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

金門縣攜手台灣金融研訓院

激盪跨境電商新火花
採訪、撰文:廖和明

金門縣政府近年為了促進業升級,以跨境電商作為金門縣的重要發展策略業,由於金門具有地理位置、在地特色業等優勢,只要有良好的規劃,對於發展跨境電商將能達到臨門一的功用,順利打造出特色業。

門縣政府與台灣金融研訓院於525日舉行「金門發展跨境電商可行性評估座談會」,並邀集多專家學者共同交流議題,會議主要探討兩大主軸,包含「跨境電商在金門發展的機會與挑戰」與「金門發展電商物流的機會與挑戰」。

引入投資機會,帶動青創商機

金門縣政府建設處副處長李銘培致詞指出,電商領域在金門剛起,金門縣政府期待藉由發展跨境電商的機會,引入業投資機會,帶動青年創業商機,進而促進金門整體發展,而成立「海運快遞專區」是金門發展跨境電商業,必須且可行的作法。就電商輔導,委託台灣金融研訓院執行可行性評估委託服務案,提出後續工作策略,也作為下一階段金門跨境電商輔導推廣與試點示範的依據。

金融研訓院傳播出版中心副所長謝順峰表示,《台灣銀行家》5月號特將跨境電商作為特別企劃專題,亦特別前往金門採訪縣長楊鎮浯;本次座談會主要目的,在於將各方意見彙整納入整體可行性評估案,供縣府未來政策擬定參考,也將有助於規劃金門發展跨境電商綜合發展策略,相關政策設計及帖亦可採用更為新世代接納之數位匯流新興載體,協助金門縣府跨境電商政策之推動並協助在地青年創業與就業。

在「跨境電商在金門發展的機會與挑戰」方面,全日集團商業情報中心協理林原慶分析,台灣商品在中國主流電商平台上架中金門扮演的角色,有三大建議:一是中國大陸多是當地大型的電商企業推出全球購的服務平台,所以做中國跨境電商業務,大都是跟當地大型電商平台合作。二是台灣商品到中國電商平台的品項篩選,要如何設定,如何選擇商品,這部分要回到市場數據來分析,找出些台灣品項適合銷售,以及分析商品變化與價格資源,台灣與中國大陸都有相關的企業從事相關服務,可以做出很精細的分析。

三是近幾年台灣商品在中國上架的數量大幅萎縮,台灣或許可利用中國消費者對特定商品的偏好,針對商品品項特別篩選,在中國電商平台上做行銷。

善用海快出口,「金廈一體」

凱洛仕創意行銷有限公司創人張瑞芹指出,金門要扮演整合的角色,結合多家業者在金門建立一個完整、強大的物流系統,成為台灣商品的海快平台。為提供電商服務及政策誘因,建議金門縣政府未來可以整合經濟部補助資源,以及未來使用金門海快出口時,是否可將物流費用納入補助項目進行核銷。

TeSA台灣電子商務創業聯誼會共同創人陳宏欣分析,今年第1季中國前三名的B2C電商:京東達新台幣6,287億元;阿里巴巴則達新台幣4,915億元,多多約新台幣282億元。而在台灣,MOMO新台幣256億元,PChome新台幣138億元,MOMO股價則從140元漲到561元。蝦皮去年第4季財報GMV(網站成交金額)是36.29億美元,台灣市場占27%,回推可知蝦皮在台灣約有新台幣1,400億元的營業收入,這些數據也證明了跨境電商的發展性。

尤其,東南亞的機會就在金門,因為金門很多親都在東南亞,非常期金門能把跨境電商變成重大業,讓年輕人可以在金門成立「淘寶村」的概念,將商品從金門出貨轉去第三地,例如東南亞、美國、日本。

樂利數位商品流通部副總監蔡易霖指出,金門可以做資源整合,相較於台北港的時效,再縮短半天、一天都是有助的。

商研院國際數位商業研究所所長戴凡真指出,金門與廈門有共同生活圈,所以金門的特殊性,就是要與廈門發展跨境電商變為一體,也就是廈門跨境電商做起來,對金門就是一個利基。未來發展要有如進了廈門就進了金門,達到這種程度,才是真正的「金廈一體」。

微博台灣業務部經理劉暢指出,2019年中國的直播電商市場規模約4,338億元人民幣,成長226%,但僅為網上零售規模的4.1%,成長空間很大。微博小店的系統可以串連淘寶系、京東系、小紅書等,借助現在社群平台KOL(關鍵意見領袖)的力量,助電商平台導流,若金門可以扮演這樣的角色,以直播的方式就可助業者。

此外,2020年第1季中國跨境電商趨勢報告中提到,中國2020年前2個月進出口下降9.6%,出口下降15.9%,進口下降2.4%,但整個跨境電商市場交易規模達10.3億元人民幣,未來跨境電商需求仍將不斷增加,但對台灣跨境電商業來,第一是否有品牌形象,第二是否顧及用體驗,第三是否有正確的營銷策略,是需要考慮的問題。

了解WCO標準,做好資訊對接

中華民國物流協會理長王清風指出,台灣海關為何有很多事物推動不了?因為台灣並非WCO(世界關務組織)的正式成員,跨境電商背後的標準,就是WCO的標準,而且海關直屬中央。物流最大的變數就是關務,如果關務無法突破,物流是行不通的,所以不能太過著重運送方式,而是要先了解WCO標準,如何源頭管理,如何做資訊的串接,如何要求貨只能單一面單、單一條碼,掃碼資料要與報備資料一致,才能突破到其他國家。此外,廈門有陸海空郵快件中心,如何與金門做對接是很重要的議題,尤其是透過廈門商務局台港澳處與海關的對接。

