人才未來也有更多上手的機會。

願意授權給部屬,讓部屬在執行工作時能更靈活、有彈性,某種程度上也反映出蘇建榮身上的大學教授性格,部屬就好比學生,願意給予學生更多嘗試、執行的機會;而從其他面向,也可看出蘇建榮的學者性格,就拿財政部對於八大行庫的「高階人才養成班」培訓課程來,蘇建榮不但親自授課,而且講綱從不馬虎,親自準備教材,次都是數十頁、厚厚一資料簡報,非常認真。

政管理上,蘇建榮同樣也展現學者的管理、改革「有章法」的性格,例如,蘇建榮一直在意「基侵蝕」這個為時已久的問題,不僅致力於各項扣除額合理性的檢討,同時也設法透過制工具來減少地下經濟,雙管齊下來避免基侵蝕問題繼續惡化。

從蘇建榮身上所展現的多重風貌,既是穩重的學者,也是將心比心的溝通協調者,和願意開創新格局的最高管理者,在財長的新任期,蘇建榮所帶來的更多新氣象,也令人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