台灣全球商貿運籌發展協會理事長蘇隆德指出,金門要設立一個商貿運籌基地,把趨勢流、潮流、商流、金流、物流、情報流串接在一起的基地,或利用金門大學的資源來培育人才,甚至可以培育小型、可對接對岸網紅這類的電商。

TeSA台灣電子商務創業聯誼會共同創人陳宏欣建議,中央政府應該要設置電商專區,其中包含務、關務的處理。如果沒把電商拉到一個高的位階以突破政府政策,是無法發展的。再者,因為金門人少,人才不足,需要電商的人到微博下廣告,這基本上是一個可發展的空間,雖有很高的失敗率,但不試的話可能更危險。

透過整體解決方案創造價

在「金門發展電商物流的機會與挑戰」方面,王清風分析,受疫情影響,宅經濟越來越,而一般貿易則是走下坡,金門要成為物流的第一線,最重要的就是整個的空間控制,包括空運與海運。

從廈金台路線的優勢來看,從廈門到金門的速度,對優於所有路線,所以金門的海快專區成立之後,清關的速度可以滿足消費者的貨況追蹤,且金門到北中南都有航空運輸,速度上不是問題,海運也天天都有船班航行,對金門來講是一個對的優勢。

外,中華物流協會跟台開與易飛網簽了合作備忘的合作協定,協定中將旅遊、台開保倉與免在一起之後變成「整體解決方案」,不僅針對一般的網購,觀光客到金門買東西,回家後都可提供後續續購。這個「整體解決方案」創造出金門的價,讓金門的年輕人願意回,有創業的機會且增加他們的收入,這些都是已經確實在做的。

綜合進口、出口、轉口和逆物流,如能結合起來變成「整體解決方案」,尤其是像澳洲粉、日本母嬰品等,可讓金門變成是轉運中心轉進中國。電商的成長速度如此快速,金門若能成為物流的第一線,整個金門的貨物量就會跟著電商一起成長,但是個環節需要緊密相扣,若有一個環節鬆動就無法成功。

中華郵政電子商務室主任林青豊指出,物流是多元的,就郵政角度來看,第一個可以做的是保郵遞出口到大陸的業務,第二個是海運快遞的部分,第三個是貨轉郵的部分。其中,因為疫情,部分航空的跨境電商貨件轉到海運,這也是海運快遞會爆倉的部分原因,從客的回饋,可以看得出來對時效的要求是降低的,對平台時效的KPI也放寬了,所以這也是金門的機會。

通關模式、洽談、試點,創造效益

艾立運能股有限公司副總蔡志強指出,非常贊成金門發展跨境電商的業務,馬雲過一句話:「相信才看得見」,中國著重「先開槍再準」,有50%就做了。廈門、泉州、州等地應該是金門第一階段的目標市場,一個月大概可有50億元新台幣的營業量能,以出口為目標。

台灣全球商貿運籌發展協會秘書長林鳳蘭則有三點建議,第一是通關模式有很多不便性,建議構築一個電商、海快、正貿、小貿通關模式,或是建置通關服務平台讓業者依循,解決通關不順暢的問題。

第二,建議在金門舉金廈洽談會,協助金門探討通關服務模式的突破,促進物流與電商的發展。第三就是試點,邊做邊修正,讓想要突破的困難點先試先行,透過試點模式,找出雙方共通的地方,創造彼此的效益。

工研院服科中心智慧物流與供應鏈整合服務組經理沈瑞表示,可透過物流模式,將台灣的貨物透過離島的電商專區來運送。金門可連結不同面向一起來發展跨境電商,並整合物流、電商與旅遊,相信金門可成為一個很特別的跨境電商專區。

港務處副處長王建貿指出,現在台北港的貨都是在海關驗關,假設金門有海運快遞的話,是不是有一些等不了的貨,可以從金門通關運到台灣,以成本來看,還是有競爭的空間。

中華民國汽車路線公會顧問劉仁欽分析,金門除了要讓貨物流動之外,還需要做多政策配合,如中國大陸的雙11、京東618、雙12或美國的黑色星期五等購物活動。

政策定位方面,看是要做B2B還是B2C,早期的B2B貨量大,現在的B2C則是一張單一件貨,體驗科技進帶來的快速與便利,它會促進電商與物流。跨境的定義是跨國的概念,金門、廈門若可放在一起的話,就沒有海關問題,沒有這個「境」的問題,可能有不一樣的成果。

落實「共商共配」或「物流共同化」

蘇隆德指出,跨境電商的可行性評估,既然是可行性評估,代表它還有最佳化的空間。金門要發展跨境電商,要記得物流業的成功關鍵因素是什麼,要先有充分跟穩定的貨源,若有「共商共配」或「物流共同化」的概念,目前在金門的流通業者或消費者,未來就有機會延伸到跨境電商。

政府部門亦要有五度空間的概念,第一要有視野,要有高度;第二廣度,即人脈;第三是深度,即專業;第四是態度,第五是度。金門很早關切要做物流這件事,物流業是服務業,縣政府要如何去創造價才是重點。

中華民國物流協會秘書長鍾榮欽指出,物流到今天為止大家還是把它當作後勤補給,其實概念是有誤的,實際上是供應鏈來創造價,物流只是供應鏈的一環,所以一定要從整個供應鏈來思考物流的節點。今天要發展跨境物流,就得看物流基地的存在與否。